本書共十一章,主要內容有緒論、公共部門績效評估的模式建構、公共部門績效評估的信息化建設、公共部門績效評估的組織實施、公共部門績效評估的方法運用、公共部門績效評估的心理調控、公共部門績效評估的系統(tǒng)功能、美國公共部門的績效評估、英國公共部門的績效評估、若干發(fā)達國家公共部門的績效評估、國內若干地區(qū)公共部門績效評估的實踐等。本書可作為MPA必修課程、選修課程的教材,也可作為公共管理學科各專業(yè)研究生、本科生的教材以及各級行政院校專業(yè)課程的參考用書。本書前言近年來,福建省在推進經濟縱深發(fā)展的過程中,提出一個十分響亮的口號,叫做項目帶動戰(zhàn)略。從某種意義上說,作者對公共部門績效評估的研究,也是一種項目帶動戰(zhàn)略的結果。盡管說,從事行政管理學的教學和研究已有十幾個春秋,對公共部門績效評估這樣一個全新的主題進行研究,當然可以看成是一種新的戰(zhàn)略選擇。而這種戰(zhàn)略的具體實施,則是項目直接帶動起來的。2001年,廈門市思明區(qū)政府和由作者領銜的課題組精誠合作,共同開發(fā)公共部門績效評估項目。項目的最終目標是建構一套公共部門績效評估的指標體系,開發(fā)一套公共部門績效評估的應用軟件。項目研究經過三年的努力,評估對象由最初的5個試點部門擴大到政府所屬20個職能部門,應用軟件經過三次版本升級。目前,項目成果已在思明區(qū)運作使用,并在其他一些相關部門應用推廣。在這個過程中,邊實踐、邊探索、邊學習,逐漸形成對公共部門績效評估有一個比較系統(tǒng)的認識。本書的前半部分可以看成是這三年實踐性學習的心得體會,本書的后半部分則是對這三年拓展性學習的一次梳理。如果追根溯源,三年前啟動這個項目研究的動力機制從何而來?作者認為,這是一種理論學習和實踐回應的需要,或者說,這就叫做“與時俱進”。從理論層面講,一般認為,進入20世紀90年代,績效評估已成為各國行政發(fā)展的最新主題。美國在1973年出臺的“聯(lián)邦政府生產力測定方案”可以看成是公共部門績效評估的早期試驗,20世紀90年代初,重塑政府成為美國公共績效管理發(fā)展的最新里程,與改革縱深階段相適應,1993年,政府專門成立了由副總統(tǒng)戈爾領導的國家績效審查委員會(NPR),同年通過的GPRA要求所有的聯(lián)邦機構使用和發(fā)展績效評估技術并向公民報告績效狀況。1997年2月,NPR召開首次政府間基準比較研討會,成立了跨國績效評估研究小組,成員包括美國14個聯(lián)邦機構和兩個地方政府、加拿大6個政府機構以及英國相關的政府機構,會議頒布了《顧客需求戰(zhàn)略規(guī)劃最佳實踐的基準比較研究報告》,希望借此引發(fā)一場績效評估新的高潮。進入21世紀,當代中國應該把績效評估納入重點研究的視野。從實踐的角度講,福建省的機關效能建設可以說是加強政府自身管理的一次創(chuàng)新。機關效能建設實際上就是公共績效管理,或者說,就是中國特色的新公共管理運動。而公共部門績效評估則是機關效能建設發(fā)展深度的標識。1997年,福建省漳州市率先啟動機關效能建設試點工程,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2000年,福建省全面開始機關效能建設。機關效能建設從建構行政投訴中心發(fā)端,歷經政務公開、政府審批制度改革、全面清理法規(guī)文件、“政務超市”等發(fā)展階段。機關效能建設從理順政府與社會、與公民的關系中尋求行政發(fā)展,以提高服務質量為核心,以公民滿意為標準,以建構服務性政府作為基本導向。近年來,作者花費很大的精力投身于這場改革運動,同時也在認真思考這場改革的發(fā)展走向。機關效能建設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改革本身要向縱深發(fā)展。經過幾年的改革實踐,成效究竟如何,需要有一個客觀的反映機制,需要有一個承上啟下的推動機制。為此,我們認為,選擇這個時機開展公共部門績效評估研究是非常必要的。近年來,公共部門績效評估這個主題在國內引起了學者和政府官員的廣泛關注。2004年6月,中國行政管理學會、《中國行政管理》雜志社和廈門市思明區(qū)政府聯(lián)合舉辦公共部門績效管理學術研討會。會議共收到論文83篇。出席此次會議有120多位正式代表。包括特邀嘉賓、列席代表和新聞媒體等有關單位,有200多人參加了開幕式。有來自全國人大內務與司法委員會以及國務院8個部委相關部門的負責同志,有中國行政管理學會以及各省行政學會的代表;有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廈門大學等數十所高等院校的專家學者;有國家行政學院、福建行政學院、重慶行政學院等11家行政學院(黨校系統(tǒng))單位的代表;有北京市、福建省、廣東省、四川省、山西省等地方政府及其部門的實踐工作者??梢哉f,這是近年來在公共管理領域規(guī)模較大、反響較強的一次學術會議,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公共部門績效評估的發(fā)展潮流所向。公共部門績效評估是當今公共管理領域的一個重要的主題,同時,也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實施一個項目研究,推出一本書,僅僅是研究的開始。任重道遠,需要我們加強合作,促進交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學習。本書共十一章,主要內容有緒論、公共部門績效評估的模式建構、公共部門績效評估的信息化建設、公共部門績效評估的組織實施、公共部門績效評估的方法運用、公共部門績效評估的心理調控、公共部門績效評估的系統(tǒng)功能、美國公共部門的績效評估、英國公共部門的績效評估、若干發(fā)達國家公共部門的績效評估、國內若干地區(qū)公共部門績效評估的實踐等。本書可作為MPA必修課程、選修課程的教材,也可作為公共管理學科各專業(yè)研究生、本科生的教材以及各級行政院校專業(yè)課程的參考用書。本書由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公共管理系卓越教授擔任主編,負責編排全書大綱,策劃研究思路,組織寫作力量,對全書進行統(tǒng)稿、定稿。本書各章的作者為:卓越(第1章);卓越、楊浙閩(第2章);楊浙閩(第3章);桑朝峰(第4章);卓越、黃東毅、桑朝峰(第5章);盧瓊瑩(第6章);吳盛光(第7章);劉智勇(第8章);王雁紅(第9章);朱海光、張燕君(第10章);卓越、楊浙閩、黃錦城、王治榜(第11章)。本書的出版,自始至終得到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劉晶女士的積極鼓勵和大力支持,在此表示由衷的謝意。作為一種新的探索,錯誤和不足在所難免,懇請讀者指教。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