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一:出版說明
說明二:寫在前面的話
第一章 關于親子關系
1.良好的親子關系是孩子終身幸福的根基 李玫瑾
在人的成長中,親情比金錢、比權力要基礎得多、重要得多。我想告訴所有的父母:孩子的成長有關鍵期(0~12歲),這是你們付出辛苦、并由此獲得教育孩子的資本或證書的時期,這份資本和證書不是用金錢換取的,只能親力親為!
父母是孩子天然的“依戀人”
有愛的撫養(yǎng)一定是有“嘮叨”的
對孩子說“不”的時間一定要早
金錢買不來教育,教育需要親力親為
父母、家庭出問題,受傷最重的是孩子
生命教育是人生大廈的地基
體驗生命的艱辛、快樂和幸福
給將做父母或正做父母者的忠告
2.什么樣的親子關系才是值得提倡的 陶宏開/
孩子越大,其欲望也越大。父母什么都給予滿足,但終歸有滿足不了的時候。不能滿足,就會由愛生恨,父母給得越多,孩子的欲望越多,對父母的怨恨也越多。家長百般寵愛、千般討好,結果卻是事與愿違:付出越多,得到的回報卻越少。父母紛紛哀嘆自己是“拿錢買錯”,還不知道為什么是這樣,更不知道怎樣解決這個問題。
父母在愛孩子上存在著太多的非理性因素
不要讓孩子變成專橫跋扈、為所欲為的人
物質刺激會讓孩子感到考好成績是有條件的
非理性教育會使孩子“十分自我,又失去自我”
心理素質培育是早期教育中的重中之重
讓孩子自立自強是西方人的父愛和母愛
把孩子培養(yǎng)成理性的人
精神財富不僅用不完,還會讓孩子創(chuàng)造財富
堅持主流文化不動搖,推動主流文化向前進
3.把說理權和話語權還給孩子 陳建翔
作為成年人,我們的語言系統(tǒng)非常發(fā)達,但是,越發(fā)達,越要慎用語言,因為用得不好就容易傷害孩子。跟孩子的交流一定要設底線,這個底線就是孩子的自尊心。傷到這個底線,教育就變成了非教育,甚至反教育。
家長和孩子不要成為親子戰(zhàn)爭的犧牲品
第三種家庭暴力——強理
不給“醒面”的工夫,孩子就會成為一個“死疙瘩”
跟孩子交流的底線,就是別傷著孩子的自尊心
家長對孩子的絕大多數批評其實是沒有必要的
改變“強勢家長”的形象
成長中的問題要靠成長來解決
4.父親,請把夜晚留給孩子 于 秀/
很多父親經常是在兒子長大了,敢跟他頂嘴了,或者對著干了,才發(fā)現(xiàn)兒子的真實存在。在這之前,他一直不知道,教育孩子,爸爸也有責,直到親子感情出現(xiàn)問題,他才知道他過去的想法錯了,可這已經晚了。
父親僅僅具備提款機的功能是不夠的
媽媽像空氣,而爸爸則像陽光
先忙事業(yè)后顧孩子是很愚蠢的
既然當了父親就應自覺地把心收回來
為了家庭和孩子拒做“三桌爸爸”
爸爸回家吃晚餐是家人倍感幸福滿足的事
分享和孩子在一起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