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與昆德拉 米蘭·昆德拉是我國讀者熟悉和喜愛的外國小說家之一,他的小說《告別圓舞曲》、《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幾乎成為膾炙人口的作品。盡管昆德拉在小說創(chuàng)作與理論方面均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獲得諾貝爾獎的呼聲很高,然而他又總是被諾貝爾獎所遺忘。米蘭·昆德拉1929年4月1日出生于捷克第二大城市布爾諾,青年時代廣泛閱讀了世界各國的文學名著,對現代藝術有濃厚興趣。他曾是詩人、小說家、音樂家及電影制作者, 堪稱多才多藝。昆德拉早年受鋼琴家父親的影響而酷愛音樂。無論是當工人、爵士樂手,或者是致力于文學和電影,音樂始終是他創(chuàng)作與生活中的重要旋律。他曾說:“一直到我25歲時,音樂一直比文學更加吸引我。”地處歐洲中部的捷克常常成為東西方各種思想浪潮交融匯合之地。本世紀初,現代藝術在捷克得到較為充分的發(fā)展,而從20世紀開始,它更與前衛(wèi)的意識形態(tài)和無產階級的革命理想聯(lián)系在一起。1945年,捷克在蘇聯(lián)紅軍的幫助下取得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1948年,昆德拉通過了中學畢業(yè)會考,到首都布拉格讀大學。處于宏大的歷史進程中,昆德拉在很短的時間內擁有了同代大多數人或多或少都遭遇過的經歷:“狂熱而盲目地激情爆發(fā),理想的破滅,被校方開除,反對現行制度,尤其是文化政策”。青年時期的昆德拉在藝術領域進行了多方面的嘗試:1953年,出版詩集《人,一座廣闊的花園》;1955年,出版敘事長詩《最后的春天》(取材于伏契克的《絞刑架下的報告》);1957年,出版愛情詩集《獨白》;同時昆德拉還編寫了劇本,曾在14個國家上演過的《鑰匙的主人們》(1962)是這一時期的代表劇作;他發(fā)表評論,論述捷克進步作家弗·萬丘拉的專著《小說的藝術》(1960)是其早期評論的主要成果。此時的昆德拉還從事繪畫、作曲,并在布拉格高級電影藝術學院擔任教職,講授文學和電影編劇理論。昆德拉稱:“我在許多不同的方面發(fā)展著自己——尋找我自己的聲音,我自己的風格和我自己?!豹?959年,昆德拉發(fā)表了自己的第一個短篇小說《好笑的愛》。1967年夏,在捷克第四次作家代表大會上,昆德拉作為主席團成員作了長篇演講,成了1968年“布拉格之春”的先聲?!安祭裰骸敝校笈R分子批判現實生活,呼吁國家民主政治改革。在前蘇聯(lián)坦克的干預下,政府逐漸平息了這次民主運動,并開始對一批作家作品進行嚴肅處理。米蘭·昆德拉被開除捷共黨籍,著作被清除,教職被剝奪,還不時受到當局的傳訊,審查其所謂的反國家的陰謀活動。在以后的7年間,昆德拉以別人的名義用法文寫了一個題為《雅克和他的主人》的三幕劇本(根據狄德羅的小說《宿命論者雅克》改編,1971年完稿,1981年在法國首版),還創(chuàng)作了一個廣播劇。1975年,昆德拉開始移居法國。最初是在外省的一所大學任助教,不久去了巴黎,任巴黎高等社會科學研究學校教授。迄今為止,米蘭·昆德拉已經創(chuàng)作了七部長篇小說,一本短篇小說集。它們依次是《玩笑》(1965年完稿,1967年初版)、《好笑的愛》(1968年完稿,1969年初版)、《生活在別處》(1969年完稿,1973年初版)、《告別圓舞曲》(1970年完稿,1976年初版)、《笑忘錄》(1978年完稿,1979年初版)、《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1982年完稿,1984年初版)、《不朽》(1988年完稿,1990年初版)、《慢》(1994年完稿,1995年初版)?!锻嫘Α放c《好笑的愛》早期在國內以捷克文出版,余皆為以捷克文創(chuàng)作,在法國首版。移居法國后,昆德拉除了用捷克文創(chuàng)作小說外,還用法文寫作隨筆和評論。至今他已出版了兩本關于小說藝術的隨筆集——《小說的藝術》(1986)和《被背叛的遺囑》(1993)。前者與早年出版的論著同名,是為了表達對“對逝去歲月的懷念”。《笑忘錄》在法國出版后,昆德拉被剝奪了捷克公民資格;此后,法國總統(tǒng)密特朗鑒于昆德拉與日俱增的文學聲譽而贈予他法國公民權。昆德拉的作品,在世界范圍內引起了不同凡響的震撼。他的小說已被譯成20多種文字,有的作品集多次再版,并獲得了除諾貝爾獎之外的一系列國際大獎。1973年《生活在別處》獲得了法國梅迪西斯獎,1978年《告別圓舞曲》獲得意大利蒙德羅獎,1981年他的全部作品獲美國“國家獎”,次年又獲歐洲文學獎,1985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問世后,他又獲得了以色列授予的耶路撒冷國際文學獎,1986年昆德拉成為諾貝爾獎的六位候選人之一。有評論者認為,昆德拉是個很獨特的作家,他的作品從哲學的高度思索和揭示復雜的人生,具有相當的藝術深度。他“把哲理小說提高到了夢態(tài)抒情和感情濃烈的一個新水平”(美國《新聞周刊》),這使他成為“歐美最杰出的和始終最為有趣的小說家之一”,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在世作家”(美國《華盛頓郵報》)。有評論家預言,“他遲早會獲得諾貝爾獎”。昆德拉自稱“中歐作家”,而在心理上,昆德拉卻始終具有回歸西歐的情結。他最心儀的小說家是18世紀英國的斯泰思和法國的狄德羅,還有更早時期的西班牙的塞萬提斯。在昆德拉看來,小說的精神就是相對性和不確定性,是對存在的懷疑和探詢。必須承認,事物不能用規(guī)律來簡化,甚至來代替。因此,他從根本上質疑一切作偽的理想、激情、浪漫、崇高,甚至自由。在西方小說美學的進程中,對哲學化、哲理性小說的評價不高,認為有觀念化傾向——將人物、情節(jié)等要素作為觀念的例證。米蘭·昆德拉則以自己的創(chuàng)作結合了小說與哲學,以小說家的方式進行哲學思考?!恫荒艹惺艿纳p》是昆德拉的才華得到集中體現的一部作品。昆德拉從一兩個關鍵詞以及基本情境出發(fā)構成了小說的人物情節(jié)。他以一個哲人的睿智將人類的生存情景提升到形而上的高度加以考慮、審查和描述;由此成功地把握了政治與性愛兩個敏感領域,并初步形成了“幽默”與“復調”的小說風格。昆德拉更關注人物的基本境遇——“哲學是在沒有人物、沒有境遇的條件下進行的”?!恫荒艹惺艿纳p》一開始就將托馬斯的問題擺在那里:在沒有永劫回歸的世界里,生命存在之輕。小說首先提出問題為托馬斯設定規(guī)定情境,即輕與重的存在編碼;于是哲學思考本身有了小說性,問題本身則是小說家在作品中顯現的哲學思考。昆德拉問題研究的重要特征是拒絕得出結論,他認為是塞萬提斯讓人知道世界沒有絕對的真理,只有一大堆相對的問題。昆德拉在書中提出輕、重、靈、肉、記憶、虛弱、暈眩、牧歌、天堂等一系列的生存暗碼,并與人物一一對應,支撐起各自的生存狀態(tài),展現了心靈與肉體的兩重性。而每個關鍵詞都是人物不同可能性的側面??赡苄允桥c一次性抗爭的最積極的方式,因而此書可視為對自以為是的“絕對”的瓦解。而生命由于缺乏絕對的意義,變得沒有依憑與支撐,甚至不如隨風飛舞的羽毛那樣有確定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