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成木刻版畫的三個要素是:繪、刻、印。我國古代木刻版畫的這三個要素,分別由繪者、刻者、印者多人共同成,我們謂之復制版畫。而現(xiàn)代版畫,這三個要素由一個人獨自完成,以我們稱之為創(chuàng)作版畫。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贏政命丞相李斯從楚國蘭田攜來白玉,刻上“受之命,皇帝壽旨”,隨即有肖形印出現(xiàn),如青龍、白虎、朱雀等多種形印章,這些肖形印成為中國原始版畫的雛形。印刷術的發(fā)明,推動了人類文明史的發(fā)展,應運而生的版畫藝術,大豐富了藝術寶庫。唐代成通年間(公元868年)留下的《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卷首木刻畫,是當今世界上現(xiàn)存最早的一幅版畫藝術作品。西方現(xiàn)存最早的一幅木刻是德國的《圣·克利斯夫》(公元1423年),兩者相距55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