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緒論
1.1 我國金紅石礦產資源分布及其特點
1.1.1 我國鈦資源概況
1.1.2 我國金紅石資源概況
1.2 金紅石礦選礦研究進展
1.2.1 國外金紅石礦選礦研究進展
1.2.2 國內金紅石礦選礦研究進展
1.2.3 原生金紅石礦浮選研究進展
1.3 微細粒氧化礦浮選現(xiàn)狀及存在的問題
1.3.1 顆粒和氣泡尺寸大小在礦物浮選中的影響
1.3.2 顆粒與氣泡尺寸對碰撞概率的影響
1.3.3 在浮選中顆粒大小的限制
1.4 納米氣泡的研究進展
1.4.1 固液界面納米氣泡的發(fā)現(xiàn)
1.4.2 納米氣泡的產生方法
1.4.3 納米氣泡的檢測方法
1.4.4 納米氣泡在微細粒礦物浮選中的作用
1.5 本書的研究目的及意義
1.6 本書研究的思路及內容
1.7 本書研究的創(chuàng)新性結論
2 試驗材料及研究方法
2.1 礦樣
2.1.1 單礦物礦樣
2.1.2 實際礦石礦樣
2.2 試劑與儀器
2.2.1 試劑
2.2.2 試驗儀器和設備
2.3 研究方法
2.3.1 浮選試驗
2.3.2 紫外光譜分析
2.3.3 紅外光譜分析
2.3.4 動電位測試
2.3.5 接觸角測試
2.3.6 X射線光電子能譜
2.3.7 原子力顯微成像術
2.3.8 納米粒子追蹤分析
3 金紅石和角閃石單礦物浮選試驗研究
3.1 常見捕收劑對金紅石和角閃石單礦物浮選行為的影響
3.1.1 脂肪酸類捕收劑對金紅石和角閃石浮選行為的影響
3.1.2 羥肟酸類捕收劑對金紅石和角閃石浮選行為的影響
3.1.3 膦酸類捕收劑對金紅石和角閃石浮選行為的影響
3.1.4 胂酸類捕收劑對金紅石和角閃石浮選行為的影響
3.1.5 捕收劑效果評價
3.2 鉛離子和鉍離子對金紅石單礦物浮選的影響
3.3 鉛離子和鉍離子對金紅石活化作用機制研究
3.3.1 油酸鈉體系中鉛離子對金紅石活化作用機制研究
3.3.2 苯乙烯膦酸體系中鉍離子對金紅石活化作用機制研究
3.4 本章小結
4 棗陽原生金紅石礦浮選藥劑制度流程研究
4.1 油酸鈉和烷基羥肟酸組合捕收劑對金紅石浮選行為的影響
4.1.1 油酸鈉用量對浮選行為的影響
4.1.2 礦漿pH值對浮選行為的影響
4.1.3 烷基羥肟酸比例對浮選行為的影響
4.2 苯乙烯膦酸和正辛烷組合捕收劑對金紅石浮選行為的影響
4.2.1 苯乙烯膦酸用量對浮選行為的影響
4.2.2 礦漿pH值對浮選行為的影響
4.2.3 正辛醇比例對浮選行為的影響
4.3 藥劑制度對浮選行為的影響
4.4 油酸鈉和苯乙烯膦酸在金紅石和角閃石表面吸附機制研究
4.4.1 吸附量測定
4.4.2 接觸角測試
4.5 油酸鈉和苯乙烯膦酸在金紅石和角閃石表面吸附模型
4.6 本章小結
5 納米氣泡的性質及其對礦物浮選的影響
5.1 原礦和精礦產品中粒級分布
5.2 納米氣泡對棗陽原生金紅石礦浮選行為的影響
5.2.1 磨礦過程中加入少量乙醇對浮選行為的影響
5.2.2 納米氣泡的引入時間對浮選的影響
5.2.3 不同方法產生的納米氣泡對浮選行為的影響
5.3 納米氣泡制備新方法研究
5.3.1 試驗設計
5.3.2 單獨溶液中納米氣泡表征
5.3.3 混合溶液中納米氣泡表征
5.3.4 脫氣試驗
5.3.5 溶液中納米氣泡穩(wěn)定性表征
5.4 納米氣泡、表面活性劑以及礦物表面相互作用的研究
5.4.1 納米氣泡對礦物表面zeta電位的影響
5.4.2 云母表面微米氣泡的性質
5.4.3 納米氣泡的原子力顯微鏡成像
5.4.4 納米氣泡的力學性質
5.4.5 表面活性劑溶液中的納米氣泡與礦物表面相互作用的模型機制
5.5 礦漿條件對納米氣泡性質的影響
5.5.1 納米氣泡在酸性溶液中的性質
5.5.2 納米氣泡在堿性溶液中的性質
5.5.3 納米氣泡在氯化鈉溶液中的性質
5.5.4 同步輻射硬X射線熒光測量
5.6 本章小結
6 選礦廢水中苯乙烯膦酸的回收再利用
6.1 研究背景
6.2 試驗設計與研究方法
6.2.1 材料與藥劑
6.2.2 UV-vis光譜檢測
6.2.3 納米氣泡的產生以及檢測
6.2.4 SPA-Pb沉淀的制備
6.2.5 微納米氣泡浮選試驗
6.2.6 動態(tài)光散射測試
6.2.7 AFM掃描
6.3 結果與討論
6.3.1 UV-vis光譜測試
6.3.2 微納米氣泡浮選
6.3.3 動態(tài)光散射分析
6.3.4 AFM試驗
6.4 結果討論
6.5 本章小結
7 結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