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躍博士正是從文化傳遞與人性轉變的雙重視角出發(fā),卷入我國北方一所縣城中學的日常生活,深入觀察、分析和探討這里的教育模塑過程以及個體在反復實踐中獲得的人性轉變的新尺度。對這一過程的評論標準亦來自諸多文化參照下對人類文明共有要素的認同、族際與群體問的理解與溝通方式,以及大量社會經濟相關要素的介入等等,這些均成為作者建構教育的期待與實踐內涵的重要根據。這里的“期待”,既包括既定的社會文化規(guī)范,又暗含著行動主體本身的“實踐感”,其中,“實踐”是指“應然”與“實然”的關系互動過程,而“實踐感”則是先于認知的,它從現有的狀態(tài)中可以解讀出場域所包含的各種未來可能的狀態(tài),于是我們得以反思現實生活中的教育圖景是何以呈現的。作者的論述還聚焦于學生、教師和校長等不同角色之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