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質難》,由祝味菊(1884—1951)口述,其弟子陳蘇生(1909—1999)筆錄,初名《師門問答錄》,成書于1944年,后整理為《傷寒質難》。書中采用了師徒問難的體裁,故名“質難”。書中祝氏認為,中醫(yī)是以正氣為本的醫(yī)學體系,中西醫(yī)的不同之處在于“治人”與“治病”;《傷寒論》的六經病是人體正氣抗邪所發(fā)生的六大類證候,分別代表了人體抵抗功能的五種不同程度,即太陽為開始抵抗,少陽為抵抗不濟,陽明為抵抗太過,太陰、少陰為抵抗不足,厥陰為最后的抵抗;治療的原則就在于維持人體合度的抵抗。他首先使用“八綱”一詞來歸納中醫(yī)的辨證綱領(陰陽、表里、寒熱、虛實)。祝氏崇尚溫陽,好用附子,人稱“祝附子”。他認為陰生于陽,陽處于主導地位,陽氣即正氣,《傷寒論》即是重用溫陽法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