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更深刻地揭示了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基本規(guī)律。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歷史,是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長達一個半世紀之久的中國人民英勇奮斗的宏偉史詩。中國革命,既包括舊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也包括社會主義革命;中國建設,既包括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民主政治建設、精神文明建設,也包括中國共產黨的自身建設。其中,每一革命和建設都有極豐富的內容。然而,該教材是扣住“基本問題”,即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基本國情、基本過程、基本實踐、基本經驗、基本理論,而不是寫每一革命和建設的全部內容。只有這樣,才能更深刻地揭示出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即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基本規(guī)律。這也是《中國革命和建設基本問題》同《中國近現(xiàn)代史》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兩門課程的區(qū)別之處。第二,教材結構更趨科學嚴謹?!吨袊锩徒ㄔO基本問題》既包括中國革命的內容,又包括中國建設的內容,因而比較容易形成兩塊拼湊的體系結構。修訂后的教材,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中心,如實地把鴉片戰(zhàn)爭以來的中國革命看作是中國建設的必要前提和基礎,中國建設正是中國革命合乎邏輯的發(fā)展結果,猶如上篇和下篇文章一樣不可分割,這樣就把“革命”和“建設”有機地結合成為一個整體。據(jù)此,教材依次安排了《近代中國人民拯救中國的艱苦探索”、《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建設的戰(zhàn)略部署》、《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堅持和完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和法治》、《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社會主義建設的外部條件》、《中國共產黨是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領導核心》等12章,這就不僅體現(xiàn)了“革命”和“建設”的內在統(tǒng)一性,而且也較好地體現(xiàn)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精神。第三,較好地處理了理論教育與思想教育的關系。以東歐劇變和蘇聯(lián)解體為標志,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進入了低潮,由此誘發(fā)出一系列深層次的思想認識問題,如中國該不該走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的社會主義紅旗能打多久、中國的改革開放是不是漸進地引向資本主義、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是否還有生命力等等。這些深層次的思想認識問題同《中國革命和建設基本問題》密切相關。修訂后的教材,既沒有回避這些問題,也不是教條式的說幫,而是把思想教育和理論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寓教育于理論之中,從客觀的事實中邏輯地引出令人信服的結論,從而增強了教材的可讀性和戰(zhàn)斗力,使教材所闡述的理論具有了生活氣息和現(xiàn)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