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工業(yè)技術建筑科學市政工程城市地域設計的生態(tài)解讀

城市地域設計的生態(tài)解讀

城市地域設計的生態(tài)解讀

定 價:¥78.00

作 者: 樊清熹
出版社: 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暫缺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558086267 出版時間: 2021-04-01 包裝:
開本: 16開 頁數: 130 字數:  

內容簡介

  本書分為六個章節(jié):第一章寫在全球化的語境下,對西方學者視野中的大規(guī)模城市改造作一梳理;第二章引入全球化過程中的“再地域化”概念,探討地域設計的文化緣起;第三章舉例分析各國在尊重自然情態(tài)和歷史文脈上所做的設計實踐,從人地關系的研究展開,論述景觀設計對歷史文化的彰顯和城市更新中場域氣質的延續(xù);第四章關注在城市化進程中,城市人道主義設計對非正式定居點人居環(huán)境的改變;第五章對藝術的社區(qū)介入進行全方位闡釋,以混合型社區(qū)、低收入社區(qū)和鄉(xiāng)村型社區(qū)為例,探討居民參與式的藝術活動對提升居民的“社區(qū)認同”、促進舊社區(qū)重生的意義;第六章從當今城市廣場的交互性實踐著手,分析數字技術如何在時代的語境下與公民對話,與城市共生。

作者簡介

  樊清熹,女,1982年12月生,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博士,東南大學藝術學院博士后,湖南工業(yè)大學包裝設計藝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視覺傳達、藝術設計理論。曾多次參加境外國際學術會議和交流,近年常赴加拿大設計之都——蒙特利爾學習。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反思——寫在全球化的語境下
1.1 西方學者視野中的大規(guī)模城市改造
1.2 城市形態(tài)研究方法的相關理論
第二章 “全球化”過程中的“再地域化”
2.1 城市形態(tài)的“再地域化”
2.2 地域設計的文化緣起
2.2.1 何謂“地域設計”
2.2.2 地域設計中文化性格的體現
2.3 地域設計中的“人地關系”研究
2.3.1 人地關系的動態(tài)變量
2.3.2 中西方“城市共生”的生存智慧
2.3.3 當代的環(huán)境適應性設計
2.3.4 對自然的認識和改造上存在的誤區(qū)
第三章 尊重自然情態(tài)和歷史文脈的藝術化實踐
3.1 景觀設計對歷史文化的敘述
3.1.1 紀念性設計對歷史事件的緬懷
3.1.2 標志性設計對城市故事的敘述
3.1.3 雕塑和標識設計對城市主題的彰顯
3.1.4 公共交通空間設計對地域特色的表達
3.2 城市改造對場所氣質的延續(xù)
3.2.1 居民生活模式的承繼
3.2.2 城市廢棄建筑的修繕
3.2.3 地域特色情境的再造
3.2.4 民間傳統手工藝的復興
第四章 城市化進程中區(qū)域人居環(huán)境的改變
4.1 城市人道主義設計現狀
4.1.1 非正式定居點的“城市融合”
4.1.2 基于社區(qū)條件的適應性解決方案
4.2 城市居民參與式設計帶來舊社區(qū)的重生
4.2.1 居民對所處地域的評價和文化認知
4.2.2 居民對“參與式設計”的認知構建
4.2.3 居民參與式社區(qū)改造經驗
4.2.4 居民的社區(qū)生態(tài)文明實踐
第五章 城市社區(qū)與廣場的藝術介入
5.1 混合型社區(qū)的互動式藝術
5.1.1 柵欄,“隔離”還是“共融”?
5.1.2 共享鋼琴的街頭效應
5.1.3 社區(qū)“尋寶”,覓一份快樂
5.2 低收入型社區(qū)的參與式壁畫模式
5.2.1 貧民窟繪畫——與環(huán)境對話
5.2.2 裝置藝術——與尊嚴同行
5.2.3 開放空間——與鄰里共享
5.3 鄉(xiāng)村型社區(qū)的保護性藝術實驗
5.3.1 中國的古村落保護——“藝術家駐村”實驗
5.3.2 日本“造村”運動——鄉(xiāng)村手工藝的舞臺
第六章 城市廣場的交互實踐
6.1 智慧城市廣場的多元空間互動——數字屏幕
6.1.1 紐約時代廣場——藝術為“時代”發(fā)聲
6.1.2 利物浦克萊頓廣場——某時某刻的“零距離”
6.1.3 千禧公園皇冠噴泉——芝加哥人身邊的“面孔”
6.2 城市廣場的裝置交互藝術
6.2.1 誰在彈奏?
6.2.2 “巨輪”的速度
6.2.3 秋千暢想曲
結論
參考文獻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leeflamesbasketballcamp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