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文化

葛亮:文學,或許是任何時代的救贖

或許,因為文學的存在,我們心中的時代可以留存得更為清晰、豐盈、久遠。代際間傳遞下去,成為永遠的記憶標簽。

2017-09-20

島上葛亮

粉絲經濟不能攪局文化市場,文藝創(chuàng)作應回歸文化本位

引導粉絲經濟,助力文藝創(chuàng)作,必須以約束引導情感參與的尺度和方式為準則,真正實現應援文化的健康發(fā)展和粉絲消費的轉型升級。

2017-09-20

光明日報

資中筠:中文的底子沒有打好,一個人的思想不會深刻

假如中文底子不打好的話,這個人的思想不會深刻,洋文再流利,畢竟還是中國人。外文以后可以補,中文錯過了就補不回來了。

2017-09-20

新華每日電訊

公益圖書項目,最大的問題不是盜版書

受關注過高,變成景點,違背了圖書館設立的初衷;不受人關注,缺乏資源,又維持不下去。

2017-09-20

澎湃新聞

十大經典詞牌,原來它們都有自己的故事

關于“鵲橋仙”這一詞牌名的由來,一說因歐陽修有詞“鵲迎橋路接天津”一句,取為詞名。

2017-09-20

港臺文學選讀

日本動物園的角色變遷:“現代”話語到“殖民”敘事

一些學者所指出,現代化遠不是一個人類和自然越走越遠的進程,而是人類對自然的剝削越來越有效率的過程。而這兩者的關系在今天這個或許能被稱作后現代的時代會有什么新的變化?

2017-09-19

澎湃新聞

聽來自世界各地的書店主人,聊他們最熱愛的事業(yè)

“書店不是裝飾城市的幻夢,而是每一個靈魂的歸處?!?它們沒有倒下,而是信守諾言、和我們的城市一起成長。如果你的城市也有這樣一個迷人的所在,請先為他們鼓鼓掌。

2017-09-19

文景

民國知識分子的“朋友圈”:20世紀30年代的文化沙龍

民國時期北平、上海的沙龍多是去中心化的公共空間,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知識分子們自由、平等的交往風采,堪稱當時知識分子們的“朋友圈”。

2017-09-18

澎湃新聞

王敦:中文系學生熱衷理論,不讀文學作品,怎么辦

文學的概念只不過是一朵浪花而已,而文學的實質,即語言符號編碼的產品,從來沒有消失過。

2017-09-18

澎湃新聞

那些在咖啡館看筆記本的是怎樣一個群體?

“自由職業(yè)者”的激增源自生產方式的變化,即所謂的從物質生產向非物質生產的轉變。

2017-09-18

新京報書評周刊

中醫(yī)藥教材進入中小學:傳統(tǒng)文化須以科學眼光去審視

“中醫(yī)”指的應該是“中國古代醫(yī)學”,它對應其他民族的古代醫(yī)學知識,比如“西方古代醫(yī)學”。

2017-09-18

澎湃新聞

吟誦聲中有詩詞另一半靈魂

在古代,吟誦從蒙童入學開始,伴隨讀書人的一生,許多詩詞名家都在作品里直接提到了吟誦的重要性和日常性。

2017-09-18

文學報

譚盾努維爾等談城市變遷:建筑應融入場地的記憶

2008年普利茲克獎得主,法國建筑師讓努維爾開門見山地談到建筑的可持續(xù)性,因為城市的可持續(xù)性核心是建筑。

2017-09-18

澎湃新聞

從流行到被冷嘲熱諷,跑步這些年經歷了什么?

根據中國田徑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從2013年開始,中國的馬拉松數量為 39場,到了 2016 年底,這個數字是 328 場,2016 年共有 280 萬人次參加馬拉松賽事。這兩年的北京馬拉松和上?!?/p>

2017-09-18

新京報書評周刊

有文化真可怕,難道古人連罵人都這么有學問?

讀了這么多詩詞,感覺古人是溫文爾雅的,但詩詞君倒是特別好奇,溫文爾雅的古人若是開罵,會是什么情景呢?想必是有境界之分的。所以詩詞君就搜集了一些特例,諸位一起雅賞一番吧!…

2017-09-18

港臺文學選讀

熱門文章排行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leeflamesbasketballcamp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