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錄
譯者序
引言
第1章 今天的Internet 1
1.1 簡單網絡, 智能邊緣 2
1.1.1 傳輸服務 3
1.1.2 狀態(tài)的簡化 4
1.1.3 單播和組播 4
1.1.4 公平性 5
1.2 網絡連接性和選路 6
1.2.1 聚合和分層 7
1.2.2 最短通路路由 10
1.2.3 路由協(xié)議 11
1.2.4 最后一跳 13
1.2.5 盡力而為的轉發(fā) 14
1.2.6 在現實世界中的考慮 15
1.3 下一代的應用系統(tǒng) 16
1.3.1 聲音與視頻 16
1.3.2 虛擬專用網 16
第2章 網絡QoS的組件 18
2.1 網絡層次結構 19
2.2 可預測的每跳行為 20
2.2.1 瞬時擁塞. 延遲. 抖動和分組
丟失 21
2.2.2 分類. 排隊和調度 22
2.2.3 鏈路級的QoS 23
2.2.4 現實世界中的類比 24
2.3 可預測的邊緣到邊緣的行為 25
2.3.1 邊緣-核心模型 25
2.3.2 邊緣到邊緣的選路 29
2.4 信令 33
2.5 策略. 鑒權和計費 35
第3章 每一跳分組處理 37
3.1 普通的路由器 37
3.2 分類 39
3.2.1 分類關鍵字和分類規(guī)則 39
3.2.2 服務類和業(yè)務類 40
3.2.3 區(qū)分服務域 40
3.2.4 多個域分類 41
3.2.5 安全性問題 43
3.2.6 線速處理 44
3.3 管制和標記 45
3.3.1 計量 45
3.3.2 分層描述 47
3.3.3 保護網絡 47
3.4 排隊管理 47
3.4.1 避免再排序 48
3.4.2 減少隊列占有率 49
3.4.3 隨機早期探測 50
3.5 調度 55
3.5.1 速率整形 55
3.5.2 簡單的調度 56
3.5.3 自適應調度器 57
3.6 分層鏈路共享 59
3.7 虛擬排隊 61
參考文獻 62
第4章 邊緣到邊緣網絡模型 64
4.1 綜合服務 64
4.1.1 網絡模型 65
4.1.2 業(yè)務量特性 66
4.1.3 服務模型 67
4.1.4 信令和接納控制 68
4.1.5 路由器需求 70
4.2 區(qū)分服務 71
4.2.1 術語 72
4.2.2 每一跳行為和編碼點 72
4.2.3 類選擇器每一跳行為 73
4.2.4 加速轉發(fā) 73
4.2.5 確保轉發(fā) 74
4.2.6 業(yè)務量調節(jié) 75
4.2.7 使用的考慮 76
4.2.8 區(qū)分服務上的綜合服務 76
4.3 多協(xié)議標簽交換 77
4.3.1 多協(xié)議標簽交換概述 78
4.3.2 標簽交換路徑和每一跳操作 79
4.3.3 邊緣行為 84
4.3.4 業(yè)務量工程 85
參考文獻 86
第5章 建立邊緣到邊緣的IP QoS 89
5.1 資源預留協(xié)議 89
5.1.1 基本體系 90
5.1.2 獨立于路由協(xié)議 90
5.1.3 單路徑通告 91
5.1.4 軟狀態(tài)信令 93
5.1.5 建立預留 94
5.1.6 接納控制和策略控制 95
5.1.7 信令安全 96
5.1.8 加密的業(yè)務流 96
5.1.9 配置特定的鏈路層 97
5.1.10 擴展性 97
5.1.11 配置DiffServ主機 98
5.2 實現策略 99
5.2.1 公共開放策略服務 99
5.2.2 RSVP策略控制 100
5.2.3 計費 102
參考文獻 102
第6章 IP層下的鏈路層 104
6.1 考慮低速鏈路 104
6.2 點到點協(xié)議 107
6.2.1 組幀和封裝 107
6.2.2 鏈路和網絡控制協(xié)議 109
6.2.3 多鏈路PPP 110
6.2.4 多類型多鏈路PPP 112
6.2.5 實時組幀協(xié)議 113
6.2.6 綜合服務與多類型多鏈路和實時組
幀的映射關系 114
6.2.7 QoS 特性 115
6.3 異步傳輸模式 116
6.3.1 網絡模型 116
6.3.2 ATM信元 118
6.3.3 適配層 119
6.3.4 信令和路由 121
6.3.5 QoS特性 122
6.4 虛鏈路和隧道 124
6.4.1 IP-in-IP 124
6.4.2 隧道PPP 126
參考文獻 130
第7章 低速鏈路技術 133
7.1 撥號鏈路上的PPP 133
7.1.1 調制解調器及公用電話交換網 133
7.1.2 可變的線路速率 134
7.1.3 壓縮和糾錯時延 135
7.1.4 非對稱吞吐量 135
7.1.5 QoS特性的總結 136
7.2 綜合業(yè)務數字網 137
7.2.1 模擬環(huán)路上的接口 137
7.2.2 B信道上的PPP 138
7.2.3 D信道的使用 139
7.2.4 QoS特性總結 139
7.3 非對稱數字用戶線路 139
7.3.1 增強模擬環(huán)路 139
7.3.2 非對稱數字用戶線路上的PPP 140
7.3.3 非對稱數字用戶線路上的ATM 141
7.3.4 非對稱數字用戶線路上的ATM上的
PPP 141
7.3.5 非對稱數字用戶線路上的幀用戶網
絡接口 142
7.3.6 QoS特性總結 142
7.4 有線電視上的數據 142
7.4.1 一棵非對稱樹 142
7.4.2 有線業(yè)務接口上的數據規(guī)范及
IEEE 802.14 143
7.4.3 有線業(yè)務接口上的數據規(guī)范的QoS 144
參考文獻 145
第8章 高速鏈路技術 147
8.1 IEEE 802.3/以太網 147
8.1.1 幀格式 148
8.1.2 具有碰撞檢測的載波偵聽多路
訪問 148
8.1.3 橋接 149
8.1.4 虛擬局域網 150
8.1.5 管理QoS 151
8.2 同步光纖網/同步數字體系上的ATM 153
8.2.1 同步光纖網/同步數字體系凈荷中的
信元映射 154
8.2.2 基于ATM 的IP 154
8.2.3 QoS考慮 156
8.3 同步光纖網/同步數字體系上的PPP 158
8.3.1 類HDLC分幀方式 159
8.3.2 擾碼和填充 159
8.4 簡化的數據鏈路上的PPP 160
8.5 波分復用 161
參考文獻 162
第9章 動態(tài)效應和健壯性 165
9.1 有效的鏈路利用率 165
9.1.1 容納突發(fā)的額外空間 165
9.1.2 劃分鏈路 166
9.2 邊緣到邊緣的路徑健壯性 167
9.2.1 基于RSVP的路徑 167
9.2.2 區(qū)分服務路徑 168
9.2.3 混合路徑 170
9.2.4 多協(xié)議標簽交換 170
9.3 端到端TCP性能 171
9.3.1 可靠性與流量控制 171
9.3.2 往返時間的影響 173
9.3.3 非對稱路徑 174
9.3.4 突發(fā) 175
9.3.5 鏈路特征的影響 176
參考文獻 177
第10章 對未來的思考 179
10.1 所有的網絡元素 179
10.2 前瞻 180
10.3 進一步的閱讀 181
10.3.1 TCP/IP基礎 181
10.3.2 路由 181
10.3.3 交換 181
10.3.4 服務質量 182
10.3.5 在線資源 182
10.3.6 對Internet草案的說明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