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讀畫史

藝術(shù)趣味 作者:豐子愷


中國畫家描人物,特別注重眼珠的描法,即所謂點睛。睛因為特別重要,畫家往往遲遲不點。以不點睛著名的,有最古的兩位畫家:晉朝的衛(wèi)協(xié),嘗畫《七佛圖》,不點眼睛,謂點睛即欲飛去。衛(wèi)協(xié)的弟子顧愷之畫人物,亦數(shù)年不點睛。人問之,答曰:“四體妍蚩,無關(guān)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①(①阿堵,猶言“這個”。此處指眼睛?!S喺咦ⅰ#┲??!标P(guān)于他的點睛,還有一段逸話,大意是這樣:瓦棺寺募化,士大夫所捐無過十萬錢者,愷之素貧,卻認(rèn)捐百萬錢。人以為大言。愷之命寺僧備一壁,閉戶一月余,于壁上畫維摩詰像一軀。工畢,將點眸子,觀者云集。戶開,畫像燦爛光照一寺。愷之命僧眾向觀者求施,得百萬錢。

后來關(guān)于龍的點睛,更有神奇的記載:梁張僧繇于金陵安樂寺畫四龍于壁,不點睛。每曰:“點睛即飛去?!比艘詾檎Q,因點其一。須臾,雷電破壁,一龍乘云上天,不點睛者皆在。

看了這種記載,我對于中國古畫真有些兒神往??上КF(xiàn)在空留這幾段逸話,若得衛(wèi)協(xié)的《七佛圖》,顧愷之的《維摩詰像》,或者張僧繇的《三龍》(一龍已乘云上天了)還存在于世上,即使遙遙地保藏在大英博物館里,我也頗想籌措旅費,專誠往觀。但這是不可能的事,現(xiàn)在只許我憑空想象而已。

中國畫的貴重點睛,我想是為了中國畫根本不求形似而重氣韻的原故。據(jù)畫論所說,氣韻必在生知,不可學(xué)而能。又說山川草木皆有神韻。假如有人問,氣韻,神韻,究竟是什么東西?照畫論的說法,只能以“不可言傳”,“微妙不可說”一類的話回答他。我想,山川草木的神韻固然難于言喻;若換了人物,也許容易說明些。因為人物的神韻,主在于眼睛的表情上。我們只要想象:與盲人相對,只為了他那兩個眼眶里少兩點黑珠,因而其人沒有神氣,即使同他聯(lián)袂促膝,終覺得隔膜,好像不能彼此心照神會,無法暢敘衷曲似的。反之,若在那兩個眼眶里點了兩點黑珠,即使隔著很遠(yuǎn)的距離,一在墻內(nèi),一在墻外,戀愛者也能眉眼傳情,或者“目成”。“臨去秋波”更能使人難于禁受呢。正經(jīng)地說,“亞圣”孟子也曾有話:“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度哉?”①(①見《孟子》“離婁第七”。這段話的意思是:觀察一個人,再沒有比觀察他的眼睛更好的了。眼睛不能掩蓋一個人的丑惡。

心正,眼睛就明亮;心不正,眼睛就昏暗,一個人的真情又怎么能隱藏得了呢?——校訂者注。)可知睛是傳神的器官,人的心情會由睛而漏泄出來。試畫同樣的幾個人像,面上都只畫眼眶而眶內(nèi)無珠。然后把各式的眸子點進去,或大或小,或全或半,或上或下,或左或右,點好之后一一觀看,可見種種不同的神氣。點睛的重要之理,于此可以窺見一斑。其所難者,不能任取一式,而必須與全身姿勢態(tài)度相照應(yīng)。換言之,某種身體的姿勢態(tài)度,應(yīng)取某種式樣的眸子;眸子一改變,全身也須改變。畫家之所以遲遲不點睛者,豈真怕他飛去?也不過在這方面煞費躊躇而已。畫史有一段話,可以旁證一點:五代,蜀主王衍召畫家黃筌觀吳道玄畫《鐘馗圖》。圖中鐘馗左手捉鬼,右手第二指抉鬼目。蜀主謂黃筌:“若用拇指抉目,更當(dāng)有力。”命改畫之。筌請圖歸家,觀數(shù)日,另取一縑,畫拇指抉目圖以進。蜀主問:“何故另作?”答曰:“鐘馗一身氣力,顏貌,皆在于第二指,故不能改。今所作雖不及古人,然一身之力在于拇指?!表訉θ淼年P(guān)系,可由手指對全身的關(guān)系而想象。某一種身體姿勢只適用某一種眸子。點睛的困難就在于此吧。

衛(wèi)協(xié)的話“點睛即欲飛去”,幽默可喜!顧愷之畢竟是他的弟子,知師莫若弟,能把先生這句幽默的話翻譯為畫論,而曰:“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之中?!睆埳淼凝埞娉嗽粕咸欤哪^甚了。中國畫史上常有這類幽默過甚的話:顧愷之畫人物惟妙惟肖。悅鄰女,嘗畫其像懸壁間,以針刺其心,鄰女即患心痛。拔去其針,心痛即愈。又楊子華為北朝寫生圣手,嘗畫馬于壁,入夜,馬求水草,作鳴聲。這種話的意旨,無非要極言顧愷之人物的惟妙惟肖,與楊子華的寫生圣手。讀中國畫史勿必拘泥于事實,但會其意旨。正如看中國畫勿必拘泥于形似,但賞其神韻可也。

一九三四年三月十五日,為《論語》著。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leeflamesbasketballcamp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