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jié) 商
一 商的興起商王朝的建立和發(fā)展
商的先世 商是興起于黃河中下游的一個古老部落,傳說商的始祖名契,契母簡狄是有娀氏之女,吞玄鳥卵有孕而生契 ?!对姟ど添灐ばB》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詩句,就是傳頌這個故事。這個故事反映了商族是以燕子作為自己的氏族圖騰,也反映了商族在契以前還未脫離母權制氏族的歷史階段。從契開始,商族才有了以父子相承為主的世系,商族進入父系氏族社會大概就在這時。
商人早期經(jīng)常遷徙。《尚書序》說:“自契至于成湯八遷”,八遷的地名見于古書的有商丘、亳、砥石、蕃等 。這些地點大約都在今河南、山東境內(nèi)。但商人活動的范圍則頗為廣闊,《詩·商頌·長發(fā)》說:“相土烈烈,海外有截”,這說明商人曾在海外打過勝仗。古書上記載商王亥曾趕著牛群到有易氏地區(qū),有易之君殺王亥,奪其牛群。后來王亥之子上甲微,戰(zhàn)敗有易,殺有易之君綿臣 。據(jù)此,則王亥時商人勢力可能已進入到河北北部了。
《史記》說契曾跟隨禹治水。后來冥又作夏的水官,《國語》說冥因治水而死于水。當夏人統(tǒng)治著黃河中下游時,商人大約一直臣服于夏。
《世本》:“相土作乘馬”、“胲作服?!?,相土、王亥時商人開始利用牛馬挽車,這是商人對古代文明所作出的重要貢獻。
湯滅夏和商王朝的建立 夏代末年,夏王桀無道而失掉民心。商湯趁夏亂而翦滅夏的許多屬國,以擴大自己的力量,正如《孟子》所說:“湯始征,自葛載,十一征而無敵于天下?!焙髞頊譁珥f(今河南滑縣)、顧(今河南范縣)兩國,又用伊尹為佐,于是舉兵伐夏。湯與桀戰(zhàn)于鳴條(今河南開封附近),夏桀敗走。湯滅掉夏最后一個屬國昆吾(今河南濮陽),同時也滅桀?!对姟ど添灐らL發(fā)》:“韋顧既伐,昆吾夏桀”,正是商人歌頌湯滅夏的史詩。
古書上說湯建都于亳(今河南商丘),一說建都于西亳(今河南偃師)。按《史記》記載,自湯建國到商亡,共傳17代31王,歷時約554年。
盤庚遷殷 據(jù)古書記載,從湯至盤庚,商人“不常厥邑”,曾經(jīng)五次遷都。五遷的年代和地點說法不一?!吨駮o年》說仲丁遷于隞(今河南滎陽附近)。河亶甲遷于相(今河南內(nèi)黃),祖乙居于庇,南庚遷于奄(今山東曲阜),盤庚自奄遷于北蒙,號之曰殷(今河南安陽)。這五遷的范圍仍不出今河南、山東境。
關于盤庚遷殷之事,《尚書·盤庚篇》說起初遭到貴族反對,后來在盤庚的脅迫下,貴族們才服從遷都。遷都的原因,《盤庚篇》未提。漢代學者推測是當時貴族生活奢侈并侵迫平民,盤庚遷殷是為了緩和貧富間的矛盾 。也有人認為商代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力還比較低,經(jīng)常遷都可能和地力耗竭有關。不過這些推測都缺乏確鑿的根據(jù)。
《竹書紀年》說:“自盤庚徙殷,至紂之滅,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庇捎趶囊笮娉鐾亮藦奈涠≈恋坌恋臍v代王室的不少占卜刻辭,證明“更不徙都”之說是可靠的。盤庚遷殷以后社會經(jīng)濟方面一定有了較大變化,才會一變過去長期以來經(jīng)常遷都的局面。
武丁時期的商王國 盤庚遷殷后,商王國在政治、經(jīng)濟各方面都有了發(fā)展,特別到武丁統(tǒng)治的五十幾年間,可說是商朝最強盛的時期。武丁在商諸王中頗負盛名,《詩經(jīng)》的五篇商頌,其中《玄鳥》和《殷武》都是為頌美武丁而作。
《尚書·無逸》說:“其在高宗,時舊勞于外,爰暨小人?!币馑际怯捎谖涠≡用耖g,多少能知道一點民間疾苦。《史記》說“武丁修政行德,天下咸驩,殷道復興”。
武丁對外不斷用兵。在商西北方面的 方、鬼方,經(jīng)常去侵擾商。卜辭中有許多武丁時期商與
方、鬼方作戰(zhàn)的記載。經(jīng)過了較長的時間,武丁挫敗了
方和鬼方?!兑捉?jīng)》說:“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鄙虒δ戏揭策M行過很激烈的戰(zhàn)爭,在武丁時期的卜辭中有用兵“南土”的記載?!对姟ど添灐ひ笪洹氛f:“奮伐荊楚,罙入其阻,裒荊之旅?!边@是武丁時期商人在江、漢流域打了大勝仗的證據(jù)?!缎B》還說武丁時商王國是“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肇域彼四?!?。隨著商人對外征服戰(zhàn)爭的不斷勝利,商的疆域也日益擴大起來。
《孟子》說:“武丁朝諸侯,王天下,猶運之掌上?!憋@然有夸大之處,但武丁時的商,國家強盛,社會秩序較安定,大體上是可信的。
二 商的經(jīng)濟和社會結構
農(nóng)業(yè) 農(nóng)業(yè)是商代的主要生產(chǎn)部門。商四境之內(nèi),分布著許多農(nóng)田。商王在祈年時既希望“中商受年”,也希望“東土”、“西土”、“南土”、“北土”都能獲得好收成。
大量的考古材料證實,商代從早期到晚期,農(nóng)具基本上都是木、石制成的。盡管商代早期就已有青銅的器物,但廣大農(nóng)夫仍不可能擁有青銅的農(nóng)具。甲骨文中耤字作 ,表示一人手扶耒柄,用足踏耒而耕。在商代的窖穴、墓壁上還保留著耒挖過的痕跡。木制的雙齒耒,無疑是商代的一種重要耕作工具。石鏟和骨鏟是商代遺址中常見之物。鏟裝有木柄,是鏟土或除草的工具,或者就是古文獻上所謂的耜。收獲谷物是用石制的鐮、铚,也有的鐮是用蚌殼磨制而成。石鏟和蚌鏟,在商代遺址中的數(shù)量是較多的。
甲骨文中的田字作
。在甲骨文中還見到有疆、畎等字。可見田字中間的格子是表示田地上的疆界和溝洫。卜辭中有“曰
田”、“王大令眾人曰
田”的記載。
田是指許多人在一起耕作。由于工具和技術都還比較落后,故而農(nóng)業(yè)中仍保留著大規(guī)模的簡單協(xié)作。
平民是商代農(nóng)業(yè)勞動的主要承擔者。卜辭中所見的眾或眾人就是平民,卜辭中有王令眾人入羊方 田的話,還有“王往氐眾黍于
”,“衷小臣令眾黍”的記述。為商王種田的不僅有商人,而且還有外族人,如卜辭中有王令多羌
田的記載。為了監(jiān)督勞動,商王還設置“小耤臣”、“小眾人臣”之類管理的官吏。
農(nóng)業(yè)收入是商王國的主要財源,因而商王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非常關心。商王經(jīng)常向上帝、祖先和河神祈求降雨和得到好年成,又經(jīng)常督促“小耤臣”、“多尹”去指揮具體的田間生產(chǎn)事宜。有時商王也親自去察看地里的莊稼,或者去參加耤田的收獲活動。
出現(xiàn)于卜辭之中的谷物名稱,有禾、黍、稷、麥、秜(稻)等。商人在祈年時常常是乞求禾、黍能有好收成。禾、黍適宜于在黃河流域生長,是當時廣泛種植的作物。商代貴族飲酒之風極盛,卜辭中除提到酒之外,還有醴和鬯。而黍是主要的釀酒原料,故而卜辭中有較多關于黍的記載。
商人除經(jīng)營農(nóng)業(yè)外,也飼養(yǎng)著牛、馬、豬、羊、雞、犬等家畜。在不少商遺址中常發(fā)現(xiàn)鏃、網(wǎng)墜等漁獵工具和獸骨、魚骨,表明漁獵在民間仍有經(jīng)濟上的意義。卜辭中關于漁獵的記載很多,獵取的野獸以麋鹿、野豬為最多,一次所獵獲的鹿可達348只。
手工業(yè)和商業(yè) 青銅冶鑄業(yè)在商代獲得了重大的進展。豐富的考古材料證明,在商代早期,商人就已能制造出較為精致的武器和容器了。到商代晚期,冶銅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安陽殷墟出土的銅器,不僅數(shù)量、品種多,而且制作也更為精美,其中不少器物,成為具有高度藝術價值的珍寶。
商代銅器使用的地區(qū)相當廣闊,除了偃師、鄭州、安陽的商代都城遺址以外,山西、山東、河北等地,也都發(fā)現(xiàn)過不少的青銅器物。另外還知道,至少從商代中期開始,青銅器的生產(chǎn)已擴大至長江流域的江西、湖北、湖南等處。
在鄭州和安陽都發(fā)現(xiàn)了較大的銅器作坊遺址。從出土遺物看出,當時的制作方法是用泥土制成器范,再用木炭為燃料,把陶制坩堝中的銅煉好,然后用銅液注入范中。根據(jù)化驗的結果,知道安陽出土的銅制容器,銅約占70%,錫約占30%。硬度高的工具、武器,錫的比重較容器為大,顯然商人對銅錫的比例是掌握的。安陽出土的司母戊方鼎,重875公斤,鑄造這樣的大器,若沒有豐富的冶鑄經(jīng)驗是不能設想的。
現(xiàn)在所見到的商代青銅器物,屬于容器者有鼎、 、壺、盤、鬲、爵、觚、
、尊、觶、卣、
、彝、觥等,其他方面有樂器和車馬飾物。容器主要是供貴族使用的,制作很講究,上面有淺浮雕的花紋,常見的有饕餮紋、云雷紋和風鳥紋、象紋、虎紋等。商晚期的銅器上常常是鑄有銘文的。青銅武器有戈、矛、鉞、鏃等?,F(xiàn)在發(fā)現(xiàn),個別的銅鉞上還鑲有鐵刃,這種鐵是利用隕鐵鍛制而成,當時還沒有煉鐵術,但鐵這種金屬,已為人們所認識,并加以利用。青銅制的工具有刀、斧、錛、鑿、鉆、錐、鏟、魚鉤等。而石斧、石鑿在商代仍被長期使用著,這一現(xiàn)象說明青銅器的出現(xiàn)還無法完全取代石器工具。
雖然青銅器物發(fā)現(xiàn)不少,但在商代也只有少數(shù)貴族才能使用它。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陶器仍是必不可少之物。所以商代陶器生產(chǎn)的規(guī)模是較大的,如在鄭州就發(fā)現(xiàn)過大片的窯場遺址。在陶器中頗為突出的乃是高嶺土燒成的陶器,為后來瓷器的出現(xiàn)奠定了基礎。
從考古發(fā)掘材料得知,商代織物除麻布之外,還有絲織品綺和刺繡,充分說明絲織工藝在商代已發(fā)展到較高的水平。
商代手工業(yè)和農(nóng)業(yè)已有了初步的分工,商業(yè)也有了萌芽。商代遺址中常出土海貝,當時人除用海貝作裝飾品外,也可能作為交換的媒介?!渡袝ぞ普a》說到西周初年朝歌一帶的商遺民“肇牽車牛遠服賈”的情況,當時各地之間互通有無就是依靠這種小商人。
貴族與平民 掌握著商國家命運的大貴族集團,是由商王及其親屬和顯貴所組成的。大貴族都是聚族而居,他們依靠宗法關系來統(tǒng)治其廣大的宗族成員,故《尚書》上稱他們?yōu)椤按蠹摇?。他們占有大片的田地,也擁有手工業(yè)作坊。他們在商王手下任文武要職,官爵一般是世代傳襲的。
在商代社會中還存在平民的階層?!渡袝o逸》中提到的小人,就是指具有自由身份的農(nóng)民而言?!睹献印氛f,“殷人七十而助”,即商王把一部分土地劃成70畝一份而交給民戶去耕種。所謂助就是要耕種者給商王提供繁重的力役地租。此外,有時他們還要參加征伐和戍衛(wèi)。
商代還存在著一定數(shù)量的奴隸,其中有由戰(zhàn)俘轉(zhuǎn)化而來,尤以羌人為多。卜辭中有妾、奚、仆,當是一些家內(nèi)服役的男女奴婢。卜辭中所謂的 妾、沉妾、伐妾,就是指殺女奴來祭神的幾種儀式。商代后期,貴族死后要用人殉葬,也往往使用戰(zhàn)俘或奴隸,少者一兩名,多者幾十。
三 商的政治制度
官僚機構和分封貴族 商國家權力掌握于商王之手。商王在臣民前自稱為“余一人”,以表示其獨尊無二的特殊身份。王位是世代相傳的。一般是父子相傳和兄終弟及相結合,到晚商時期才完全確立起父死子繼制。
《禮記》說:“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睆囊笮娉鐾恋募坠遣忿o材料證實,商王對國家大事的決策,事先都必須向鬼神占問?!渡袝返挠涊d表明,商湯和盤庚在貫徹其政令時,都假借鬼神的旨意,實行神權統(tǒng)治。
商王手下有著為數(shù)眾多的“臣”或“臣正”。見于卜辭和銅器銘文的官名很多,有小臣、小耤臣、小眾人臣、卜、史、作冊、御史、宰、尹等。屬于武職的有馬、亞、射、衛(wèi)等。商代小臣的地位頗高,如湯的輔佐伊尹就是小臣。后來也如此,卜辭中有不少小臣代王祭祀或率兵出征的例子。
《尚書·酒誥》:“越在外服,侯、甸、男、衛(wèi)、邦伯;越在內(nèi)服,百僚庶尹,惟亞惟服宗工?!薄毒普a》指出商代有內(nèi)、外服之分。內(nèi)服是商王畿,即商王直接統(tǒng)治的地區(qū)。外服是指分封給邦伯的封地,再有派侯、甸去統(tǒng)治的邊境地區(qū)。內(nèi)服、外服中都有許多的邑,貴族、平民都聚居在邑中。
封君有侯、伯兩種。如見于卜辭的,武丁時有倉侯虎、井伯、易伯,帝辛時有攸侯喜。見于文獻的有鬼侯、鄂侯、西伯。侯伯的封地是世襲的,他們各自擁有武裝,置有“臣正”。封君對商王有貢納谷物、龜甲、牛馬的義務,再就是要服“王事”,即率兵隨王出征。商代統(tǒng)治集團就是由大小貴族官僚和侯伯所組成的。
軍隊和刑法 商統(tǒng)治者擁有一支強大的軍隊。卜辭記載一次出兵人數(shù)可達3000或5000,最多時曾到1.3萬人。商人在作戰(zhàn)時有步兵,也有戰(zhàn)車。戰(zhàn)車用兩匹或四匹馬曳引。車上有幾名用青銅兵器裝備起來的戰(zhàn)士。軍隊可能分為三支,卜辭有“王作三師,右、中、左”的記載。士兵成分多為平民。軍隊一般是臨時征集的,卜辭中稱之為“登人”或“雉眾”。軍隊主帥由王或大臣擔任。商代軍隊的職責除對內(nèi)鎮(zhèn)壓外,便是對外進行征服和掠奪。從卜辭記載可看出商代對外戰(zhàn)爭十分頻繁。卜辭中記載被商人殺死的敵人,一次便達二千六百多人,說明當時的戰(zhàn)爭非常殘酷。
《荀子》說“刑名從商”,《呂氏春秋》說商代有“刑三百”,商代刑法繁多是沒問題的。監(jiān)獄在商代也已出現(xiàn),紂王曾把周文王拘禁在羑里,羑里即商監(jiān)獄所在。甲骨文中的執(zhí)字作 ,象一人雙手戴上刑具,安陽殷墟出土的陶俑,雙手是被枷鎖住的。文獻記載商代還有醢、炮烙等酷刑,刑法是商代統(tǒng)治者維持統(tǒng)治的重要工具。
商和諸方國的關系 在商的四周,分布著許多小國,有的則穿插于商國境之內(nèi)。商稱它們?yōu)榉交虬罘健T谖涠r期有御方、井方、危方、馬方等三十幾個方國。在商西北方向的有土方、 方、鬼方、羌方,在商之南有人方、虎方。
方、鬼方、羌方、人方是較為強大的方國,和商處于敵對地位,成為商的勁敵。根據(jù)卜辭記載,
方經(jīng)常去侵擾商的田邑。卜辭中保存著不少商和各方國間發(fā)生戰(zhàn)爭的記錄。不過多數(shù)的方國比較弱小,它們臣服于商,有些方國后來也漸漸為商所吞滅。
帝乙、帝辛之世,商人對東南的人方發(fā)動了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卜辭和銅器銘文中都有不少“征人方”或“王來征人方”的史料。人方即后來的東夷或淮夷,是淮水流域的一個強大方國?!秴问洗呵铩? “商人服象,為虐于東夷”,商人到東南地區(qū)捕象曾給東夷人帶來災難。殷墟出土的鯨魚骨、海貝、大龜、象骨,可能都是從東南沿海掠奪來的。
卜辭中記載著商人征人方來回所經(jīng)之地和日期,往返一次大約要200天。商不斷對人方的用兵,自然是勞民傷財?shù)氖?。安陽殷墟發(fā)現(xiàn)過上刻“人方伯”字樣的人頭骨。顯然是商人殺死了人方的君長,并帶回其頭骨以作為戰(zhàn)利品。最后商雖然征服了人方,但商的國力也因此而耗費殆盡。勝利所付的代價是不小的,正如《左傳》所說:“紂克東夷而殞其身?!?
四 商的衰亡
商國家的崩潰 武丁以后,商統(tǒng)治階層越來越腐化,《尚書·無逸》:“自時厥后,立王生則逸。生則逸,不知稼穡之艱難,不聞小人之勞,惟耽樂之從。”到商末帝乙、帝辛時,情況最為嚴重。統(tǒng)治者沉醉于奢侈、享樂生活之中。紂王帝辛“厚賦稅以實鹿臺之錢而盈巨橋之粟”。在邯鄲以南、朝歌以北這一范圍內(nèi)修建許多離宮別館,又作“酒池”、“肉林”,“為長夜之飲”。西周時銅器銘文說,“唯殷邊侯、甸雩殷正百辟,率肄于酒” ??梢姶笮」倭艧o不沉湎于酒,甚至一部分平民也不例外,出現(xiàn)了“庶群自酒,腥聞在上”的現(xiàn)象。
由于整個統(tǒng)治階層的奢侈腐化和對民眾殘酷的壓榨、掠奪,平民的反抗活動日益展開,《尚書·微子》說“小民方興,相為敵讎”,正揭示出國內(nèi)矛盾十分尖銳的情景。
隨著階級矛盾的日益尖銳,統(tǒng)治階層內(nèi)部的傾軋也加劇起來。紂王自恃有材力而疏遠其舊臣,《尚書·微子》說他:“咈(違)其耈長舊有位人?!薄赌潦摹氛f紂把“四方多罪逋逃之人”安插在“大夫卿士”的位置上面,像費仲、惡來、崇侯虎,都是他所信任的人。原來忠于紂王的比干諫而死,箕子佯狂,微子出走。紂王失去了一部分具有實力的大貴族對他的支持,使得統(tǒng)治集團陷于分崩離析的狀態(tài),這對于商政權的覆滅也起了加速的作用。
由于商統(tǒng)治力量的削弱,許多小國便紛紛從商的控制下擺脫出來?!蹲髠鳌氛f:“商紂為黎之蒐,東夷叛之。”曾經(jīng)長時期屈從于商的周,這時乘機拉攏一些小國,以壯大自己的力量?!蹲髠鳌氛f周文王“帥殷之叛國以事紂”,出現(xiàn)了三分天下周人有其二的局面。商要被周滅掉已成定局。
五 商朝的文化藝術
天文和歷法 商人對天象變化頗注意,在卜辭中已有日蝕、月蝕的記錄,卜辭中還有關于鳥星、商星、大星、火星的記載,當時的人已具備了一定的天文知識。
由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需要,商代已有較完善的歷法。商人將一年分為12個月,大月為30日,小月為29日,每逢閏年則加一個月,武丁卜辭中有“13月”這樣的名稱,可知閏月是放在歲末的。從祖甲時起,歷法有了改進,置閏歲終為置閏歲中所代替。
文字 現(xiàn)在所見到的商代文字記錄材料主要是保存在甲骨、銅器及其他器物上,其中以甲骨上的為最多,甲骨文即指這種文字而言,其時代是從武丁到帝辛。甲骨文的單字約在4000以上,說明商代晚期文字已相當繁多。后人所謂的“六書”,即象形、指事、會意、假借、形聲、轉(zhuǎn)注這六種構成與使用文字的原則,在甲骨文中基本已具備,則商代晚期已經(jīng)形成了具有嚴密規(guī)律的成熟的文字系統(tǒng)。無疑,這是經(jīng)過長期發(fā)展而來的。不少刻在甲骨上或是書寫在器物上的文字,書體是非常美觀的,都是一些寶貴的書法藝術作品。
甲骨卜辭及銅器銘文長的一般約為四五十字,當時寫在簡牘上的或許更長,周人說“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應該是可信的。
宗教迷信 上帝這種宗教觀念在商代已經(jīng)產(chǎn)生,商人認為“帝”或“上帝”是天上的最高統(tǒng)治者,帝下面也有“臣正”,上帝既是自然界的主宰,又可降福降災于人間。日月、星辰、河流、土地也是商人的崇拜對象。此外商人還崇拜祖先,統(tǒng)治者認為商的先公、先王可以賓于帝或是配于天,即他們升到上帝左右,獲得和上帝相仿佛的某些權力,商人對先公先王的祭祀名目繁多,儀式十分隆重。
占卜在商代很盛行,各地的商遺址中都發(fā)現(xiàn)有卜骨。占卜的方法是用火在牛胛骨或龜腹甲上燒炙,甲骨的背面便出現(xiàn)裂紋,古人稱它為“兆”,再根據(jù)“兆”的形狀來斷吉兇。從安陽殷墟出土的王室占卜用的甲骨來看,當時卜人將所占問的事和吉兇情況以及日后應驗與否刻在兆紋旁,這些刻辭能看出商王占卜的范圍很廣,從天時、年成、祭祀、征伐到商王個人田獵、疾病等瑣事無所不包。安陽歷年出土的甲骨刻辭有十萬余片,是研究商代歷史的重要史料。
藝術 青銅鑄造和裝飾藝術在商代已發(fā)展到較高的水平,在許多青銅器上面,裝飾有絢麗的花紋,最常見的和具有特色的是饕餮紋,此外還有夔紋、虎紋、鳥紋、鸮紋、鹿頭紋、牛頭紋、云雷紋等。有的銅器還做成動物形,造型非常美觀。青銅器成為了商代藝術中的代表者。此外,商代有些玉、石、陶、骨、角、牙的制品上也雕刻有精美的花紋。出土文物中發(fā)現(xiàn)較多的玉石佩戴物和飾物,多作鳥形或魚形,用簡練的刀法刻琢成很優(yōu)美的形象。
在殷墟發(fā)現(xiàn)的商代樂器有塤、磬和革鼓、銅鐃。在甲骨文中有樂字,作 形,象絲弦架于木上,商代可能已有琴瑟之類的樂器。甲骨文中有舞字,象人身上掛上飾物婆娑起舞之狀。
《國語·周語》。
《世本·居篇》。
《逸周書·度邑》。
《世本·居篇》。
《左傳》僖公三十一年。
《竹書紀年》:“益干啟位而啟殺之?!庇忠姟俄n非子·外儲說》。
《尚書·甘誓》。
見《國語·楚語》、《逸周書·嘗麥》等。
《左傳》襄公四年、哀公元年。
見《呂氏春秋·音初》、《帝王世紀》等書。
《世本》:“契居蕃”、“昭明居砥石”?!蹲髠鳌废骞拍辏骸疤仗剖现鹫懖由糖稹嗤烈蛑!?
見《竹書紀年》、《楚辭·天問》。
《后漢書·杜篤傳》:“盤庚去奢行儉于亳”,鄭玄《尚書注》說與此相似。
《大盂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