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符號表
第一章 輕氣炮內彈道理論
§1.1 影響彈丸初速的基本因素
§1.2 彈丸最大可能速度
1.2.1 定常假設下的極限速度
1.2.2 經典內彈道理論的彈丸極限速度
1.2.3 非定常等熵假設下的逃逸速度
1.2.4 三種極限速度的討論
§1.3 膛內氣體壓力擾動的傳播
1.3.1 膛內氣體壓力擾動傳播的定性分析
1.3.2 聲慣性
§1.4 超高速火炮的理想工質
1.4.1 增大逃逸速度
1.4.2 減小聲慣性
§1.5 級輕氣炮——預燃火炮
1.5.1 預燃火炮發(fā)射原理概說
1.5.2 基本假設和方程組
1.5.3 膛內氣體介質中的擾動傳播
1.5.4 等截面簡波條件預燃炮特征方程
1.5.5 等截面簡波條件預燃炮中理想發(fā)射藥氣體方程系
1.5.6 等截面非簡波條件下的預燃火炮
1.5.7 有坡膛情況下的預燃火炮
1.5.8 級輕氣炮內彈道數(shù)值模擬
§1.6 二級輕氣炮工作原理及數(shù)學模型
1.6.1 二級輕氣炮的工作原理
1.6.2 二級輕氣炮數(shù)學模型
1.6.3 化學反應加熱
參考文獻
第二章 電磁推進原理
§2.1 電磁推進概念、意義及應用前景
2.1.1 電磁炮的發(fā)展概況
2.1.2 電磁炮的優(yōu)點及應用前景
2.1.3 電磁炮的關鍵技術
§2.2 電磁炮的分類
2.2.1 導軌炮
2.2.2 線圈炮
2.2.3 重接炮
§2.3 電磁導軌炮的內彈道模型
2.3.1 固體電樞內彈道方程組
2.3.2 等離子體電樞內彈道方程組
2.3.3 轉換效率
§2.4 分散饋電導軌炮
2.4.1 分散饋電的作用及方式
2.4.2 分散饋電導軌炮內彈道方程組
§2.5 其他形式導軌炮工作原理簡介
2.5.1 分段導軌炮
2.5.2 串聯(lián)增強導軌炮
2.5.3 外場增強導軌炮
2.5.4 超導懸浮電樞導軌炮
2.5.5 多相導軌炮
§2.6 箍縮電磁炮
2.6.1 箍縮電磁炮的概念
2.6.2 箍縮電磁炮的理論模型
§2.7 電磁火箭炮
2.7.1 基本概念及分類
2.7.2 理論模型
§2.8 電磁線圈炮的空間應用
2.8.1 小衛(wèi)星發(fā)射
2.8.2 月球氧的運送
參考文獻
第三章 電熱推進原理
§3.1 電熱炮基本概念
§3.2 電熱炮的分類
3.2.1 電弧炮
3.2.2 電熱化學炮
3.2.3 電熱輕氣炮
§3.3 受約束高壓放電等離子體的基本性質
3.3.1 等離子體存在的基本條件
3.3.2 等離子體的鞘層
3.3.3 等離子體狀態(tài)方程
3.3.4 等離子體的宏觀方程
§3.4 化學工質的選擇及其熱化學性能
3.4.1 化學工質的分類
3.4.2 工質的熱化學性質
§3.5 等離子體與化學工質的相互作用
3.5.1 化學工質的反應速率
3.5.2 影響化學工質反應速率的因素
3.5.3 化學工質反應速率對內彈道性能的影響
§3.6 電熱炮內彈道經典模型
3.6.1 放電管等離子體數(shù)學模型
3.6.2 燃燒室液體發(fā)射藥燃燒及彈丸運動數(shù)學模型
3.6.3 計算舉例
§3.7 液體發(fā)射藥電熱化學炮內彈道-維兩相流模型
3.7.1 物理模型
3.7.2 放電管內等離子體-維流動數(shù)學模型
3.7.3 燃燒室-維兩相流數(shù)學模型
3.7.4 算例
§3.8 電熱炮脈沖功率源
3.8.1 電容器組儲能技術
3.8.2 電容器組放電技術
3.8.3 脈沖形成網絡及數(shù)學模型
參考文獻
第四章 液體發(fā)射藥火炮推進技術及理論
§4.1 引言
§4.2 液體發(fā)射藥火炮的內彈道循環(huán)
4.2.1 整裝式液體發(fā)射藥火炮的內彈道循環(huán)
4.2.2 再生式液體發(fā)射藥火炮的內彈道循環(huán)
§4.3 高壓噴射霧化的實驗研究
4.3.1 實驗裝置
4.3.2 圓柱形噴嘴瞬時射流形態(tài)
4.3.3 環(huán)形間隙噴嘴瞬時射流形態(tài)
4.3.4 射流核
§4.4 液體射流破碎和霧化機理
4.4.1 液體射流破碎成液滴的機理
4.4.2 處于充分霧化方式射流破碎機理
4.4.3 未破碎射流長度的數(shù)學描述
4.4.4 射流破碎形成液滴尺寸的數(shù)學描述
4.4.5 射流霧化模型
§4.5 再生式噴射模型
4.5.1 以往噴射模型的回顧
4.5.2 噴射模型的建立
§4.6 液體燃料的物理化學性能
4.6.1 液體燃料的分類及其理化性能
4.6.2 液體燃料性能的基本要求
§4.7 HAN基發(fā)射藥液滴燃燒
4.7.1 液滴燃燒實驗方法
4.7.2 HAN基發(fā)射藥液滴燃燒特性
4.7.3 HAN基發(fā)射藥液滴燃燒簡化模型
§4.8 再生式液體發(fā)射藥火炮內彈道零維模型
4.8.1 內彈道模型應考慮的因素
4.8.2 物理模型及基本假設
4.8.3 基本方程
4.8.4 再生式液體發(fā)射藥火炮內彈道封閉方程組
4.8.5 初始條件
§4.9 再生式液體發(fā)射藥火炮內彈道拉格朗日問題
4.9.1 氣體動力數(shù)學模型和速度分布
4.9.2 彈后空間壓力分布
4.9.3 彈后空間的平均壓力
§4.10 計算例題
§4.11 再生式液體發(fā)射藥火炮氣液兩相流內彈道數(shù)學模型
4.11.1 再生式液體發(fā)射藥火炮氣液兩相雙連續(xù)模型
4.11.2 再生式液體發(fā)射藥火炮氣液兩相軌道模型
參考文獻
第五章 沖壓加速推進技術及原理
§5.1 引言
§5.2 沖壓加速原理及工作模式
5.2.1 沖壓加速原理概述
5.2.2 沖壓加速工作模式
§5.3 混合氣體工質
5.3.1 混合氣體種類及熱力學性質
5.3.2 混合氣體的燃燒實驗
5.3.3 混合氣體的高壓不穩(wěn)定燃燒分析
5.3.4 頻譜分析
5.3.5 混合氣體工質的CJ爆轟速度
§5.4 亞聲速燃燒熱節(jié)制推進--維內流場數(shù)值模擬
5.4.1 基本假設
5.4.2 平衡化學--維數(shù)學方程
5.4.3 計算結果分析
§5.5 亞爆轟推進--維模型的解析解
5.5.1 無量綱推力表達式
5.5.2 彈道效率與推力壓力比
5.5.3 彈丸運動過程的數(shù)值模擬
§5.6 沖壓加速器非反應流數(shù)值模擬
5.6.1 基本方程
5.6.2 網格生成
5.6.3 計算方法
5.6.4 邊界條件
5.6.5 算例及結果分析
§5.7 沖壓加速器化學反應湍流理論模型
5.7.1 控制方程
5.7.2 湍流模型
5.7.3 化學反應模型
5.7.4 平衡動力學模型
5.7.5 計算模型
§5.8 沖壓加速器反應流場分析
§5.9 沖壓加速過程的實驗技術
5.9.1 實驗測試方法
5.9.2 三種工作模式實驗結果分析
5.9.3 沖壓加速氣動力分析
參考文獻
第六章 隨行裝藥內彈道理論
第七章 爆炸推進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