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公孫龍及其他辯者
一、公孫龍傳略《呂氏春秋》說公孫龍勸燕昭王偃兵(《審應(yīng)覽》七),又與《趙惠王》論偃兵(《審應(yīng)覽》一),說燕昭王在破齊之前。燕昭王破齊在西歷紀(jì)元前284至279年?!稇?zhàn)國策》又說信陵君破秦救趙時(前257年),公孫龍還在,曾勸平原君勿受封。公孫龍在平原君門下,這是諸書所共紀(jì),萬無可疑的。所以《戰(zhàn)國策》所說,似乎可靠。依此看來,公孫龍大概生于西歷前325年和315年之間。那時惠施已老了。公孫龍死時,當(dāng)在前250年左右。
此說和古來說公孫龍年歲的,大不相同。我以為公孫龍決不能和惠施辯論,又不在莊子之前,《莊子》書中所記公孫龍的話都是后人亂造的?!肚f子·天下篇》定是戰(zhàn)國末年人造的?!短煜缕凡⒉辉髡f公孫龍和惠施辯論,原文但說:
惠施以此為大觀于天下而曉辯者。天下之辯者,相與樂之(此下紀(jì)辯者二十一事),……辯者以此與惠施相應(yīng),終身無窮?;笀F(tuán)、公孫龍,辯者之徒,飾人之心,易人之意,能勝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
此段明說“與惠施相應(yīng)”的乃是一班“辯者”,又明說“桓團(tuán)公孫龍”乃是“辯者之徒”,可見公孫龍不曾和惠施辯論。此文的“辯者”,乃是公孫龍的前輩,大概也是別墨一派。公孫龍最出名的學(xué)說是“白馬非馬”、“臧三耳”兩條。
如今這兩條都不在這二十一事之中??梢娕c惠施相應(yīng)的“辯者”,不是公孫龍自己,是他的前輩。后來公孫龍便從這些學(xué)說上生出他自己的學(xué)說來。后來這些“辯者”一派,公孫龍最享盛名,后人把這些學(xué)說籠統(tǒng)都算是他的學(xué)說了(如《列子·仲尼篇》)。我們既不知那些“辯者”的姓名(桓團(tuán)即《列子·仲尼篇》之韓檀,一音之轉(zhuǎn)也),如今只好把《天下篇》的二十一事和《列子·仲尼篇》的七事,一齊都?xì)w作“公孫龍及其他辯者”的學(xué)說。
二、公孫龍子 今所傳《公孫龍子》有六篇,其中第一篇乃是后人所加的《傳略》,第三篇也有許多的脫誤,第二篇最易讀,第四篇錯誤更多,須與《墨子·經(jīng)下》《經(jīng)說下》參看,第五第六篇亦須與《經(jīng)下》《經(jīng)說下》參看,才可懂得。
三、《莊子·天下篇》的二十一事(《列子·仲尼篇》的七事附見)。
(1)卵有毛。
(2)雞有三足(《孔叢子》有“臧三耳”)。
(3)郢有天下。
(4)犬可以為羊。
(5)馬有卵。
(6)丁子有尾。
(7)火不熱。
(8)山出口。
(9)輪不碾地。
(10)目不見。
(11)指不至,至不絕(《列子》亦有“指不至”一條)。
(12)龜長于蛇。
(13)矩不方,規(guī)不可以為圓。
(14)鑿不圍枘。
(15)飛鳥之影,未嘗動也(《列子》亦有“影不移”一條)。
(16)鏃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時。
(17)狗非犬(《列子》有“白馬非馬”。與此同意。說詳下)。
(18)黃馬,驪牛,三。
(19)白狗黑。
(20)孤駒未嘗有母(《列子》作“孤犢未嘗有母”)。
(21)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列子》作“物不盡”)。
此外《列子》尚有“意不心”,“發(fā)引千鈞”兩條。
四、總論 這些學(xué)說,前人往往用“詭辯”兩字一筆抹煞。近人如章太炎極推崇惠施,卻不重這二十一事,太炎說:
辯者之言獨有“飛鳥”、“鏃矢”、“尺棰”之辯,察明當(dāng)人意。“目不見”、“指不至”、“輪不碾地”亦幾矣。其他多失倫。夫辯說者,務(wù)以求真,不以亂俗也。故曰“狗無色”可,云“白狗黑”則不可。名者所以召實,非以名為實也。故曰“析狗至于極微則無狗”可,云“狗非犬”則不可。(《明見篇》
太炎此說似乎有點冤枉這些辯者了。我且把這二十一事分為四組(第(8)條未詳,故不列入),每組論一個大問題。
第一,論空間時間一切區(qū)別都非實有。(3)(9)(15)(16)(21)
第二,論一切同異都非絕對的。這一組又分兩層:
(甲)從“自相”上看來,萬物畢異。(13)(14)(17)
(乙)從“共相”上看來,萬物畢同。(1)(5)(6)(12)
第三,論知識(2)(7)(10)(11)(18)
第四,論名(4)(19)(20)
五、第一,論空間時間一切區(qū)別都非實有 惠施也曾有此說,但公孫龍一般人的說法更為奧妙。(21)條說“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這一條可引《墨子·經(jīng)下》來參證?!督?jīng)下》說:
非半弗則不動,說在端?!督?jīng)說》曰:半,進(jìn)前取也。前則中無為半,猶端也。前后取,則端中也。必半,毋與非半,不可也。
這都是說中分一線,又中分剩下的一半,又中分一半的一半,……如此做去,終不能分完。分到“中無為半”的時候,還有一“點”在,故說“前則中無為半,猶端也”。若前后可取,則是“點”在是間,還可分析。故說“前后取,則端中也”。司馬彪注《天下篇》云:“若其可析,則常有兩;若其不可析,其一常在?!迸c《經(jīng)說下》所說正合?!读凶印ぶ倌崞分闭f是“物不盡”。魏牟解說道:“盡物者常有?!边@是說,若要割斷一物(例如一線),先須經(jīng)過這線的一半,又須過一半的一半,以此遞進(jìn),雖到極小的一點,終有余剩,不到絕對的零點。因此可見一切空間的分割區(qū)別,都非實有,實有的空間是無窮無盡,不可分析的。
(16)條說:“鏃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時?!闭f飛箭“不止”,是容易懂得的。如何可說他“不行”呢?今假定箭射過百步需時三秒鐘??梢娝窟^一點,需時三秒之幾分之幾。既然每過一點必需時若干,可見他每過一點必停止若干時。司馬彪說:“形分止,勢分行。形分明者行遲,勢分明者行速。”從箭的“勢”看去,箭是“不止”的。從“形”看去,箭是“不行”的。譬如我們看電影戲,見人馬飛動,其實只是一張一張不動的影片,看影戲時只見“勢”不見“形”,故覺得人馬飛動,男女跳舞。影戲完了,再看那取下的影片,只見“形”,不見“勢”,始知全都是節(jié)節(jié)分?jǐn)?,不連絡(luò),不活動的片段。
(15)條說:“飛鳥之影未嘗動也?!薄读凶印ぶ倌崞纷鳌坝安灰啤?。魏牟解說道:“影不移,說在改也?!薄督?jīng)下》也說:
景不從,說在改為?!督?jīng)說》曰:景,光至景亡。若在,萬古息。
這是說,影處處改換,后影已非前影。前影雖看不見,其實只在原處。若用照相快鏡一步一步的照下來,便知前影與后影都不曾動。
(9)條“輪不碾地”,與上兩條同意,不過(9)條是從反面著想。從“勢”一方面看來,車輪轉(zhuǎn)時,并不碾地;鳥飛時,只成一影;箭行時,并不停止。從“形”一方面看來,車輪轉(zhuǎn)處,處處碾地;鳥飛時,鳥也處處停止,影也處處停止;箭行時,只不曾動。
(3)條“郢有天下”,即是莊子所說“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為小”之意。郢雖小,天下雖大,比起那無窮無極的空間來,兩者都無甚分別,故可說“郢有天下”。
這幾條所說只要證明空間時間一切區(qū)別都是主觀的區(qū)別,并非實有。
六、第二,論一切同異都非絕對的(甲)從自相上看來,萬物畢異?!督?jīng)下》說:“一法者之相與也,盡類,若方之相合也?!边@是從“共同”上著想,故可說同法的必定相類,方與方相類,圓與圓相類。但是若從“自相”上著想,一個模子鑄不出兩個完全相同的錢;一副規(guī)做不出兩個完全相同的圓;一個矩做不出兩個完全相同的方。故(13)條說:“矩不方,規(guī)不可以為圓。”(14)條“鑿不圍枘”,也是此理。我們平常說矩可為方,規(guī)可為圓,鑿恰圍枘:這都不過是為實際上的便利,姑且假定如此,其實是不如此的。(17)條“狗非犬”,也是這個道理?!稜栄拧氛f:“犬未成豪曰狗。”《經(jīng)下》說:
狗,犬也。而“殺狗非殺犬也”可。
《小取篇》說:
盜人,人也。多盜,非多人也,無盜,非無人也?!瓙郾I,非愛人也。殺盜,非殺人也。
這幾條說的只是一個道理。從“共相”上著想,狗是犬的一部,盜是人的一部,故可說:“狗,犬也”“盜人,人也?!钡侨魪摹白韵唷钡膮^(qū)別看來,“未成豪”的犬(邵晉涵云:“犬子生而長毛未成者為狗。”),始可叫做“狗”(《曲禮》疏云:通而言之,狗、犬通名。若分而言之,則大者為犬,小者為狗)。偷東西的人,始可叫做“盜”。故可說:“殺狗非殺犬也”,“殺盜非殺人也”。
公孫龍的“白馬非馬”說,也是這個道理?!豆珜O龍子·白馬篇》說:
“馬”者,所以命形也?!鞍住闭?,所以命色也。……求“馬”,黃黑馬皆可致。求“白馬”,黃黑馬不可致?!S黑馬一也,而可以應(yīng)“有馬”,不可以應(yīng)“有白馬”。是白馬之非馬,審矣?!榜R”者,無取于色,故黃黑馬皆可以應(yīng)?!鞍遵R”者,有去取于色,黃黑馬皆以所色去,故唯白馬獨可以應(yīng)耳。
這一段說單從物體“自相”的區(qū)別上著想,便和泛指那物體的“類名”不同。這種議論,本極容易懂,今更用圖表示上文所說:

圖甲示共相同 圖乙示自相異
七、(乙)從共相上看來,萬物畢同(1)條說:“卵有毛?!边@條含有一個生物學(xué)的重要問題。當(dāng)時很有人研究生物學(xué),有一派生物進(jìn)化論說:
萬物皆種也,以不同形相禪《莊子·寓言》。
種有幾(幾即是極微細(xì)的種子。幾字從,字本像胚胎之形)?!f物皆出于幾(今作機(jī),誤。下幾字同),皆入于幾(《莊子·至樂》)。
這學(xué)說的大意是說生物進(jìn)化都起于一種極微細(xì)的種子,后來漸漸進(jìn)化,“以不同形相禪”,從極下等的微生物,一步一步的進(jìn)到最高等的人。(說詳《莊子·至樂篇》及《列子·天瑞篇》。)因為生物如此進(jìn)化,可見那些種子里面,都含有萬物的“可能性”(亦名潛性),所以能漸漸的由這種“可能性”變?yōu)榉N種物類的“現(xiàn)形性”(亦名顯性)。又可見生物進(jìn)化的前一級,便含有后一級的“可能性”。故可說:“卵有毛?!崩珉u卵中已含有雞形;若卵無毛,何以能變成有毛的雞呢?反過來說,如(5)條的“馬有卵”,馬雖不是“卵生”的,卻未必不曾經(jīng)過“卵生”的一種階級。又如(6)條的“丁子有尾”。成玄英說楚人叫蝦蟆作丁子。蝦蟆雖無尾,卻曾經(jīng)有尾的。第(12)條“龜長于蛇”,似乎也指龜有“長于蛇”的“可能性”。
以上(甲)(乙)兩組,一說從自性上看去,萬物畢異;一說從根本的共性上看去,從生物進(jìn)化的階級上看去,萬物又可說畢同。觀點注重自性,則“狗非犬”,“白馬非馬”,觀點注重共性,則“卵有毛”,“馬有卵”。于此可見,一切同異的區(qū)別都不是絕對的。
八、第三,論知識 以上所說,論空間時間一切區(qū)別都非實有,論萬物畢同畢異,與惠施大旨相同。但公孫龍一班人從這些理論上,便造出一種很有價值的知識論。他們以為這種種區(qū)別同異,都由于心神的作用。所以(7)條說“火不熱”,(10)條說“目不見”。若沒有能知覺的心神,雖有火也不覺熱,雖有眼也不能見物了。(12)條說“雞三足”。司馬彪說雞的兩腳需“神”方才可動,故說“三足”。公孫龍又說“臧三耳”,依司馬彪說,臧的第三只耳朵也必是他的心神了?!督?jīng)上》篇說:“聞,耳之聰也。循所聞而意得見,心之察也?!闭谴艘?。
《公孫龍子》的《堅白論》,也可與上文所說三條互相印證?!秷园渍摗返拇笾际钦f,若沒有心官做一個知覺的總機(jī)關(guān),則一切感覺都是散漫不相統(tǒng)屬的;但可有這種感覺和那種感覺,決不能有連絡(luò)貫串的知識。所以說“堅白石二”。若沒有心官的作用,我們但可有一種“堅”的感覺和一種“白”的感覺,決不能有“一個堅白石”的知識。所以說:
無堅得白,其舉也二。無白得堅,其舉也二。
視不得其所堅而得其所白者,無堅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堅者,無白也?!闷浒祝闷鋱?,見與不見離。(見)不見離,一二不相盈,故離。離也者,藏也。(見不見離一,二不相盈故離。舊本有脫誤。今據(jù)《墨子·經(jīng)說下》考正。)
古來解這段的人都把“離”字說錯了。本書明說:“離也者,藏也。”離字本有“連屬”的意思,如《易·彖傳》說:“離,麗也。日月麗乎天,百谷草木麗乎土。”又如《禮記》說:“離坐離立,毋往參焉?!毖鄣姲祝灰妶?,手可得堅,而不見白。所見與所不見相藏相附麗,始成的“一”個堅白石。這都是心神的作用,始能使人同時“得其堅,得其白”。
(18)條“黃馬驪牛三”,與“堅白石二”同意。若沒有心神的作用,我們但有一種“黃”的感覺,一種“驪”的感覺和一種高大獸形的感覺,卻不能有“一匹黃馬”和“一只驪?!钡母杏X,故可說“黃馬驪牛三”。
最難解的是(11)條“指不至,至不絕”。我們先須考定“指”字的意義。
《公孫龍子》的《指物篇》用了許多“指”字,仔細(xì)看來,似乎“指”字都是說物體的種種表德,如形色等等?!吨肝锲氛f:
物莫非指,而指非指。天下無指,物無可以謂物。非指者,天下無物,可謂指乎?(無物之無,舊作而。今依俞樾校改)
我們所以能知物,全靠形色、大小等等“物指”。譬如白馬,除了白色和馬形,便無“白馬”可知,故說“物莫非指”,“又說天下無指,物無可以謂物”,這幾乎成了極端的唯心論了。故又轉(zhuǎn)一句說“而指非指”,又說“天下無物,可謂指乎?”這些“指”究竟是物的指。沒有指固不可謂物,但是若沒有“物”,也就沒有“指”了。有這一轉(zhuǎn),方才免了極端的唯心論。
(11)條的“指”字也作物的表德解。我們知物,只須知物的形色等等表德。并不到物的本體,也并不用到物的本體。即使要想知物的本體,也是枉然,至多不過是從這一層物指進(jìn)到那一層物指罷了。例如我們知水,只是知水的性質(zhì)。
化學(xué)家更進(jìn)一層,說水是氫氧二氣做的,其實還只是知道氫氣氧氣的重量作用等等物指。即使更進(jìn)一層,到了氫氣氧氣的元子或電子,還只是知道元子電子的性質(zhì)作用,終竟不知元子電子的本體。這就是(11)條的“指不至,至不絕”。正如算學(xué)上的無窮級數(shù),再也不會完的。
以上所說,為公孫龍一班人的知識論。知識須有三個主要部分:一方面是物,一方面是感覺認(rèn)識的心神,兩方面的關(guān)系,發(fā)生物指與感覺,在物為“指”,在心為“知”(此知是《經(jīng)上》“知,接也”之知),其實是一事。這三部分之中,最重要的,還只是知物的心神。一切物指,一切區(qū)別同異,若沒有心神,便都不能知道了。
九、第四,論名 有了“物指”,然后有“名”。一物的名乃是代表這物一切物指的符號。如“火”代表火的一切性質(zhì),“梅蘭芳”代表梅蘭芳的一切狀態(tài)性質(zhì),有了正確的“名”,便可由名知物,不須時時處處直接見物了。如我說“平行線”,聽者便知是何物。故“正名”一件事,于知道思想上極為重要。古代哲學(xué)家,自孔子到荀子,都極注重“正名”,都因此故?!豆珜O龍子》有《名實論》中說道:
……正其所實者,正其名也。其名正,則唯乎其彼此焉(唯,應(yīng)也)。謂彼而不唯乎彼,則“彼”謂不行。謂此而不唯乎此,則“此”謂不行。……故彼彼止于彼,此此止于此,可彼此而彼且此,此彼而此且彼,不可夫名,實謂也。知此之非此也,知此之不在此也,則不謂也。
這段說“正名”極明白。《荀子·正名篇》說名未制定之時,有“異形離心交喻,異物名實互紐”的大害,上文(4)條說“犬可以為羊”,又(19)條說“白狗黑”,是說犬羊黑白,都系人定的名字。當(dāng)名約未定之時,呼犬為羊,稱白為黑,都無不可。這就是“異形離心交喻,異物名實互紐”;就是《公孫龍子》所說“彼此而彼且此,此彼而此且彼”了。
若有了公認(rèn)正確的名,自然沒有這種困難。(20)條說“孤駒未嘗有母”,《列子》作“孤犢未嘗有母。”魏牟解說道:“有母非孤犢也?!边@是說“孤犢”一名,專指無母之犢,犢有母時,不得稱孤;犢稱孤時,決不會有母了。這便是“彼彼止于彼,此此止于此”。一切正確之名,都要如此,不可移易。
十、結(jié)論 以上說公孫龍及“辯者”二十一事完了。這班人的學(xué)說,以為一切區(qū)別同異,都起于主觀的分別都非絕對的。但在知識思想上,這種區(qū)別同異卻不可無有。若沒有這些分別同異的“物指”,便不能有知識了。故這些區(qū)別同異,雖非實有,雖非絕對的,卻不可不細(xì)為辨別,要使“彼彼止于彼,此此止于此”。
有了正確之“名”,知識學(xué)術(shù)才可有進(jìn)步。
公孫龍一班人的學(xué)說,大旨雖然與惠施相同,但惠施的學(xué)說歸到一種“泛愛萬物”的人生哲學(xué),這班人的學(xué)說歸到一種“正名”的名學(xué)。這是他們的區(qū)別。但公孫龍到處勸人“偃兵”,大概也是信兼愛非攻的人,可知他終是墨家一派。(參看第十二篇第一章論宋、尹文。)
參考書舉要:
參考《東方雜志》第十五卷第五、六期,胡適《惠施公孫龍之哲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