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 從神學玄學到實驗主義的批判

歷史哲學教程 作者:翦伯贊


一 從神學玄學到實驗主義的批判

歷史是人類實踐活動的記述及其指導,是概括過去全人類生活斗爭與其創(chuàng)造之實踐的成果,尤其是階級任務的實踐,構成歷史本身運動的動力。

歷史科學最基本的任務,就是從那作為人類總體的生活相續(xù)的實踐活動中,亦即歷史上各種對立的階級關系之相互代起的具體的歷史事實中,抽象出一個歷史發(fā)展的法則,以這一法則,去說明人類在其過去所經歷之歷史的生活實踐的總體,并指明人類向前發(fā)展之歷史的合法則的前程。

歷史發(fā)展的法則,雖然是一般化,普遍化了的抽象概念,但它卻是依據于具體的活的歷史事實而產生的。而且只有當著它是反映著具體的活的歷史事實的時候,才能成為支配歷史的法則;反之,“……這種抽象如其本身從現實的歷史脫離出來,就完全沒有什么價值”。這就是說,如果不把這種概念歸結到人類之歷史實踐,便失去其對歷史的正確性。

然而史的觀念論者,從神學,玄學以至近代流俗的實驗主義,卻一貫地把概念變成抽象的定義,變成心靈的產物,用“神”,“理性”,“道德”,“暴力”這一類抽象的名詞,把歷史發(fā)展的法則,從具體的現實的歷史脫離,而且使歷史的概念與現實的歷史相對立。在人類歷史的研究中,盡量把人類歷史之階級的實踐內容隱蔽著,并把它神化為觀念的范疇,因作出“理性支配世界史”的結論,思辨地構成其觀念的歷史。實際上,這樣的歷史,如果稱之為歷史,不如說是有閑階級的“抒情詩”。

在歐洲中世紀一千余年的黑暗時代中,即基督教的全統(tǒng)治時代,整個的歷史研究,都被獨斷的教義所支配。他們以為人類的歷史是神定的一種秩序,他們用宗教與信仰來迷惑人民,用天國與上帝來欺騙人民,企圖蒙蔽他們去認識現實世界,現實生活,現實的物質利益。紀元前三五四年奧格斯丁這樣說過:“一切都來自上帝,一切形態(tài)的萌芽,以及一切萌芽的形態(tài)……一切存在的形式,一切秩序,一切種類,一切有數量的,可測量的,有重量的,一切以任何類別,任何價值而存在于自然中的,都是來自上帝?!边@樣歷史上之人類的階級實踐完全用“上帝”二字,抹煞殆盡了。

后來的一切觀念論者,都是從神學中發(fā)展起來的,他們與神學不同的,不過是把“上帝”用“理性”一類的名詞代替了。

固然,“理性支配世界史”這一定言,到黑格爾才確立,但在康德的實證主義中,就充分地表現了這一理論,他把一切具體的現實歷史,都隸屬于人類理性之下,把全部人類歷史的發(fā)展,當做是三個原則的體現,即神學,玄學與實證的原則之體現,他認為古代歷史是屬于神學的原則,中世紀歷史是屬于玄學的原則,法國革命則屬于實證的原則。由一八三○年到一八四八年是停滯的時期,其原因是由于缺乏正確的實證主義,因而使革命不能有機地完成。在康德看來,一切現實的歷史,都是為了適應原理而產生出來,并且應該隸屬于原理之下;反之,沒有原理,也就沒有歷史了。

史的觀念論,到黑格爾便集其大成。他在其有名的《歷史哲學》的“緒言”中說:“理性是一切現實所由之而有其存在,和有其生存于其中的實體。理性是無限的力,就是說,理性并不是僅止于理想,止于義所當為,并只存在于現實以外,或是僅只存在于少許人類頭腦中的某種特殊事物那樣無力的東西。理性有無限的內容,是一切的本質與真實,而理性自身就是理性依它自身的活動所創(chuàng)造的質素?!撬陨淼那疤?,它的目的,就是絕對的最終目的,同樣的,理性自身,不僅是它的最終目的,從內部到自然的宇宙現象之行動的產生,并且也是到精神的宇宙現象,到世界歷史之行動的產生。這樣一個理想是真實的,永久的,絕對的有力之物,它自身啟示于世界,并且除了它自身,沒有別的東西啟示于世界。”因而在黑格爾的歷史哲學中,現實不存在了,存在的只是抽象的理性,理性支配自然的及精神的字宙現象,支配世界歷史,它是獨立的,先歷史而存在的東西,它是真實的永久的絕對的有力之物。在這一基礎上,于是黑格爾建立了“世界史之精神的原則”,他以為歷史的個體的綜合,就是“世界精神”。因而他把世界史分為四個精神個體,從東方世界,希臘世界,羅馬世界,到日耳曼世界,這是說明世界精神從低級到高級的原理之一貫發(fā)展的行程。而且以為歷史發(fā)展到日耳曼世界,就是精神的最高發(fā)展,或理性的最后完成,因為“日耳曼精神恰恰符合于基督教的精神,日耳曼世界與基督教世界,是合一的世界,因而也就是神與人的統(tǒng)一世界,在這樣的世界里,再也找不出不滿意的東西”,歷史竄進了“理性的王國”,歷史的發(fā)展終止了,黑格爾的辯證法不動了。

因此黑格爾所謂歷史,不過是“理性的形象與行為”,“世界史只是一種理性的現象,即理性在其中,啟示自己的特殊形態(tài)之一,就是在一種特殊原素,即各民族中表現自己之原始形態(tài)的復寫?!辈⒂纱硕隙v史是無意識的卻必然地向著一個預先確立了的理性的目標進行,即向著絕對理性這個東西的現實進行。理性就是一個“神圣的預啟”,人類歷史,便是依照這個“神圣的預啟”之昭示而向前發(fā)展。照恩格斯的說法就是:“依照從遠古就存在著的人類概念的自己運動之鉛版而進行的?!彼运该魅祟惖臍v史,就是原理的現實。這樣,他們便作出“原理支配現實”或“法則支配歷史”的推論。他們以為不是原理或法則應該與具體的歷史事實相適合,而是具體的歷史事實,應該與原理或法則適合。不是從具體的歷史自身的現實中,抽象出原理或法則,而是用他們所想像出來的原理或法則,虛構現實的歷史。誠如馬克思所云,他們以為“各原則都有其所表現的世紀,比如強權的原則,屬于十一世紀,個人主義的原則,表現于十八世紀,所以是世紀屬于原則,并非原則屬于世紀,換言之,就是原則造成歷史,而非歷史造成原則”。

自然,黑格爾的歷史哲學,不僅強調人類歷史是原理的現實,即不僅認為“歷史應該一般地用悟性去觀察”,而且認為“應該把信仰與意欲歸之與歷史”。同樣,在中國過去的歷史著述上,也表現“世紀屬于原則”的歷史理論,由鄒衍的“五德終始”說出發(fā),把全部中國史,用陰陽五行那些東西,去循環(huán)配合,指配某一個朝代是屬于金德,某一些其他的朝代,又屬于五行中之其他一行的支配,這就是說,一切朝代的興亡,不是現實的社會經濟的變革,而是這些概念的循環(huán)。

這種學說,現在還在以“新休謨主義”,“新康德主義”,“新黑格爾主義”的名字,流行于英美諸資本主義國家。他們以生理史觀,物理史觀去研究歷史,他們以為在一切社會現象中,可以看見的是影響個人的生理法則,所以研究任何社會現象,我們應由研究個人生理的法則開始。因而生理法則,即人類理性的自我發(fā)展,是社會之史的發(fā)展的基礎,而人與人的關系,人類的社會生活,倒不發(fā)生作用。他們把歷史發(fā)展法則,降為生物,生理,或心理法則。人類理性的發(fā)展“個人心理”、“群眾心理”、“民族心理”乃至自然環(huán)境對生理與心理的影響,成為他們歷史研究的主題。因此他們以為歷史學就是生理學或心理學。由此而建立所謂人種的,個人的,地理的,乃至氣候的諸特性,并從而隱蔽一般性,單從這些諸特性中去樹立史的多元論的科學基礎。這在法國的郎格諾瓦和塞樂坡合著的《史的原論》一書中,完全展開了這一史的心理論的理論。他在這一書中肯定歷史的發(fā)展,完全不是物質基礎,只不過是人們的心理作用。權力的起源與衰落,也不過是習慣問題,因此人類的自由意識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動力了。

這種觀念論到中國,便以胡適的實驗主義及陶希圣的歷史循環(huán)論而出現。胡適很坦白承認觀念創(chuàng)造歷史,他說,歷史是一個百依百順的女孩子,任你擦脂抹粉;又說,歷史好比是一百個大錢,任你如何去擺;又說,歷史好比是一塊大理石,任你如何去雕琢??偫ǖ卣f,胡適以為歷史是觀念的構成,人們可以依據其各人不同的觀念,為所欲為地創(chuàng)造其自己所愿意的歷史。陶希圣一向就是假借新興科學的名詞,以執(zhí)行欺騙青年的政治任務,然而不知不覺,有時也要現出原形,他在其大著《中國政治思想史》第四冊的小序上說:“……文學家下筆寫歷史時,也有自覺或不自覺的歷史哲學在心里,倒不如社會科學家本有的原理和方法在心里,比那些口說沒有成見,心卻有拒人千里之外的成見的無自覺的人來得明白,去得磊落些。”這里很顯然地可以看出陶希圣的大規(guī)模的歷史,都是依據其“心里本有的原理和方法”寫出來的。換言之,即從觀念論的史學觀點和其技術寫出來的。陶希圣一面以社會科學家的態(tài)度譏笑他所指的“文學家”,同時,又誣蔑社會科學家的原理與方法是心里原有的,這種態(tài)度,如果說是他的“乖巧”,倒不如說是他的“磊落”。其實文學家也和社會科學家一樣,不單有其文學的技術,也同樣有其認識的理論體系,而且前者正是被統(tǒng)一于后者。

因此所有曾經實現,或正在實現的一切歷史實踐,在觀念論者看來,都是發(fā)生于他們本身的推論中,誠如恩格斯所云:“他們所謂歷史的哲學,無非是哲學的歷史,他們自有的哲學歷史?!痹谶@樣的歷史中,自然,再沒有人類的實踐,只有“悟性中之觀念的連續(xù)”。所謂現實的歷史,好像是不曾有過,歷史只是神奇的觀念,范疇,原則,理性之連續(xù)的積累,歷史科學,只是系統(tǒng)地依照這種原則,去排列存在于人類頭腦中的幻想而已。由于這些幻想的系統(tǒng)之再建,就是人類的歷史。

所有觀念論者的歷史,一言以蔽之,“不外是美的個性之完成和這樣的藝術品之實現”。因而一切歷史的實在性,都被視為想像中存在的非物質的東西,而升華為純良的道德,偉大的正義,永恒的理性,以至超人的“上帝”。在人類歷史上,不但沒有階級斗爭,而且也沒有構成階級之主體的人類,以及這些人類之資以生存的一切物質了;存在的,只是觀念論者永恒的“理性”和“神”。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leeflamesbasketballcamp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