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敘述佛教故事的寶卷,所見極多,且也最為民間所歡迎?!赌窟B救母出離地獄升天寶卷》是其中最早且最好的一個(gè)例子。

《勸善金科》書影
這個(gè)寶卷為元末明初寫本,寫繪極精,插圖類歐洲中世紀(jì)的金碧寫本,多以金碧二色繪成。(斯類寫本,元明之間最多,明中葉以后,便罕見)。惜缺上半。以此與《目連變文》對(duì)讀之,頗可以知道其演變的消息。今坊間所傳《目連寶卷》,與此本全異,蓋已深受明人戲文及清代《》諸作的影響了。
《》,清宮在歲末或其他節(jié)日演出的節(jié)令戲。劇本20卷,舊傳清張照等撰。源自于民間廣為流傳的《目連記》。
(上缺)尊者見了,心中煩惱。尋娘不見,就于獄前寂然禪定。獄中鬼使,各各不樂,心意慞惶。遂命夜叉,出看是何祥瑞,或是陽(yáng)間送罪人到。夜叉來至獄門,惟見一僧人,身披三衣,端然而坐。夜叉回報(bào)獄主。
不見陽(yáng)間送罪到,
獄前惟見一僧人。
尋娘不見好心酸,受苦親娘在哪邊?聲聲痛哭生身母,恓惶煩惱淚如泉。
幾時(shí)得見親娘面?甚年子母得團(tuán)圓?痛淚千行肝腸斷,就在牢前頓悟禪。
尋娘不見,痛淚心酸。想親娘在哪邊?哮淘痛苦,兩淚連連。何年月日,子母團(tuán)圓。無人答應(yīng),牢前入定觀。
尊者不見母,牢邊身坐禪。
獄主前來問,到此有何緣?
夜叉報(bào)知獄主,牢前無有罪人。有一圣僧,在牢門前坐禪。獄主聽說,出牢來看見。有一真僧,方袍圓頂,入定觀空,頓悟坐禪。獄主向前,連叫數(shù)聲,驚醒尊者。獄主問曰:“吾師到此為何?”尊者答曰:“特來尋我母親?!豹z主言曰:“誰(shuí)說師母在?”尊者曰:“釋迦文佛說,我母在此?!豹z主又問曰:“釋迦牟尼佛,是師何人?”尊者曰:“是我本師。”獄主聽說,低著禮拜。“今日弟子有緣,得遇世尊上足弟子。”
便問我?guī)熀蚊郑?
我去牢中檢簿尋。
尊者與說鬼王聽,吾是如來弟子身。道號(hào)目犍連尊者,惟我神通第一人。
特到此間來尋母。獄主聽說盡皆驚,連拜告師得知道,吾師老母是何名。
尊者告訴,“獄主須聽,母青提劉四身。”獄主聽罷,便入牢尋。從頭查勘,無有其名。獄主出獄,回告目連尊。
獄主出牢門,告與我?guī)熉牎?
牢內(nèi)無師母,前有鐵圍城。
獄主問:“師母何名姓?”尊者曰:“青提劉四夫人?!豹z主問罷,入牢檢簿,無有此名。即時(shí)出獄報(bào)尊者得知,牢中查勘無有師母。尊者曰:“此獄無有,卻在何處?”獄主言曰:“前面還有,鐵圍山中,眾生若到,永劫不得翻身。”
,佛教名詞,阿鼻是梵語(yǔ)的音譯,意譯“無間”,即痛苦無有間斷之意。為八熱地獄中的第八獄。古印度迷信,人在生前做了壞事,死后要墮入地獄。佛教也采用其說。
只怕吾師娘在此,
還去獄中看虛真。
鬼王啟告目連尊,吾師今且聽分明。為師檢簿無名字,前有阿鼻地獄門。
尊者聽罷心煩惱,何年子母得相逢!辭別獄主尋娘去,無人作伴自行程。
獄主啟告,師且須聽,牢中無母親。尊者聽說,煩惱傷情。思想老母,何日相逢。人間養(yǎng)子,皆是一場(chǎng)空。
為救親娘母,獨(dú)去簿中尋。
目連辭獄主,前至鐵圍城。
尊者辭別獄主,直至阿鼻城邊。見鐵墻高萬丈,黑壁數(shù)千層,半空中焰焰火起,四下里黑霧騰騰,城上銅蛇口噴猛火,山頭鐵狗常吐黑煙。尊者看了多時(shí),又無門而入。高聲大叫數(shù)百聲,無人答應(yīng)。目連回還問前獄主。
痛哭悲傷歸舊路,
回轉(zhuǎn)牢前問鬼王。
尊者想母好恓惶,眼中流淚落千行!阿鼻地獄無門路,高叫千聲又轉(zhuǎn)還。
此座鐵城高萬丈,千重黑壁霧漫漫。眾生到此無回路,若要翻身難上難。
游遍地獄,苦痛難言,兩眼淚如泉;鐵圍城下,黑霧漫漫,無門而入。不免回還。火盆獄內(nèi),再問別因緣。
尊者尋覓母,回轉(zhuǎn)火盆城。
悲哀告獄主,此牢不見門。
尊者到鐵圍城,無門而入。高叫數(shù)聲,無人答應(yīng)。回至火盆城,哀告獄主,“此乃為何不開”。獄主答曰:“此阿鼻地獄。眾生在世,不信三寶,造下無邊大罪,死后墮此獄。內(nèi)業(yè)風(fēng)吹起倒懸而入。若要翻身,難哉,難哉!奈師法力微小。若開此獄,無過問佛。”
尊者聽說,思想母親,心中煩惱。辭別獄主,回至靈山,哀告如來。
〔金字經(jīng)〕
《般若波羅金字經(jīng)》,常把彌陀念幾聲,觀世音。不踏地獄門,身清凈。菩提路上行。
幽冥游遍不見娘,思想尊萱哭斷腸,淚兩行。高聲大叫娘,尋不見,靈山問法王。
尊者煩惱淚紛紛,不見生身老母親,無處尋。教兒苦痛心,難尋覓,靈山問世尊。
尊者駕云,直至靈山,拜告如來。尊者言曰:“弟子往諸地獄中,盡皆游遍,無有我母。見一鐵城,墻高萬丈,黑壁千層,鐵網(wǎng)交加,蓋覆在上。高叫數(shù)聲,無人答應(yīng)。弟子無能見母?!卑Ц媸雷?,佛說:“你母在世,造下無邊大罪,死墮阿鼻獄中。”尊者聽說,心中煩惱,放聲大哭。
母墮長(zhǎng)劫阿鼻獄,
何年得出鐵圍城?
玉兔金雞疾似梭,堪嘆光陰有幾何!四大幻身非永久,莫把家緣苦戀磨。
忽然死墮阿鼻苦,甚劫何年出網(wǎng)羅?若要脫離三涂苦,虔心聞早念彌陀。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人生有幾多;堆金積玉,富貴如何。錢過北斗,難買閻羅,不如修福向善念彌陀。
一生若作惡,身死墮阿鼻。
一生修善果,便得上天梯。
世尊言曰:“徒弟,你休煩惱。汝聽吾言。此獄有門,長(zhǎng)劫不開。汝今披我袈裟,執(zhí)我缽盂錫仗,前去地獄門前,振錫三聲,獄門自開,關(guān)鎖脫落。一切受苦眾生,聽我錫杖之聲,皆得片時(shí)停息。”尊者聽說,心中大喜。
饒你雪山高萬丈,
太陽(yáng)一照永無蹤。
世尊說與目連聽,汝今不必苦傷心。賜汝袈裟并錫杖,幽冥界內(nèi)顯神通。
目連聞?wù)f心歡喜,拜謝慈悲佛世尊。救度我母生天界,弟子永世不忘恩。
投佛救母,有大功能。振錫杖便飛騰,恩沾九有,獄破千層,業(yè)風(fēng)停止,劍樹摧崩,阿鼻息苦,普放凈光明。

如來佛像 清代掐絲琺瑯。
手持金錫杖,身著錦袈裟。
冤親同接引,高登九品華。
尊者聞佛所說,心中大喜,身披如來袈裟,手持世尊缽盂錫杖,拜辭世尊,駕祥云直至地獄門前。目連尊者,廣運(yùn)神通,便將錫杖,連振三聲。只見阿鼻地獄開門兩扇,關(guān)鎖自落。獄中鬼神,盡皆失驚,尊者便入,被獄主推出。問曰:“你是何人?擅開獄門,有何緣故?”尊者告曰:“我是釋迦佛上首弟子,特來救母?!豹z主問曰:“師母是何名字?弟子去牢中檢簿查勘。”
我母青提劉第四,
王舍城中輔相妻。
金環(huán)錫杖振三聲,振開阿鼻地獄門。一聲響亮驚天地,猶如霹靂震乾坤。
尊者便入牢中去,獄主將身推出門。吾是釋迦佛弟子,特來救母出幽冥。
手持錫杖,連振三聲。鐵圍關(guān)兩下分,尊者便入,推出牢門,獄中神鬼,無不心驚。是何賢圣,沖開地獄門?
尊者蒙法力,廣運(yùn)大神通。
地獄門粉碎,牢中神鬼驚。
尊者告獄主曰:“我母青提劉四夫人?!豹z主聽罷,便入牢中,叫青提夫人。連叫數(shù)聲,半晌才應(yīng),獄主問曰:“我叫數(shù)聲,因何才應(yīng)?”夫人答曰:“恐怕獄主更移苦處,因此不敢答應(yīng)?!豹z主曰:“你有一子,隨佛出家,名號(hào)目連,特來尋你?!狈蛉烁嬖唬骸白锶艘蛔?,身不出家,名不目連?!?
獄主聞得青提說,
出牢回與目連知。
說與青提劉四聽,汝有一子出家僧。見在大獄牢門外,直至阿鼻尋母親。
青提夫人回獄主,罪人一子不修行。出牢回報(bào)師知道,有一青提話不同。
獄主聽罷,便出牢門,告師聽緣因。有一劉四青提夫人,言有一子,名不為僧。目連聞?wù)f,正是我娘親。
父母皆存日,羅卜號(hào)乳名。
雙親亡沒后,道號(hào)目連尊。
獄主見青提說罷。即時(shí)出獄,就與師聽。“有一青提夫人,他說有一子,不曾出家,名不目連?!豹z主說罷,目連又告獄主?!按缺改冈谌?,小名羅卜。父母亡后,隨佛出家,改名目連?!豹z主聽說,便轉(zhuǎn)回牢,說與夫人?!澳阍谥?,小名羅卜;你亡之后,改名目連?!狈蛉寺犝f,眼中流淚,告獄主曰:“若是羅卜,是我嬌生之子?!豹z主聽說,令夜叉將鐵叉挑起匣床,打釘在地。夫人一陣昏迷,百毛孔中盡皆流血。
汝兒若不歸三寶,
怎能暫且出牢門?
青提兩眼淚汪汪,阿鼻地獄苦難當(dāng)??曙嬮F銅燒肝膽,饑食熱鐵燙心腸。
千生萬死從頭受,何由無罪片時(shí)閑。早知陰司身受苦,持齋念佛結(jié)良緣。
青提夫人,苦痛傷情,兩眼淚紛紛,通身猛火,遍體煙生,鐵枷鐵鎖,不離其身。生前造業(yè),死后入沉淪。
青提受重罪,皆因作業(yè)多。
若要離諸苦,行善念彌陀。
獄主令夜叉,將青提夫人,項(xiàng)帶沉枷,身纏鐵鎖。刀劍圍繞,送出牢前。獄主言曰:“不是你兒佛門弟子,怎得出獄門前,與兒相見。”獄主告目連師曰:“你認(rèn)得你娘么?”目連答曰:“一向不見我母,面容眼中不識(shí)。”獄主手指前面,遍身猛火,口內(nèi)生煙,枷鎖纏身,“便
是師母”。目連見了,忽然倒地。多時(shí)蘇醒,扯住親娘,放聲大哭。此下歷敘目連乞釋迦試法打開地獄之門,救了母親出來。但她卻又到了餓鬼道中去;后目連又求釋迦超度了她升天。最后便以青提的歸心正道為結(jié)束:
七月十五啟建盂蘭,釋迦佛現(xiàn)瑞光,世尊說法,普度眾生。青提劉四,頓悟本心,永歸正道。便得上天宮。
目連行大孝,救母上天宮。
諸佛來接引,永得證金身。
世尊說法,度脫青提。目連孝道,感動(dòng)天地。只見香風(fēng)颯颯,瑞氣紛紛,天樂振耳,金童玉女,各執(zhí)幢幡,天母下來迎接。青提超出苦海,升,受諸快樂。目連見母,垂空去了,心中大喜。向空禮拜,八部天龍,母告目連:“多虧吾子,隨佛出家,專心孝道。今日我得生天!若非吾子出家,長(zhǎng)劫永墮阿鼻,受諸苦惱?!逼談窈笕耍家獙W(xué)目連尊者,孝順父母,尋問明師,念佛持齋,生死永息,堅(jiān)心修道,報(bào)答父母養(yǎng)育深恩。若人書寫一本,留傳后世,持誦過去,九祖照依目連,一子出家,九祖盡生天。
,佛教用語(yǔ)。即三十三天,在須彌山頂,四方有四峰,每峰各有八天,中央為釋天帝所居之處。
眾生欲報(bào)母深恩,
仿效目連救母親。
果然一個(gè)目犍連,陰司救母得生天。母受忉利天宮福,千年萬載把名傳。
念佛原是古道場(chǎng),無邊妙義卷中藏。善人尋著出身路,十八地獄化清涼。
南瞻部州,人戀風(fēng)流,不肯早回頭。口吃血肉,惹罪無休。閻王出帖,惡鬼來勾。怎生回避?悔不向前修。
提起無生語(yǔ),思想早還鄉(xiāng)。
會(huì)的波羅蜜,不怕惡閻王。
說一部《目連寶卷》,諸人贊揚(yáng)。提起青提,個(gè)個(gè)心酸。諸大地獄,受苦艱難。皈依三寶,念佛燒香。知音方便,孝順爺娘。齋僧布施,忙里偷閑。聞經(jīng)聽法,嬰兒見娘。經(jīng)年動(dòng)歲,不肯回光。遇著明師,接引西方。如來授記,親見法王。一句彌陀,原是古道場(chǎng)。
目連尊者顯神通,
化身東土救母親。
分明一個(gè)古彌陀,親到東去化娑婆。假身喚作羅卜子,靈山去見古彌陀。
如來立號(hào)目犍連,陰司救母坐金蓮。仗佛神通來加護(hù),一點(diǎn)靈光不本源。
我今看罷,真?zhèn)€心酸。只要戀家緣,不肯回光,惹下災(zāi)愆,墮在地獄。密語(yǔ)真言,一聲佛號(hào),端坐紫金蓮。
陰間惡地獄,鐵人也難當(dāng),
聞?wù)f地獄苦,拜佛早燒香。
目連尊者,原是古佛。因?yàn)闁|土眾生不善,借假修真。真空而果實(shí)不空,真空里面聚真空。要知自家西來意,剎那點(diǎn)鐵自成金。
清凈圓明一點(diǎn)光,無始已來離家鄉(xiāng)。有緣遇著西來意,一聲佛號(hào)還本鄉(xiāng)。
一動(dòng)一靜不為真,
無形無像體真空。
這句彌陀有誰(shuí)知?曹溪一線上天梯。遇師通秀西來意,超生離死證菩提。
一念純熟歸家去,極樂國(guó)里坐蓮池。三世如來同赴會(huì),來赴盂蘭見彌陀。
道場(chǎng)圓滿,持誦真經(jīng),大眾早回心。都行孝道,侍奉雙親。自然識(shí)破,返本還真。但看念佛,定生極樂中。
聽盡目連卷,個(gè)個(gè)都發(fā)心。
回光要返照,便得出沉淪。
伏愿經(jīng)聲瑯瑯,上徹穹蒼。焚語(yǔ)玲玲,下通幽府。一愿刀山落刃。二愿劍樹鋒摧,三愿爐炭收焰,四愿江河浪息。針喉餓鬼,永絕饑虛。麟角羽毛,莫相食啖。惡星變怪,掃出天門;異獸靈魑,潛藏地穴。囚徒禁系,愿降天恩:疾病纏身,早逢良藥。盲者,聾者,愿見愿聞;跛者,啞者,能行能語(yǔ);懷孕婦人,子母團(tuán)圓;征客遠(yuǎn)行,早還家國(guó)。貧窮下賤,惡業(yè)眾生,誤殺故傷,一切冤業(yè),并皆消釋。金剛威力,洗滌身心,般若威光,照臨寶座。舉足下足,皆是佛地。更愿七祖先亡,離苦生天,地獄罪苦,悉皆解脫,以此不盡功德,上報(bào)四恩,下資三有。法界有情,齊登彼岸。川老頌云,如饑得食,渴得槳,病得瘥,熱得涼,貧人得寶。嬰兒見娘,飄舟到岸,孤客還鄉(xiāng),旱逢甘澤,國(guó)有忠良,四方拱手,八表來降,頭頭總是,物物全彰。古今凡圣,地獄天堂,東南西北,不用思量。剎塵法界,諸群品,盡入盂蘭大道場(chǎng)。
三涂永息常時(shí)苦,六趣休墮汩沒因。恒沙含識(shí)悟真如,一切有情登彼岸。
乃至虛空世界盡,眾生及業(yè)煩惱盡。如是四海廣無
邊,愿今回問亦如是。
〔金字經(jīng)〕
目連救母有功能,騰空便駕五色云。五色云,十王盡皆驚。齊接引,合掌當(dāng)胸見圣僧。
自然善人好修行,識(shí)破塵勞不為真。不為真,靈山有世尊。能權(quán)巧,參破貪嗔妄想心。

魚籃觀音
今日最流行的東西,還是《目連寶卷》(另一異本,和《升天寶卷》不同。)和《香山寶卷》、《劉香女寶卷》、《魚籃觀音寶卷》、《妙英寶卷》、《秀女寶卷》、《龐公寶卷》等。有的是敘述菩薩的修道度世的;有的是敘述民間善男女修行的經(jīng)過的。這種故事,對(duì)于婦女們最有影響。像《香山寶卷》、《劉香女寶卷》、《妙英寶卷》等都是同類的東西,描寫一個(gè)女子堅(jiān)心向道,歷經(jīng)苦難,百折不回,具有殉教的最崇高的精神。雖然文字寫得不怎么高明,但是像這樣的題材,在我們的文學(xué)里卻是很罕見的。
《魚籃觀音寶卷》,尤具有博大的救世的精神。此卷一名《魚籃觀音二次臨凡度金沙灘勸世修行》,寫的是,金沙灘住戶,為惡多端,上帝欲滅絕之。觀音不忍,乃下凡來度他們。她變作妙齡女子到村中賣魚,哄動(dòng)了全村。惡人之首的馬二郎欲娶她為妻。她說,有誓在先,凡欲娶她的必須念熟《蓮經(jīng)》,吃素行善。馬二郎和許多少年們都放下屠刀,在聲聲念佛。于是她和馬二郎結(jié)了婚?;橄?,她腹痛而亡。村中受了她的感化,竟成為善地。關(guān)于同類的故事,還有《鎖骨菩薩》的一則。明末凌濛初有《鎖骨菩薩雜劇》,寫觀音竟化身為妓女以普度世人。惜此故事,未見有寶卷。恐怕,寶卷的作者們只能把菩薩寫到了賣魚女郎為止,他們還沒有勇氣去寫為妓女的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