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滿文大藏經》,最近已由紫禁城出版社重新刊行,確實是令人高興的盛舉。紫禁城出版社為此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將塵封了兩個多世紀的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數(shù)萬塊經版,重新清理修補刷印,并將殘闕部分以北京故宮及西藏布達拉宮兩處所藏經函補足,印成目前最為完整的《滿文大藏經》。這部《滿文大藏經》,原刊行于乾隆三十八年至五十五年(1773-1790年)??芯売刹⒉粌H是宗教信仰,而有其文化和政治內涵。當時滿族建立清王朝已逾一又四分之一個世紀之久,漢文、蒙文大藏經均已刊行,卻還缺乏自己民族文字的藏經,是令清朝皇帝頗感難堪的缺略。乾隆帝為補此缺略,于乾隆三十八年特頒諭旨,開清字經館,進行滿文翻譯,歷時18年,終于完成。共編譯佛教經典699種,共計2535卷,是目前傳世的唯一滿族文字大藏經。當時僅印行1 2部,又深藏諸皇家寺院,且受民族語言局限,故并未在世間流通散播,所以當時《滿文大藏經》在宗教和文化方面的意義遠遜于政治意義,或者說《滿文大藏經》的編纂實際上是為統(tǒng)治蒙藏的需要,而大藏經本身卻成為保持中華帝國統(tǒng)治民族自尊的文化象征物。時至今日,確有其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文物價值?!稘M文大藏經》的裝幀亦極精美,為貝葉夾裝,經頁雙面朱印,在上下經夾板上裱有紙本彩畫。在上經夾板上瀝金書經名等內容的兩側各繪一尊佛像,下為束腰仰覆蓮座,以佛菩薩等尊神為主;下經夾板分繪四或五個尖楣圓拱形龕,龕內各繪一尊像,或立或坐,下為覆蓮座,以護法、女尊和本地神為主。諸像造型生動,色彩濃重艷麗,重細部描繪,手印、體姿及衣飾法器均精致明晰,四周邊飾為紅地泥金番草紋,構圖莊重富麗。上經夾板中瀝金書大字經名用滿文阿禮嘎禮字,其余小字經名為滿漢蒙藏四體,佛教尊像分別標注藏滿名號。這些造像造型均明顯表現(xiàn)出藏傳佛教尊像的特征。據統(tǒng)計,經夾板上所繪尊像計709尊,除去其中重復的內容,各種尊神的數(shù)量仍超過500尊之多,確是清乾隆時藏傳佛教造像藝術之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