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論自唐玄奘大師翻漢以來,印本、鈔本實多。然其質量,倘以今時標準視之,則多屬廳劣。這是時代變遷的緣故,不當呵責于古賢。惟民國年間韓清浄居士《科句披尋記》用功足豐擇為底本。在??敝校眠^的漢文版本包括:一、房山石經本(簡稱“石經本”)二、乾隆大藏經本(俗稱“龍藏本”)三、大正藏本四、磧砂藏本五、金陵刻經處本(簡稱“金陵本”)六、中國佛學院藏韓清浄居士手抄《科句披尋記》原始本七、鉛字油印《科句》《披尋》匯編本八、手抄《科句》本九、手抄《披尋》本十、科學出版社紐約公司《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本其中前五種在大陸常見后五種較為難尋標點與分段《瑜伽師地論(共9冊)(精)》采用韓清浄居士標點與現(xiàn)行大陸、港、臺及海外通用標點體系均有較大差異。其主要差異在于:韓清浄居士標點僅僅表示誦讀和聽聞的音節(jié)停頓,而現(xiàn)行各標點體系中,均賦予標點符號以內容涵義。采用韓清浄居士標點的原因是:佛典正聞重聽聞、熏習,輕推理、解思的原則。該書段落劃分與其他各版本均有所不同,這是幾代學人共同努力而達成的結果,唯其中各參與者雖已盡其心力,仍不免會有所失。無論標點符號,還是段落劃分,都只是為誦讀方便而設,讀者不可、亦不必,作為義理詮釋的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