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革命文學

而已集 作者:魯迅


革命文學

今年在南方,聽得大家叫“革命”,正如去年在北方,聽得大家叫“討赤”的一樣盛大。

而這“革命”還侵入文藝界里了。

最近,廣州的日報上還有一篇文章指示我們,叫我們應(yīng)該以四位革命文學家為師法:意大利的唐南遮,德國的霍普德曼,西班牙的伊本納茲,中國的吳稚暉。

兩位帝國主義者,一位本國政府的叛徒,一位國民黨救護的發(fā)起者,都應(yīng)該作為革命文學的師法,于是革命文學便莫名其妙了,因為這實在是至難之業(yè)。

于是不得已,世間往往誤以兩種文學為革命文學:一是在一方的指揮刀的掩護之下,斥罵他的敵手的;一是紙面上寫著許多“打,打”,“殺,殺”,或“血,血”的。

如果這是“革命文學”,則做“革命文學家”,實在是最痛快而安全的事。

從指揮刀下罵出去,從裁判席上罵下去,從官營的報上罵開去,真是偉哉一世之雄,妙在被罵者不敢開口。而又有人說,這不敢開口,又何其怯也?對手無“殺身成仁”之勇,是第二條罪狀,斯愈足以顯革命文學家之英雄。所可惜者只在這文學并非對于強暴者的革命,而是對于失敗者的革命。

唐朝人早就知道,窮措大想做富貴詩,多用些“金”“玉”“錦”“綺”字面,自以為豪華,而不知適見其寒蠢。真會寫富貴景象的,有道:“笙歌歸院落,燈火下樓臺”,全不用那些字。“打,打”,“殺,殺”,聽去誠然是英勇的,但不過是一面鼓。即使是鼙鼓,倘若前面無敵軍,后面無我軍,終于不過是一面鼓而已。

我以為根本問題是在作者可是一個“革命人”,倘是的,則無論寫的是什么事件,用的是什么材料,即都是“革命文學”。從噴泉里出來的都是水,從血管里出來的都是血?!百x得革命,五言八韻”,是只能騙騙盲試官的。

但“革命人”就希有。俄國十月革命時,確曾有許多文人愿為革命盡力。但事實的狂風,終于轉(zhuǎn)得他們手足無措。顯明的例是詩人葉遂寧的自殺,還有小說家梭波里,他最后的話是:“活不下去了!”

在革命時代有大叫“活不下去了”的勇氣,才可以做革命文學。

葉遂寧和梭波里終于不是革命文學家。為什么呢,因為俄國是實在在革命。革命文學家風起云涌的所在,其實是并沒有革命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leeflamesbasketballcamp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