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學術思想與臨床經驗
一、蔡圣朝主任醫(yī)師防治老年病學術思想
1.衰老
1.1 認識衰老
1.2 衰老的表現
1.3 衰老的機制
1.4 延緩衰老
2.老年疾病特點
2.1 陰陽失調,起病隱潛
2.2 反應遲鈍,變化多端
2.3 臟器衰退,虛實夾雜
2.4 多病相兼,纏綿難愈
3.老年病的用藥原則
3.1 補勿過偏,謹防壅滯
3.2 攻勿過猛,免傷正氣
3.3 顧護胃氣,從本緩圖
3.4 藥量宜小,慎施重劑
4.老年性疾病常見證候與論治特點
4.1 上盛下虛,滋陰潛陽
4.2 脾不健運,痰濕蘊盛
4.3 心腎陽虛,鼓動無力
4.4 肝腎陰虛,竅道失調
4.5 痰濁瘀阻,氣機不暢
4.6 氣虛乏力,難以鼓動
5.常見老年病藥證經驗
5.1 咳嗽
5.2 腎病
5.3 脾胃病
5.4 心系疾病
5.5 痹證
5.6 婦科
5.7 不孕癥
6.老年常用保健知識漫談
6.1 飲食與營養(yǎng)保健
6.2 睡眠與休息保健
6.3 排泄保健
6.4 活動與運動保健
二、蔡圣朝主任醫(yī)師針灸學術思想概述
1.任督二脈在經絡學說中的核心地位
2.針灸臨床以經臟辨證為核心
3.施治強調“審因論治”
4.針灸注重先后取穴,體現精疏特點
5.倡導針灸、中藥并重的治療理念
6.灸法的思想特點
三、蔡圣朝主任醫(yī)師針法灸法臨床經驗總結
1.蔡圣朝火針治療經驗
1.1 火針源流及針具
1.2 火針療法的操作方法
1.3 火針療法的適應證
1.4 “以痛為輸”為取穴的應用
2.蔡圣朝主任醫(yī)師放血療法治療經驗
2.1 放血療法作用
2.2 絡脈診斷
2.3 分期治療
2.4 刺血部位
2.5 總結
3.鬃針埋線療法
3.1 鬃針埋線療法的師承淵源
3.2 鬃針埋線療法
3.3 穴位埋線的應用發(fā)展
3.4 總結
4.天灸療法
4.1 天灸的概述
4.2 天灸的作用機制
4.3 天灸的常用方法
4.4 天灸的注意事項
4.5 體會
5.灸法
5.1 灸具灸法創(chuàng)新促進灸法發(fā)展
5.2 梅花二十四灸
6.陰虛可灸論
6.1 灸法作用不同于內科治療
6.2 灸法治療虛證的古代文獻記載
6.3 灸治熱證
6.4 總結
7.灸法的溫瀉溫通溫補治療作用
7.1 灸法的治療原則
7.2 灸法的治療作用
7.3 灸法臨床適應證分級
7.4 灸法分類
7.5 總結
8.蔡氏通脈溫陽灸
8.1 通脈溫陽灸的特點
8.2 通脈溫陽灸的灸法分類
8.3 通脈溫陽灸的治療特點
8.4 通脈溫陽灸的作用機制
8.5 應用
8.6 通脈溫陽灸溫灸器
9.隔物灸
9.1 隔物灸的概述
9.2 隔物灸的分類
9.3 數聯組合灸法
9.4 體會
10.按摩灸
10.1 按摩灸的命名依據
10.2 按摩灸的器械
10.3 按摩灸的作用及適應證
10.4 按摩灸的注意事項
10.5 總結
11.臍腹灸
11.1 臍腹灸的命名
11.2 五臟氣機的變化
11.3 臍腹灸與其他中醫(yī)外治法的聯系
11.4 臍腹灸灸盒
11.5 臍腹灸灸盒的應用
11.6 臍腹灸的配穴法
11.7 臍腹灸的注意事項
11.8 討論
12.胸陽灸
12.1 胸陽灸的命名
12.2 胸陽灸的理論依據
12.3 胸陽灸灸盒
12.4 胸陽灸的功效
12.5 胸陽灸的作用機制及適應證
12.6 討論
13.吹灸療法
13.1 兩種吹灸儀
13.2 吹灸療法的操作方法
13.3 醫(yī)案
13.4 討論
下篇 臨床醫(yī)案
一、中風
二、失語
三、面癱
四、面肌痙攣
五、不寐
六、癡呆
七、偏頭痛
八、三叉神經痛
九、汗證
十、眩暈
十一、肩凝風
十二、肘勞
十三、落枕
十四、骨痹
十五、膝痹病
十六、產后風
十七、□痹
十八、風濕熱痹
十九、燥證
二十、肌痹
二十一、腰痛
二十二、痹證(痛風性關節(jié)炎)
二十三、心悸
二十四、胸痹
二十五、胃脘痛
二十六、便秘
二十七、慢性腎小球腎炎
二十八、慢性腎功能不全
二十九、糖尿病腎病
三十、痛風性腎病
三十一、紫癜性腎炎
三十二、感冒
三十三、咳嗽
三十四、喘證
三十五、鼻淵
三十六、月經不調
三十七、痛經
三十八、閉經
三十九、不孕癥
四十、帶下病
四十一、圍絕經期綜合征
四十二、胎漏
四十三、乳腺增生癥
四十四、小兒咳嗽
四十五、嬰幼兒腹瀉
四十六、小兒厭食癥
四十七、小兒夜啼
四十八、小兒遺尿
四十九、風瘙癢
五十、熱瘡
五十一、癮疹
五十二、牛皮癬
五十三、粉刺
五十四、肉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