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梅花說到藝術(shù)

藝術(shù)趣味 作者:豐子愷


“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辈煌谟诤翁??我們只能感到而不能說出。但僅乎像吃糖一般地感到一下子甜,而無以記錄站在窗前所切實地經(jīng)驗的這微妙的心情,我們總不甘心。于是就有聰明的人出來,煞費苦心地設(shè)法表現(xiàn)這般心情。這等人就是藝術(shù)家,他們所作的就是藝術(shù)。

對于窗前的梅花,在我們只能觀賞一下,至多低徊感嘆一下。但在宋朝的梅花畫家楊無咎,處處是杰作的題材;在詞人姜白石,可為《暗香》、《疏影》的動機。我們看了梅花的橫幅,讀了《暗香》、《疏影》,往往覺得比看到真的梅花更多微妙的感動,于此可見藝術(shù)的高貴!我有時會疏慢地走過籬邊,而曾不注意于籬角的老梅;有時雖注意了,而并無何等濃烈的感興。但窗間的橫幅,可在百忙之中牽惹我的眼睛,使我注意到梅的清姿。可見凡物一入畫中便會美起來。梅蘭竹菊,實物都極平常。試看:真的梅樹不過是幾條枯枝;真的蘭葉不過是一種大草;真的竹葉散漫不足?。徽娴木栈ㄅc無名的野花也沒有什么大差。經(jīng)過了畫家的表現(xiàn),方才美化而為四君子。這不是橫幅借光梅花的美,而是梅花借光橫幅的美。梅花受世人的青睞,全靠畫家的提拔。世間的庸人俗子,看見了梅蘭竹菊都會嘖嘖稱賞,其實他們何嘗自能發(fā)現(xiàn)花卉的美!他們聽見畫家有四君子之作,因而另眼看待它們。另眼看待之后,自然對于它們特別注意;特別注意的結(jié)果,也會漸漸地發(fā)現(xiàn)其可愛了。

我自己便是一個實例。我幼年時候,看見父親買蘭花供在堂前,心中常是不解他的用意。在我看來,那不過是一種大草,種在盆里罷了,怎么值得供在堂前呢?后來年紀(jì)稍長,有一天偶然看見了蘭的畫圖,覺得其濃淡肥瘦、交互錯綜的線條,十分美秀可愛,就恍然悟到了幼時在堂前見慣的“種在盆里的大草”。自此以后,我看見真的蘭花,就另眼看待而特別注意,結(jié)果覺得的確不錯,于是“盆里的大草”就一變而為“王者之香”了,世間恐怕不乏我的同感者呢。

有人說:人們不是為了悲哀而哭泣,乃為了哭泣而悲哀的。在藝術(shù)上也有同樣的情形,人們不是感到了自然的美而表現(xiàn)為繪畫,乃表現(xiàn)了繪畫而感到自然的美。換言之,繪畫不是模仿自然,自然是模仿繪畫的。

英國詩人王爾德(wilde,1856-1900)有“人生模仿藝術(shù)”之說。從前的人,都以為藝術(shù)是模仿人生的。例如文學(xué)描寫人生,繪畫描寫景物。但他卻深進一層,說“人生模仿藝術(shù)”。小說可以變動世間的人的生活,圖畫可以變動世間的人的相貌。據(jù)論者所說,這是確然的事:盧梭(j.j.rousseau,1712-1778)作了《愛彌兒》(emile),法國的婦人大家退出應(yīng)接室與跳舞廳而回到育兒室中去。羅賽蒂(d。c。rossetti,1828-1882)畫了神秘而凄艷的beatrice(比亞特麗絲,即意大利大詩人但丁的《神曲》中的女主人,是但丁的戀人)的像,英國的少女的顏貌一時都變成了beatrice式。

日本的竹久夢二畫了大眼睛的女顏,日本現(xiàn)在的少女的眼睛都同銀杏果一樣。有一位善于趣話的朋友對我說:“倘使世間的畫家大家都畫沒有頭的人,不久世間的人將統(tǒng)統(tǒng)沒有頭了。”讀者以為這是笑話么?其實并不是笑話。世間的畫家決不會畫沒有頭的人,所以人的頭決不會沒有。但“人生模仿藝術(shù)”之說,決不是夸張的。理由說來很長,不是這里所可涉獵。簡言之,因為藝術(shù)家常是敏感的,常是時代的先驅(qū)者。世人所未曾做到的事,藝術(shù)家有先見之明。所以藝術(shù)家創(chuàng)造未來的世界,眾人當(dāng)然跟了他實行。藝術(shù)家創(chuàng)造未來的自然,自然也會因了培養(yǎng)的關(guān)系而跟了他變形。梅花經(jīng)過了楊無咎與姜白石的描寫,而漸漸地美化。今日的梅花,一定比宋朝以前的梅花美麗得多了。

閑話休提,我們再來欣賞梅花。在樹上的是梅花的實物,在橫幅中的是梅花的畫,在文學(xué)中的是梅花的詞。畫與詞都是藝術(shù)品。藝術(shù)品是因了材料而把美具體化的。材料不同,有的用紙,有的用言語,有的用大理石,有的用音,即成為繪畫、文學(xué)、雕刻、音樂等藝術(shù)。無論哪一種藝術(shù),都是借一種物質(zhì)而表現(xiàn),而訴于我們的感覺的?!懊朗窃V于感覺”,是希臘的柏拉圖的名論,在前篇中早已提及了。

但我們先看梅花的畫,次讀《暗香》、《疏影》的詞,就覺得滋味完全不同。即繪畫中的梅花與文學(xué)中的梅花,表現(xiàn)方法完全不同。繪畫中描出梅花的形狀,訴于我們的視覺,而在我們心中喚起一種美的感情。文學(xué)卻不然:并沒有梅花的形狀,而只有一種話,使我們讀了這話而在心中浮出梅花的姿態(tài)來。試讀《暗香》:“舊時月色,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喚起玉人,不管清寒與攀摘。何遜而今漸老,都忘卻,春風(fēng)詞筆。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瑤席。江國,正寂寂。嘆寄與路遙,夜雪初積。翠尊易泣,紅萼無言耿相憶。長記曾攜手處,千樹壓西湖寒碧。又片片吹盡也,幾時見得?”

“舊時月色,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數(shù)句可使人腦中浮出一片月照梅花的景象,和許多梅花以外的背景(月、笛、我)。讀到“竹外疏花,香冷入瑤席”,恍然思起幽靜別院的雅會。讀到“千樹壓西湖寒碧”,又夢見一片香雪成海的孤山的景色。再讀《疏影》:“苔枝綴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籬角黃昏,無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慣胡沙遠,但暗憶江南江北。想佩環(huán)、月夜歸來,化作此花幽獨。猶記深宮舊事,那人正睡里,飛近蛾綠。莫似東風(fēng),不管盈盈,早與安排金屋。還教一片隨波去,又卻怨玉龍哀曲。等恁時、重覓幽香,已入小窗橫幅?!?/p>

“籬角黃昏,無言自倚修竹”,可使人想起歲寒三友圖的一部。讀到“已入小窗橫幅”,方才活現(xiàn)地在眼前呈出一幅疏影矢嬌的梅花圖。然而我們在《暗香》、《疏影》中所見的梅花,都只是一種幻影,不是像看圖地實際感覺到梅花的形與色的。在這里可以悟到文學(xué)與造型美術(shù)(繪畫,雕刻等)的不同。繪畫與雕刻確是訴于感覺的藝術(shù),但文學(xué)并不訴于感覺。文學(xué)只是用一種符號(文字)來使我們想起梅花的印象。例如我們看見“梅”之一字,從“梅”這字的本身上并不能窺見梅花的姿態(tài)。只因為看見了“梅”字之后,我們就會想起這字所代表的那種花,因而腦中浮出關(guān)于這花的回憶來。倘用心理學(xué)上的專詞來說,這是用“梅”的一種符號來使我們腦中浮出梅花的“表象”。所以文學(xué)中的梅花與繪畫中的梅花全然不同,繪畫是訴于“感覺”的,文學(xué)是訴于“表象”的。柏拉圖的名論有些不對。但“表象”是“感覺”的影。故柏拉圖的名論也可說是對的。

但訴于表象的文學(xué),與專訴于感覺的其他的藝術(shù)(繪畫、音樂、雕刻、建筑、舞蹈等),在性質(zhì)上顯然是大不相同。這可分別名之為“表象藝術(shù)”與“感覺藝術(shù)”?,F(xiàn)在試略述這兩種藝術(shù)的異點。

表象藝術(shù)所異于感覺藝術(shù)的,是其需要理知的要素。例如“梅花開”,是“梅花”的表象與“開”的表象的結(jié)合。必須用理知來想一想這兩個表象的關(guān)系,方才能知道文學(xué)所表現(xiàn)的意味。且文學(xué)中不但要表象,又需概念與觀念。例如說“梅”,所浮出的梅花的表象,必是從前在某處看見過的梅花。即從前的經(jīng)驗具象地浮出在腦際。這便是“表象”。但倘不說梅蘭竹菊,而僅說一個“花”字,則腦中全然不能浮出一種具象的東西,只是一種漠然的,共通的抽象的花。這便是“概念”。又如不說梅或花,而說一抽象的“美”字,這便是“觀念”?!芭f時月色”的“舊時”,“不管清寒”的“清寒”,都是觀念。“善惡”、“運命”、“幸?!?、“和平”……都是觀念。觀念決不能具象地浮出在我們的腦中,只能使我們作論理的“思考”。

至于表現(xiàn)人生觀的文學(xué)作品,更非用敏銳的頭腦來思考不可了。記得美國①(①美國,應(yīng)作:英國?!S喺咦?。)的文豪卡萊爾(carlyle,1795-1881)說過:“我們要求思考的文學(xué)?!笨芍伎际俏膶W(xué)藝術(shù)上的一種特色。

但在繪畫上,就全然不同了。例如這里掛著一幅梅妻鶴子圖。畫中描一位林和靖先生,一只鶴和梅樹。我們看這幅畫時,雖然也要理知的活動,例如想起這是宋朝的處士林和靖先生,他是愛梅花和鶴的……但看畫,仍以感覺為主。處士的風(fēng)貌與梅鶴的樣子,必訴于我們的眼。即繪畫的本質(zhì),仍是訴于我們的感覺的。理知的活動,不過是暫時的,一部分的,表面的。決不像讀到“只因誤識林和靖,惹得詩人說到今”的詩句時的始終深入于理知的思考中。

所以看畫的,要知道畫的題材(意義),不是畫的主體。畫的主體乃在于形狀、線條、色彩與氣韻(形式)。換言之,畫不是想的,是看的(想不過是畫的附屬部分)。文人往往歡喜《梅妻鶴子圖》、《赤壁泛舟圖》、《黛玉葬花圖》;基督徒歡喜《圣母子圖》、《基督升天圖》,這都是歡喜畫的附屬物的題材(意義),而不是賞識畫的本身的表現(xiàn)(形式),題材固然也有各人的嗜好,但表現(xiàn)的形式尤為主要,切不可忽視。

近世的西洋畫,漸漸不重題材而注意畫的表現(xiàn)形式(技術(shù))了。印象派的畫家,不選畫題,一味講究色彩的用法、光的表出法。尋常的野景、身邊的器什,都可為印象派畫家的杰作的題材。印象派大畫家莫奈(monet,1840-1926)曾經(jīng)把同一的稻草堆畫了十五幅名畫(朝、夕、晦、明,種種不同)。沒有訓(xùn)練的眼,對著了十五幅稻草一定覺得索然無味。這顯然是繪畫的展進于專門的境域。至于印象派以后,這傾向更深。像未來派、立體派等繪畫,畫面全是形、色、線的合奏,連物件的形狀都看不出了。

十八(1929)年歲暮,《中學(xué)生》“美術(shù)講話”。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leeflamesbasketballcamp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