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82年開始,我給漢語史專業(yè)的碩士研究生講過文字學、訓詁學和漢語專題研究等課程。1985、1986兩年,還在中國音韻學研究會的音韻學研究班和古漢語研究班上講過訓詁學。這些年有幸結交了來自各地的青年學友,在課堂上和在課外,常常討論一些漢語、漢字方面的疑難問題。他們思想活躍,求知心切,有些問題要“打破沙鍋::璺(問)到底”,按照一般的解釋不能交卷。這促使我認真鉆研,等得出新解然后答覆。我寫的幾部書和十幾篇論文,有不少是在他們提問和討論的啟發(fā)下寫成的。還有些沒有寫下來的問題,現(xiàn)在加以整理,寫成這一本小書,前一部分講漢語,后一部分講漢字。因為保持了原來問答的情況,因而襲用太炎先生《小學答問》的命名之意,用了這個書名。這些問題的收選有個大致的標準,凡是一般論著中都已講清楚的問題就不多講。在研究這些問題時還有個前后一致的著眼點,就是多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分析漢語、漢字。近幾十年來,由于受到美國描寫語言學派的影響,我國的漢語研究在共時的描寫方面用力多,歷時的探討不夠;在漢字研究方面,古文字的辨識成果較豐,漢字發(fā)展的探討也較少。我的著眼點是想在這方面彌補過去的不足。疏漏謬誤之處,希望得到同行好友的指正。劉又辛一九九四年四月三日八十一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