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工業(yè)技術無線電電子學、電信技術光纖通信: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

光纖通信: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

光纖通信: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

定 價:¥29.80

作 者: 顧畹儀主編
出版社: 人民郵電出版社
叢編項: 21世紀普通高校電子信息類規(guī)劃教材
標 簽: 光通信與傳輸

ISBN: 9787115145871 出版時間: 2006-05-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309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光纖通信》系統(tǒng)地講述光纖通信的基本理論和關鍵技術,主要內容包括:光纖的傳輸理論和傳輸性質;半導體激光器的工作原理、性質,光源的調制和光發(fā)射機;光電檢測器的工作原理、性質,接收機的組成,噪聲的分析和靈敏度的計算方法;光纖通信系統(tǒng)的構成、性能參數(shù)和系統(tǒng)的設計;各種無源光器件(尤其是波分復用器件)的基本原理、性質及其在光通信中的應用;光網(wǎng)絡的發(fā)展與演變,光傳送網(wǎng)(OTN)、自動交換光網(wǎng)絡(ASON)、突發(fā)交換光網(wǎng)絡(OBS)以及城域與接入光網(wǎng)絡的組成結構、關鍵技術和發(fā)展趨勢;擴大容量和增加功能的光通信新技術,如色散補償、分組光交換、光時分復用、量子通信等。最后介紹光纖通信的測量技術?!豆饫w通信》系統(tǒng)性強,論述深入淺出,可作為通信類和電子信息類大學本科生教材,也可作為光纖通信領域科技工作者的參考書。

作者簡介

  082顧畹儀,11970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物理系,11982年在北京郵電大學獲得碩士學位,1畢業(yè)后留校任教至今.a.1a1c1ac111c111a1a1 083顧畹儀長期在光纖通信領域從事教學和科研,2研究領域包括高速光纖通信系統(tǒng).cWDM光傳送網(wǎng).c智能光網(wǎng)絡和WDM超長傳輸系統(tǒng)等.a承擔并圓滿完成過十多項國家863.c自然基金.c國家攻關項目和部重點項目,2研究成果曾六次榮獲部級科技進步獎.a主要論著《光纖通信系統(tǒng)》.c《全光通信網(wǎng)》.c《光傳送網(wǎng)》.c《WDM超長距離光傳輸技術》等,2曾獲得原郵電部優(yōu)秀教材特等獎和全國優(yōu)秀教材獎.a顧畹儀從事教學工作20余年,2曾二次榮獲市級優(yōu)秀教學成果獎和一次國家優(yōu)秀教學成果獎,2于1992年被授予“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22001年被評為“全國優(yōu)秀教師”.a..2a2c2ac222c222a2a2 084顧畹儀現(xiàn)任北京郵電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3電信工程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3教授,3博士生導師,3IEEE會員,3中國通信學會會士,3北京通信與信息協(xié)會光通信專業(yè)組主任,3通信學報.c北京郵電大學學報和中興通信技術雜志編輯.a...3a3c3ac333c333a3a3

圖書目錄

第1章 光纖的基本理論 1
1.1 光纖的射線光學分析 1
1.1.1 光纖的結構和分類 1
1.1.2 多模階躍折射率光纖的射線光學理論分析 3
1.1.3 漸變折射率光纖 5
1.2 階躍折射率光纖的波動光學理論 6
1.2.1 波動方程 6
1.2.2 波動方程的解和光纖中的模式 7
1.3 漸變折射率光纖的理論分析 21
1.3.1 平方律折射率分布光纖的波動理論解法 21
1.3.2 WKBJ法的基本思想 24
1.4 光纖的損耗 25
1.4.1 引起光纖損耗的因素 25
1.4.2 光纖的損耗特性曲線――損耗譜 26
1.5 光纖的色散 26
1.5.1 光纖色散的概念 26
1.5.2 光纖色散的表示法 28
1.5.3 光纖色散的種類 28
1.6 光纖中的非線性光學效應 29
1.6.1 受激散射效應 29
1.6.2 折射率擾動 30
1.7 單模光纖 31
1.7.1 單模光纖的結構特點 31
1.7.2 單模光纖的基本分析 31
1.7.3 單模光纖的特性參數(shù) 32
1.7.4 單模光纖的分類 34
1.8 光纖的制造工藝和光纜的構造 35
1.8.1 光纖的制造工藝 35
1.8.2 光纜的構造 36
1.9 小結 39
習題 40
第2章 光源和光發(fā)射機 41
2.1 激光原理的基礎知識 41
2.1.1 原子的能級和晶體中的能帶 41
2.1.2 能級的躍遷 43
2.1.3 光增益區(qū)的形成 44
2.2 半導體激光器 45
2.2.1 基本原理 45
2.2.2 結構理論 48
2.2.3 典型分類 55
2.2.4 模式概念 61
2.2.5 基本性質 65
2.3 半導體發(fā)光二極管 71
2.3.1 工作原理 71
2.3.2 結構和分類 71
2.3.3 主要性質 72
2.4 光源的調制原理 73
2.4.1 光源的兩種調制方式 73
2.4.2 光源的直接調制 74
2.4.3 LD數(shù)字調制過程的瞬態(tài)分析 75
2.4.4 光源的間接調制 79
2.5 光發(fā)射機和外調制器 80
2.5.1 激光器的實用組件 80
2.5.2 光發(fā)射機的組成 81
2.5.3 波導調制器和電吸收調制器 84
2.6 小結 85
習題 86
第3章 光接收機 88
3.1 光接收機簡介 88
3.1.1 光接收機的組成 88
3.1.2 光接收機的性能指標 89
3.2 光電檢測器 90
3.2.1 PN結的光電效應 90
3.2.2 PIN光電二極管 91
3.2.3 雪崩光電二極管 95
3.3 放大電路及其噪聲 98
3.3.1 噪聲的數(shù)學處理 99
3.3.2 放大器輸入端的噪聲源 101
3.3.3 場效應管和雙極晶體管的噪聲源 103
3.3.4 前置放大器的設計 106
3.4 光接收機靈敏度的計算 107
3.4.1 靈敏度計算的一般方法 107
3.4.2 光電檢測過程的統(tǒng)計分布和靈敏度的精確計算 108
3.4.3 靈敏度的高斯近似計算 110
3.4.4 S.D.Personick高斯近似計算公式 112
3.5 光接收機的組成模塊 120
3.5.1 碼間干擾問題與均衡濾波電路 121
3.5.2 接收機的動態(tài)范圍和自動增益控制電路 123
3.5.3 再生電路 125
3.6 小結 128
習題 130
第4章 光纖通信系統(tǒng) 132
4.1 模擬光纖通信 132
4.2 數(shù)字光纖通信系統(tǒng) 134
4.3 SDH系統(tǒng) 137
4.3.1 SDH/Sonet技術的產生 137
4.3.2 SDH技術的特點 138
4.4 數(shù)字光纖傳輸系統(tǒng)的總體設計 141
4.4.1 總體考慮 141
4.4.2 再生段的設計 143
4.5 數(shù)字光纖傳輸系統(tǒng)的性能指標 147
4.5.1 誤碼性能 147
4.5.2 抖動、漂移性能 150
4.6 光纖放大器及其在光纖通信系統(tǒng)中的應用 153
4.6.1 摻鉺光纖放大器 154
4.6.2 喇曼光纖放大器 160
4.7 小結 163
習題 163
第5章 無源光器件和WDM技術 165
5.1 無源器件的幾個常用性能參數(shù) 165
5.2 光纖和波導型無源光器件 166
5.2.1 光連接器和光耦合器 166
5.2.2 偏振控制器 169
5.2.3 光纖布拉格光柵 170
5.2.4 Mach-Zahnder濾波器 171
5.2.5 非線性環(huán)路鏡 172
5.3 光學無源器件 174
5.3.1 偏振分束器 174
5.3.2 光隔離器 175
5.3.3 光環(huán)行器 176
5.3.4 自聚焦透鏡 177
5.3.5 F-P腔濾波器 178
5.3.6 光柵 179
5.4 波分復用、解復用器件 180
5.4.1 光柵型復用、解復用器 180
5.4.2 干涉膜濾波器型復用、解復用器件 182
5.4.3 陣列波導光柵型復用、解復用器 183
5.5 光開關 185
5.5.1 機械光開關 185
5.5.2 微機械光開關 186
5.5.3 熱光開關 187
5.5.4 其他類型的光開關 188
5.6 WDM光纖傳輸系統(tǒng) 190
5.6.1 波分復用(WDM)、密集波分復用(DWDM)和光頻分復用(OFDM) 191
5.6.2 波分復用系統(tǒng)的構成 191
5.6.3 WDM系統(tǒng)的標稱波長 193
5.6.4 波分復用系統(tǒng)的管理技術 195
5.6.5 大容量WDM實驗系統(tǒng)的示例 196
5.7 小結 197
習題 198
第6章 光網(wǎng)絡 200
6.1 光網(wǎng)絡的發(fā)展與演變 200
6.2 光傳送網(wǎng)(OTN) 202
6.2.1 光傳送網(wǎng)的分層結構 202
6.2.2 光交叉連接(OXC)節(jié)點的結構 203
6.2.3 光分插復用器的結構和WDM環(huán)形網(wǎng) 207
6.2.4 IP over WDM技術 210
6.3 自動交換光網(wǎng)絡(ASON) 212
6.3.1 ASON的體系結構 212
6.3.2 ASON的控制平面 214
6.3.3 ASON的三種連接 216
6.3.4 ASON的特點 217
6.4 光突發(fā)交換網(wǎng) 218
6.4.1光突發(fā)交換的網(wǎng)絡結構和節(jié)點結構 218
6.4.2 OBS的MAC層和封裝技術 220
6.4.3 OBS的協(xié)議 221
6.4.4 光突發(fā)交換與自動交換光網(wǎng)絡 221
6.5 城域光網(wǎng)絡 222
6.5.1 城域光網(wǎng)絡概況 222
6.5.2 城域網(wǎng)的技術選擇 224
6.6 接入光網(wǎng)絡 232
6.6.1 光纖接入網(wǎng)的定義和概況 232
6.6.2 有源光網(wǎng)絡 233
6.6.3 點到多點的無源光網(wǎng)絡 233
6.6.4 光電混合接入網(wǎng) 237
6.6.5 光纖到戶(FTTH) 238
6.7 小結 239
習題 240
第7章 擴大容量和增加功能的新光通信技術 242
7.1 色散補償 242
7.1.1 概述 242
7.1.2 色散補償原理 244
7.1.3 色散補償光纖 245
7.1.4 啁啾光纖光柵法 246
7.1.5 預啁啾技術 247
7.1.6 色散支持傳輸法 248
7.1.7 頻譜反轉法 248
7.1.8 色散管理光孤子傳輸 248
7.1.9 偏振模色散補償技術 249
7.2 光時分復用技術 250
7.2.1 概述 250
7.2.2 光時分復用原理 250
7.2.3 光時分復用關鍵技術 251
7.2.4 光時分復用網(wǎng)絡 255
7.3 光分組交換 258
7.3.1 概述 258
7.3.2 光分組的編碼和組裝 260
7.3.3 光分組交換節(jié)點結構 261
7.3.4 光同步技術 266
7.3.5 沖突解決方案 266
7.3.6 光邏輯器件 267
7.3.7 對光分組網(wǎng)前景的展望 268
7.4 量子通信 269
7.4.1 概述 269
7.4.2 量子通信的理論基礎 269
7.4.3 量子通信的典型方式 270
7.4.4 量子密碼術 271
7.4.5 量子通信的特點 272
7.5 小結 272
習題 273
第8章 光纖通信測量 274
8.1 測量的標準 274
8.2 光纖特性的測量 275
8.2.1 光纖衰減常數(shù)的測量 275
8.2.2 單模光纖色散的測量 278
8.2.3 單模光纖的偏振模色散的測量 279
8.3 光器件的測量 282
8.3.1 半導體光源的測量 283
8.3.2 半導體光檢測器的測量 287
8.3.3 無源光器件的測量 290
8.4 光纖通信系統(tǒng)的測量 292
8.4.1 系統(tǒng)誤碼性能的測量 292
8.4.2 系統(tǒng)抖動性能的測量 296
8.4.3 系統(tǒng)光接口性能的測量 302
8.5 小結 306
習題 306
參考文獻 308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leeflamesbasketballcamp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