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大曾,20世紀30年代的一位天才攝影家,在創(chuàng)作活躍的兩三年里留下了大量在攝影技藝上可與其同時代的攝影大師布列松、何奈·布里、尤蘭史·密斯齊相媲美的作品。他是首位到達盧溝橋事變現場的攝影記者,他拍攝的大量具有瑪格南圖片社風格的影像是當時國內主流媒體,乃至西方媒體了解中國抗日戰(zhàn)爭的第一手信息。由于他25歲犧牲在前線上,罕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中國攝影史》對他的記載寥寥無幾。本書作者中央電視臺紀錄片導演馮雪松,通過對方大曾生命歷程,特別是作為一名戰(zhàn)地攝影記者生涯的尋找與發(fā)現,將他推向公眾。在本書的姊妹篇《方大曾:消失與重現》出版后,本書作者通過對新史料的梳理、發(fā)掘、實地尋訪和對家人的多次深入訪問,首都發(fā)現了百余張方大曾私人照片,他的同學、師友的散碎回憶也浮出水面。與他有過生命交集的進步教師王思華、范文瀾、阮慕韓,同學少年夏農苔、曹承憲、高云暉,生死線上的金振中,攝影啟蒙蔣漢澄,在大時代的背景下,伴隨著尋行的步履一一顯現。本書展現了方大曾的師友圈、社交圈及鮮為人知的特殊經歷,進一步豐富了方大曾的個人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