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下

佛說維摩詰經(jīng) 作者:支謙


於是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何以觀察人物。答曰:譬如幻者見幻事相。菩薩觀人物為若此。譬如達士見水中月。菩薩觀人物為若此。譬如明鏡見其面像。菩薩觀人物為若此。取要言之。如熱時之焰。如呼聲之響。如空中之霧。如地水火風空。如諸情同等。如無像之像。如真人斷三垢。如溝港見自身。如如來諸所有。如所見諸色像。如得盡定無身不身。如空中之鳥無跡。如蟲蚤之根自然。如夢所見已寤。如未生塵。如真人現(xiàn)。菩薩觀人物為若此也。

文殊師利曰:如是觀者何以行慈。答曰:如是觀人人物為幻。知法亦然。而為說法以慈修止。止而慈者為無所起。行不嬈慈以無瑕穢。行等之慈等于三涂。行無諍慈無所止處。行不二慈內(nèi)外無習。行不怒慈為都成就。行牢強慈強若金剛莫能沮壞。行清白慈內(nèi)性已凈。行平等慈平若虛空。行如來慈如本隨覺。行佛之慈覺諸凡人。行自然慈以自覺正。行道之慈同其所味。行無比慈能卻眾惡。行大悲慈導以大乘。行不視慈其視如空。行布施慈無所遺忘。行戒以慈與惡戒眼。行忍以慈彼我皆護。行精進慈荷負眾人。行一心慈思所當念。行智慧慈而以知時。行善權慈一切現(xiàn)聞。行不諂慈意凈無求。行不飾慈心無所著。行不我慈無復惡意。行安慰慈至于得佛。為立大安菩薩之慈。為若此也。文殊師利又問。何謂為悲。曰所造德本修辯為人。何謂為喜。曰所以施眾而無悔。何謂為護。曰兼利之。又問。生死為畏。菩薩何以御之。曰生死畏者,菩薩以圣大之意為之作御。又問。欲建圣大當何所立。曰建圣大者必等一切而度眾生。又問。欲度眾生當何除解。曰度眾生者解其勞塵。又問。既解勞塵當復何應。曰已解勞塵當應自然。又問。何所施行而應自然。曰不起不滅是應自然。又問何等不起何等不滅。曰不善不起善者不滅。又問。善不善孰為本。曰善不善身為本。又問。身孰為本。曰欲貪為本。又問。欲貪孰為本。曰不誠之雜為本。又問。不誠之雜孰為本。曰不住為本。如是仁者,不住之本無所為本。從不住本立一切法於是有天在其室止。聞上人言:現(xiàn)其天身。即以天華散諸菩薩大弟子上。華至諸菩薩即如應。若持至大弟子即著不墮。一切弟子神足舉華便不墮落。天問舍利弗。何故舉華。曰不如應是以舉之。天曰不然。此華如應。何為賢者謂之不應。又如此華無應不應。賢者自為應不應耳。觀諸大人華不著身者,以一切棄應不應也。譬如丈夫畏時非人得其便。弟子畏生死故。色聲香味細滑得其便。已離畏者一切五樂無能為也。止處未斷華著身耳。止處斷者華不著也。舍利弗言:天止此室其已久如。曰至於此久如耆年解脫。又問。止此久耶。曰耆年解脫亦何如久。舍利弗默而不答。天曰:如何耆舊大智而默。曰真解者無所言取。故吾於是不知所云:天曰:若耆年案文言之,則一切如文解相。何則解脫者,不內(nèi)不外不從兩間得。而文字亦無內(nèi)外兩間之得。是故賢者無以文字說解脫也。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皆從等解。曰不復以不欲淫怒癡而解乎。天曰:甚慢者不用是說解。如不樂慢淫怒癡者乃以是解。舍利弗言:善哉善哉天女。奚得以何為證辯乃如是,曰不我得不為證故辯如是,若有得有證,則於自然法律為甚慢矣。舍利弗問天。汝於三乘為何志求。天曰:弟子行者乘弟子法。緣一覺行眼見道意。求大乘者自行大悲。如入栴檀林者唯嗅栴檀不嗅他香。如是賢者,在佛德香之室者,不樂弟子緣一覺香。若天龍神釋梵四天王,得入此室聞斯正士講說法者,皆樂佛美德香。終不起欲樂香也。昔者菩薩發(fā)意出家。十有二年吾止此室。不聞弟子緣一覺之雜言:但聞殊異菩薩雜語大慈大悲不可思議佛法積要。又舍利弗。此室有八未曾有自然之法以現(xiàn)正化。何謂八。此室晝夜照以智慧睹佛金光。不以日月所照為樂。是為一未曾有。此室入者在中而止。一切無復淫怒癡垢。是為二未曾有。此室恒有釋梵四天王異剎菩薩來會不休。是為三未曾有。此室常聞講說道化六度無極不退之輪法語不廢。是為四未曾有。此室天人恒歌正樂弦出無量法化之聲。是為五未曾有。此室其中有四大藏眾寶積滿。周窮濟乏求得無盡。是為六未曾有。此室釋迦文。阿閦佛。寶首。樂忻。寶月。寶凈。無量。固受。師子響?;圩魉?。彼諸如來等。是正士念時說時。彼佛即為來。來說佛行無不悅懌。是為七未曾有。此室清凈常見諸天名好宮室及一切佛嚴凈之土。是為八未曾有自然之法。如是賢者,此常見正誰已見此。當復舍學弟子法乎。

舍利弗問天。汝何以不轉女人身。天曰:滿十二歲。始以女人形求而得之。夫女人相猶幻事也。故女人為幻觀世如類。而云何以轉女人身。舍利弗言:觀諸有身皆無所成。如是賢者,一切諸法亦無所成。奚為復問何轉女身。於是其天即以神足。立舍利弗令如天像。天自化身如舍利弗。既現(xiàn)化而問曰:云何賢者,轉為此女像。舍利弗以天女像而答曰:不識吾何以轉成此女像也。天曰:賢者,若能轉此女像則眾女人身可轉。若其不女于女身亦不見者,則眾女人雖女身為非女非見也。又如佛言:一切諸法非女非男。即時舍利弗身復如故。天曰:賢者,何緣作此女相。曰吾不作非不作。天曰:如是賢者,諸法亦非作非不作。夫不作非不作者佛所說也。

舍利弗問天。汝沒此當於何生。天曰:佛化所生吾如彼生。曰如佛化生非沒生也。天曰:眾生猶然。亦不見其沒生者也。曰天久如能成無上正真道最正覺乎。曰久猶凡民之普得法。乃吾成最正覺。曰云何凡民之普得法者,無乃非處乎。天曰:其為無上最正覺者非有處也。所以者何。佛無所立故曰無所於最正覺者,舍利弗言:今諸佛最正覺及其已正覺與當正覺者,如江河沙皆謂何乎。曰此以文數(shù)為讀者耳。非謂道有去來今也。夫三涂等且如。賢者得道云何。曰所得者為不惑耳。天曰:如是賢者,吾成佛者,亦以為彼未正覺故。爾時維摩詰。謂賢者舍利弗言:是天已奉事九十二億佛。神通之智已解了。所愿普具法忍已得。已不退轉。愿行如言所欲能現(xiàn)。

文殊師利問曰:何謂族姓子。菩薩所至到處興有佛法。維摩詰言:其來往周旋有智慧興有佛法。菩薩來往為之奈何。其至五無間處能使無諍怒。至地獄處能使除冥塵。至於畜生處則為除闇昧能使無慢。求入餓鬼道。一切以福隨次合會。至無智處不與同歸能使知道。在怒害處為現(xiàn)仁意不害眾生。在憍處為現(xiàn)橋梁合聚度人。在塵勞處為現(xiàn)都凈無有勞穢。如在魔道則能使其覺知所緣。在弟子道所未聞法令人得聞。在緣一覺道能行大悲坐而化人。入貧窶中則為施以無盡之財。入鄙陋中為以威相嚴其種姓。入異學中則使世間一切依附。遍入諸道一切能為解說正要。至泥洹道度脫生死如無絕已,是為菩薩來往周旋。所入諸道能有佛法。於是維摩詰又問文殊師利。何等為如來種。答曰有身為種。無明與恩愛為種。淫怒癡為種。四顛倒為種。五蓋為種。六入為種。七識住為種。八邪道為種。九惱為種。十惡為種。是為佛種。曰何謂也。文殊師利言:夫虛無無數(shù)不能出現(xiàn)住發(fā)無上正真道意。在塵勞事未見諦者,乃能發(fā)斯大道意耳。譬如族姓子。高原陸土不生青蓮芙蓉蘅華。卑濕污田乃生此華。如是不從虛無無數(shù)出生佛法。塵勞之中乃得眾生而起道意。以有道意則生佛法。從自見身積若須彌。乃能兼見而起道意故生佛法。依如是要。可知一切塵勞之疇為如來種。又譬如人不下巨海。能舉夜光寶耶。如是不入塵勞事者,豈其能發(fā)一切智意。

賢者大迦葉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煺f此言誠如之意塵勞之疇為如來種奚但身見能發(fā)無上正真道乎。雖以五無間具。猶能發(fā)斯大道意而具佛法矣。已得羅漢為應真者,終不能復起道意而具佛法也。如根敗之士其於五樂不能復利。如是弟子雜行已斷。其於佛法不樂不利無復志愿。是以凡夫於佛法為有反復。如弟子無有。所以者何。凡夫聞佛法能起大道不斷三寶。使夫弟子終身聞佛法力無所畏。非復有意起大道也。於是眾中有坐菩薩字眾像見。問維摩詰言:居士父母妻子奴客執(zhí)事安在。朋友親戚徒隸為誰群從所有象馬車乘皆何所在。爾時長者維摩詰答眾像見。而說頌曰:

母智度無極,父為權方便。

菩薩由是生,得佛一切見。

樂法以為妻,悲慈為男女。

奉諦以降調(diào),居則思空義。

學知一切塵,其生隨所欲。

上道為親友,覺意而不著。

我徒勇而果,群從度無極。

四恩當女事,樂以歌道德。

總持為苑囿,覺華甚奇快。

厥實度知見,彼樹法林大。

八解之浴池,正水滿其淵。

凈葉眾如殖,浴此無垢塵。

參駕五通馳,大乘難過逾。

調(diào)御以道意,八道坦忘憂。

相具以嚴容,眾好飾其姿。

慚愧免行成,華鬘謂不疑。

七寶貨之大,求者兼與法。

得報利弘多,隨布分斯道。

守如禪解教,無患清凈道。

以是依諸佛,常勇志不搖。

是食甘露者,以解味為漿。

不慢不疑凈,戒品為涂香。

在彼眾塵埃,勇犍莫能勝。

降伏一切魔,咸使至道場。

其於所墮生,都已無惑根。

為現(xiàn)諸剎土,將護度眾塵。

供養(yǎng)億如來,奉諸三界將。

不我則為佛,生輒務成養(yǎng)。

修治佛土凈,訓化諸群生。

由是得最剎,無人人所行。

一切民萌類,聲響及眾變。

一時能盡現(xiàn),菩薩樂精進。

邪行為順現(xiàn),隨欲牽致來。

方便度無極,一切示軌儀。

為現(xiàn)勝言教,示身終如死。

祐化諸人物,於幻法不殆。

現(xiàn)劫盡乾燒,更始生地形。

眾人有常想,照令知無常。

正使或億千,出之一邑里。

能悉為空舍,安諸施以道。

如有禁咒語,嶮谷若干輩。

皆為到彼度,菩薩無所畏。

世間眾道術,一切從而學。

非以隨疑見,因之解人惑。

或作日月天,或為梵中尊。

為地主以德,為風神亦然。

劫中有疾疫,為之設醫(yī)藥。

勤恤護養(yǎng)安,除病消諸毒。

劫中設饑饉,則施食與漿。

前救彼饑渴,卻以法語人。

劫中若兵起,己為作慈利。

化之以不諍,兆民得休濟。

若於大戰(zhàn)中,則我得臣眾。

恒協(xié)用和安,菩薩力勢強。

至於有獄刑,佛土不可勝。

輒至到于彼,趣使眾庶寧。

所往方教化,五道遍分明。

一切生索現(xiàn),此為菩薩生。

在欲示饒有,現(xiàn)舍而行禪。

能禁制魔首,莫知孰執(zhí)焉。

火中生蓮荷,是可謂希有。

無比為大炬,其在欲能爾。

有民眾所聚,則為興農(nóng)利。

導以無貪欲,立之以佛智。

求為世間將,宗長若帝師。

輔上而懷下,以此安群黎。

周惠諸貧民,資財無有極。

因厥所布施,勸勵起道德。

在於憍慢中,示現(xiàn)作力士。

消伏諸貢高,使立佛正道。

見人有危懼,居前而慰安。

既施使無畏,乃化以道真。

為五通仙人,修治梵行事。

立眾以凈戒,及忍和損意。

以敬養(yǎng)烝民,見者樂精進。

所有僮仆奴,教學立其信。

隨如方便隨,令人得樂法。

欲現(xiàn)一切最,善權必深學。

無際行謂此,是以游無疆。

合會無邊慧,說法無有量。

於是維摩詰。問眾菩薩曰:諸正士所樂菩薩不二入法門者,為何謂也。座中有名法作菩薩。答曰族姓子。起分為二。不起不生則無有二。得不起法忍者,是不二入首閉菩薩曰:吾我為二。如不有二不同像則無吾我。以無吾我無所同像者,是不二入不眴菩薩曰:有受為二。如不受則無得。無得者不作淵。以無作無馳騁者,是不二入首立菩薩曰:勞生為二。為勞乘者其於生也弗知弗樂。以過眾知而受色欲者,是不二入。

善宿菩薩曰:慮知為二。當以不慮不知。於諸法念作而行不念作者,是不二入善多菩薩曰:菩薩意弟子意為二。如我以等意於所更樂。無菩薩意無弟子意。與無意同相者,是不二入善眼菩薩曰:一相不相為二。若都不視不熟視不暫視。不作一相亦不暫相。於視不視以等視者,是不二入奉養(yǎng)菩薩曰:善不善為二。於善不善如無所興是謂無想。以無想立者而不為二。都於其中而無度者,是不二入師子意菩薩曰:一切不受為二。當如金剛而無覺知。不為愚行亦不解者,是不二入勇意菩薩曰:漏不漏為二。如得正法則其意等。已得等者終不為漏不漏想。亦不以無想而得。不以想受而住者,是不二入凈解菩薩曰:此有數(shù)此無數(shù)為二。若離一切數(shù)則道與空等。意都已解無所著者,是不二入。

人乘菩薩曰:是世間是世尊為二。若世間意空。於其中不舍不念。不依尊上者,是不二入目見菩薩曰:盡不盡為二。盡者都盡。都盡者不可盡。是謂無盡無所盡故曰盡。曰盡者無有盡。如斯入者,是不二入普閉菩薩曰:我非我為二。如我之不得非我何可得。於我自然而不作者,是不二入明天菩薩曰:明不明為二。不明滋多是故有明。若是不用不計以作等計。於其中而平等。不以二得要者,是不二入。

愛覲菩薩曰:世間空耳作之為二。色空不色敗空。色之性空。如是痛想行識空而作之為二。識空不識敗空。識之性空。彼於五陰知其性者,是不二入。光造菩薩曰:四種異空種異為二??辗N自然四大亦爾。本空自然末空自然。知此種者是不二入。

善意菩薩曰:眼色為二。其知眼者見色不染不怒不癡。是謂清凈。如是耳聲鼻香舌味身更心法為二。其知心者於法不染不怒不癡。是謂清凈。如此住者是不二入無盡意菩薩曰:布施一切智而分布為二。布施而自然一切智亦爾。一切智自然布施亦爾。如是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一切智而分布為二。智慧而自然一切智亦爾。一切智自然智慧亦爾。於其中而一入者,是不二入。深妙菩薩曰:空異無相異無愿異為二。如空則無相。無相則無愿。無愿者不意不心不識不行。其以一向行眾解門者,是不二入寂根菩薩曰:佛法眾為二。佛性則法法性則眾。一切是三寶無有數(shù)。無數(shù)則樸樸則正諸法。樂隨此者是不二入不毀根菩薩曰:有身與有身盡為二。有身則有盡。何則從身生見。從見有身。是故有身有毀滅雜。彼以無雜自然如滅。而不迷不惑者,是不二入。

善斷菩薩曰:身口心為二。所以者何。是身則無為之相也。如身之無為口相亦無為。如口之無為心相亦無為。如其心之無為一切法亦無為。其以無二無三事者,是不二入福土菩薩曰:福與不福。為與不知為為二。於福不福如不知為如不有為是則無二。其於罪福不以知為如自然相。以空知者,不是福不非福亦不無知。覺如此者,是不二入首懷菩薩曰:攀緣稱說為二。若其不攀緣則無所不善無非善也。如無不善無非善者,是不二入月盛菩薩曰:闇與明為二。不闇不明乃無有二。何則如滅定者無闇無明。如諸法相而等入者,是不二入。

寶印手菩薩曰:其樂泥洹不樂生死為二。如不樂泥洹不惡生死乃無有二。何則在生死縛彼乃求解。若都無縛其誰求解。如無縛無解無樂無不樂者,是不二入心珠立菩薩曰:大道小道為二。依大道者不樂小道亦不習塵。無大道相無小道相。如如想之士無以行道者,是不二入誠樂仰菩薩曰:誠不誠為二。誠見者不見誠。奚欺偽之能見。何則非肉眼所見也。以慧見乃而見。其以如見無見無不見者,是不二入。

如是諸菩薩各各說已,又問文殊師利。何謂菩薩不二入法門者,文殊師利曰:如彼所言皆各建行。於一切法如無所取。無度無得無思無知無見無聞。是謂不二入。

於是賢者舍利弗心念。日時欲過。此諸大人當於何食。維摩詰知其意而應曰:唯然賢者,若如來說八解之行。豈雜欲食而聞法乎。要聞法者當為先食。是時維摩詰即如其像正受三昧。上方界分去此剎度如四十二江河沙佛土。有佛名香積如來至真等正覺。世界曰眾香。一切弟子及諸菩薩皆見其國。香氣普薰十方佛國諸天人民。比諸佛土其香最勝。而彼世界無有弟子緣一覺名。彼如來不為菩薩說法。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樓閣。經(jīng)行香地苑園皆香。菩薩飲食則皆眾香。其香周流無量世界。時彼佛諸菩薩方坐食。有天子學大乘字香凈。住而侍焉。一切大眾皆見香積如來與諸菩薩坐食。維摩詰問眾菩薩言:諸族姓子誰能致彼佛飯。皆曰不能。即復問文殊師利。卿此眾中未悉了乎。答曰如佛所言:未知當學。於是維摩詰不起于座。居眾會前化作菩薩。光像分明。而告之曰:汝行從此佛土度如四十二江河沙世界。到眾香剎香積佛所。往必見食,則禮佛足如我辭曰:維摩詰言:愿得世尊所食之馀。欲於忍界施作佛事令此懈廢之人得弘大意。亦使如來名聲普聞。即化菩薩居眾會前。上昇上方忽然不現(xiàn)。舉眾皆見其去。而化菩薩到眾香界禮彼佛足言:維摩詰菩薩稽首世尊足下。敬問無量興居輕利。游步康強少承福慶。愿得世尊所食之馀。欲於忍界施作佛事。令此懈廢之人得弘大意。亦使如來名聲普聞。彼諸菩薩皆愕然曰:此人奚來何等世界有懈廢人。即以問佛。香積報曰:下方去此度如四十二江河沙剎。得忍世界。有佛名釋迦文漢言能仁如來至真等正覺。於五濁剎以法解說懈廢之人。彼有菩薩名維摩詰。說上法語。今遣化來稱揚我名。彼菩薩曰:其人何如乃作是化。德力無畏神足若斯。佛言甚大。一切世界皆遣化往。化作佛事以立眾人。

於是香積如來。以滿缽香飯一切香具。與化菩薩。時彼九萬菩薩俱發(fā)聲言:我等欲詣忍土見釋迦文。彼佛報言:往族姓子。赍爾忍香入彼世界。無以仁故有放逸意。自持汝所樂行。勿念彼國菩薩不如。無得於彼生廢退意而有勞想。所以者何。佛土虛空。諸佛世尊欲度人故為現(xiàn)其剎耳?;兴_既受飯與諸大人俱承佛圣旨。及維摩詰化。須臾從彼已來在維摩詰舍。維摩詰即化為九萬師子床嚴好如前。諸菩薩皆坐訖?;兴_奉佛具足之飯與維摩詰。飯香一切薰維耶離。及三千大千世界皆有美香。時維耶離諸梵志居士尊者月蓋等。聞是香氣。皆得未曾有自然之法。身意快然。具足八萬四千人入維摩詰舍。觀其室中菩薩甚多。睹師子座高大嚴好。見皆大喜。悉禮菩薩諸大弟子卻住一面。諸香地天人色行天人皆來詣舍。維摩詰謂耆年舍利弗諸大弟子言:賢者可食如來之飯。惟大悲味無有限行以縛意也。有異弟子念此飯少。而此大眾人人當食?;兴_曰:四海有竭此飯無盡。使眾人食摶若須彌。猶不能盡是不可盡。所以者何。無有盡戒至于定慧解度知見。如來之飯終不可盡。於是缽飯悉飽眾會飯故不盡。諸菩薩大弟子天與人。食此飯已氣走安身。譬如一切安養(yǎng)國中諸菩薩也。其香所薰毛孔皆安。亦如眾香之國香徹八難。

於是維摩詰問眾香菩薩言:諸族姓子。香積如來云何說法。彼菩薩曰:我土如來無文字說。但以其香。而諸菩薩自入律行。菩薩各各坐香樹下。其香皆薰一切同等。悉得一切香德之定??叭蔚枚?。菩薩一切行無所著。彼諸菩薩問維摩詰。今世尊釋迦文云何現(xiàn)法。維摩詰曰:此土人民剛強難化。故佛為說剛強之語。是趣地獄。是趣畜生鬼神之道。是為由身由言由意惡行之報。至于不善惡行滋多。故為之說若干法要。以化其粗獷之意。譬如象馬憂悷不調(diào)。著之羈絆加諸杖痛然後調(diào)良。如是難化譸張之人。為以一切苦諫之言乃得入律。彼菩薩曰:未曾有。如世尊釋迦文。乃忍以圣大之意。解貧貪之人。及其菩薩亦能勞謙。止斯佛土甚可奇也。維摩詰曰:如卿等言:此土菩薩於五罰世以大悲利人民。多於彼國百千劫行。所以者何。諸族姓子。此忍世界有十德之法為清凈。彼土無有。何等十。以布施攝貧窮。以敬戒攝無禮。以忍辱攝強暴。以精進攝懈怠。以一心攝亂意。以智慧攝惡智。以悔過度八難。以大乘樂遍行。以種德本濟無德者,以合聚度人民。是為十德。而以發(fā)意取彼。彼菩薩曰:為以幾法行無瘡痏從此忍界到他佛土。維摩詰曰:有八法行。菩薩為無瘡痏從此忍界到他佛土。何等八。為眾設恥避亂羞望。為一切人任苦忍諍。為諸善本以救眾生。為不距眾人而愛敬。菩薩所未聞經(jīng)恣聽不亂。不嫉彼供不謀自利。常省己過不訟彼短。自檢第一以學眾經(jīng)。是為八。當此維摩詰與眾會及文殊師利說法時。滿百千人發(fā)無上正真道意。十千菩薩逮得法忍。

是時佛說法於奈氏之園。其場忽然廣博嚴事。一切眾會皆見金色。賢者阿難問佛言:世尊,是為誰先瑞應。而此場地廣博嚴事。一切眾會皆見金色。佛告阿難。是維摩詰文殊師利大眾欲來故先為此瑞應。於是維摩詰報文殊師利。吾欲詣如來。此諸大人可共見佛禮事供養(yǎng)。文殊師利言:善哉行矣宜知是時,是時維摩詰。即如其象而為神足。使一切眾立其右掌,并諸師子座共行詣佛。既到諸菩薩皆避坐而下?;追鹱銋s住一面。諸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稽首佛足皆住一面。於是世尊問訊諸菩薩。使各復坐。即悉受教眾坐已定。佛語賢者舍利弗言:汝已見菩薩大士之所為乎。對曰唯然已見。佛言:以何等相而知其轉。對曰其轉不可念知。非意所圖非度所測。我睹其為不可思議。阿難問佛。今所聞香自昔未有。是為何香。佛言:是彼菩薩身毛孔之香也。舍利弗告賢者阿難我等一切諸毛孔亦得是香。阿難言:此所從出。曰是維摩詰從香積佛取飯。於舍食者一切毛孔皆香若此。阿難問曰是香氣轉能久如。維摩詰答言:至此飯消。曰此飯者幾時而消。答曰此飯住止至七日七夜。後乃消化而隨所語。若弟子行者,服食此飯不得道終不消。其食此飯而中止者則不消也。新行大道而服食此飯。不得法忍則亦不消。若得法忍而食此飯。至一生補處其飯乃消。譬如阿難。阿昏陀藥其香遍一室。皆作蜜香氣。悉消眾毒藥氣乃歇。此飯如是未孚即消。至諸垢毒一切除盡飯氣乃消。阿難曰:彼以佛事作此飯耶。佛言:如是如是,阿難?;蛴蟹鹜烈怨饷髯鞣鹗隆;蛴蟹鹜烈云兴_作佛事。有以如來色相名號現(xiàn)作佛事。有以衣食苑園棚閣而作佛事。有以示現(xiàn)神通變化而作佛事。有以虛靜空無寂寞為作佛事。而使達士得入律行。有以影鄉(xiāng)夢幻水月野馬曉喻文說而作佛事。有以清凈無身無得無言無取而為眾人作佛事。若此阿難。不有是義及諸所有。亦不為人作佛事也。以此四魔八十四垢。百千種人為之疲勞。是故諸佛為作佛事故。此阿難名為佛法。隨所行入之法門。菩薩得入此門者,若得一切好大佛土不以喜悅。得不好土而亦不避。其近如來即益起敬。妙哉一切佛法。以等度人而佛土不同。譬如有佛土有地若干道。所覆蓋不若干也。如是阿難。有諸如來為若干像。其無礙慧不若干也。正等阿難。如來身色威相性大戒定慧解度知見事。力無所畏及佛法慈悲護安。受行壽量說法度人。是故名為等正覺。名為如來。名為佛。此三句者其義甚廣。使吾以劫之壽。未能周竟三千大千申暢其義。以知眾生之意。上智多聞得念總持。為一切人說此三句之義。窮劫未能竟。此為等正覺為如來為佛者也。是故阿難。佛道無量如來智辯不可思議。阿難白佛。愿今已後無稱我為上智多聞。佛言:阿難。汝起疲厭之意。於弟子中為最多聞。比諸菩薩未有見焉。菩薩志愿所作彌多。一切海淵尚可測量。菩薩智慧諸持定念。種種所得不可稱度。阿難。汝且觀菩薩行。是維摩詰一時所現(xiàn)德善之本。彼諸弟子緣一覺者,一切變化於百千劫不能現(xiàn)也。於是眾香世界菩薩來者,皆叉手言:如來名等吾甚思念無有遺忘。於此佛土終不起想。又如世尊諸佛權道不可思議。以度人故。為隨所欲而現(xiàn)佛土之好。愿佛贈我以佛之法。遺遷於彼土當念如來。佛告諸菩薩言:有盡不盡門。汝等當學。何謂為盡。謂其有數(shù)。何謂不盡。謂為無數(shù)。如菩薩者不盡於數(shù)不住無數(shù)。以何於數(shù)而不動者,謂之大慈不動大悲不舍。性以和樂而不荒。見人而悅奉事圣眾?;菔┸|命以受正法。種善無厭分德不住。學法不懈說教不忘。供事佛勸。所生不恐具受不慢。不輕未學不為塵埃。守真化生欣樂受決。安身以力安彼以悅。禪定為學行想。生死為善權想。來求為賢友想。悉知為具足想。所有為布施想。惡戒為依受想。不忍為忍默想。懈怠為精進想。亂意為知念想。惡智為行智想。度無極為父母想。道品法為群從想。欲行眾善而無厭足。以諸剎好成己佛土。生死無數(shù)劫意而有勇。聞佛無量德志而不倦。勞者為作歸。貪者為福。導為眾重任。曉陰入種降魔兵。不以謀為法。淵慧有馀。以少求而知足。諸世間已畢竟。於眾俗不漸漬。得世際感圣賢?,F(xiàn)諸儀式起神通行。博聞能諷慧力持念。斷眾人疑知本本根。無礙無住為致辯才。順化天人十善為凈。梵跡為立行四無量。致佛音聲為法都講。導至善行得佛仙路。捐身口意行欲殊勝。喜在眾經(jīng)取菩薩眾以大乘化。德行不敗善法不惑。如是諸族姓子。以應此法者不盡數(shù)也。何謂菩薩不住無數(shù)。謂求為空不以空為證。求為無相無數(shù)無愿。不以無相無數(shù)無愿隨至為證。觀於無常不厭善本。觀世間苦以誠信生。觀於非身誨人不倦。觀寂然法寂而不轉。觀退轉者身意不隨。觀無處所為住生死以度斯漏。觀無所行為行導人。觀於無我以大悲乘而成濟之。觀無所生不隨弟子緣一覺律。觀于惶荒不荒福德。觀夫虛無不虛正智。觀於言語不厭智慧。觀無有主應自然智。觀無適莫義合則行。是為諸族姓子。菩薩不住無數(shù)。

又復不盡數(shù)者為合會福。不住無數(shù)者為合會慧。不盡數(shù)者為行大慈。不住無數(shù)者為有大悲。不盡數(shù)者為道人民。不住無數(shù)者為求佛法。不盡數(shù)者為具佛身相。不住無數(shù)者為具一切智。不盡數(shù)者為行善權。不住無數(shù)者為出智慧。不盡數(shù)者為凈佛土。不住無數(shù)者為佛立故。不盡數(shù)者利誘進人。不住無數(shù)者現(xiàn)人利故。不盡數(shù)者計會善本。不住無數(shù)者施善力故。不盡數(shù)者為具所愿。不住無數(shù)者為本愿故。不盡數(shù)者為具滿性。不住無數(shù)者為性凈故。不盡數(shù)者為五通不邪。不住無數(shù)者知佛六通故。不盡數(shù)者行度無極。不住無數(shù)者無滿時故。不盡數(shù)者求諸佛寶。不住無數(shù)者不求無寶處故。不盡數(shù)者習行眾藥。不住無數(shù)者知彼眾病故。不盡數(shù)者生死自然。不住無數(shù)者泥洹自然故。於是彼諸菩薩聞此喜悅皆生善心。諸是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好華。積至于膝以供養(yǎng)佛。稽首佛足右繞三匝以次合聚。於是佛土忽然不現(xiàn)。須臾之間已還彼國近香積佛。

於是世尊問維摩詰。汝族姓。子欲見如來為以何等觀如來乎。維摩詰曰:始不以生終不以數(shù)今則不住??辗N是同入無所積。眼耳鼻口身心。以離三界不疲。解三脫門得三達智。為無所至至一切法。得無礙立積於誠信。如無所住如慧無雜不生因緣。不為相不熟相不暫相。不一相不非相。不無視不為視。不熟視不暫視。不此岸不度汎不中流。不以此不以彼不以異。不解慧不住識。無晦無明無顯無名無弱無強。無教無不教。無凈無不凈。無數(shù)無不數(shù)。無言無不言:不施不受。不戒不犯。不忍不諍。不進不怠。不禪不亂。不智不愚。不誠不欺。不出不入不往不反。斷諸雜聲。非有土非無土。非有馀非盡週斯非模非想。非著舍著。平等正法。非量非稱非過非逝非作。非見非聞。非意非識。度諸所生正至諸慧。等諸人物說一切法。無所生無所有無罣礙。一切受無不樂作。無刺無擊無滅無敗無固。無畏無憂無喜無聲。一切滅說無語。如是世尊,如來身為若此為如是觀。如是觀者名為正觀。以他觀者猶為邪觀。賢者舍利弗。承佛圣旨而問佛言是人何沒來生此土。佛言:汝自以是問維摩詰。舍利弗言:族姓子。汝於何沒而來生此。維摩詰言:如卿賢者以法為證沒當何生。曰安有斯法沒而生者,維摩詰曰:若無沒來何有諸法。曷云如是汝於何沒而來生此?;檬吭旎癁槟袨榕畬幱袥]來。舍利弗言:化者無沒生也。維摩詰曰:如來不云一切法化自然。答曰如是,曰化自然相非諸法耶。曷云如是汝於何沒而來生此。沒者,舍利弗為行盡週斯。生者為行長善。菩薩沒者不盡善本生不長惡。佛告舍利弗。是族姓子。本從阿閦佛阿維羅提世界來。阿閦者漢言無怒。阿維羅提者妙樂也。舍利弗言:希有世尊,是族姓子。乃從清凈佛土而來樂此多怒之處。維摩詰言:云何賢者,夫日一切周行冥中為樂冥耶。答曰不然。日不休者其明堪任行眾冥故也。曰夫日奚故行閻浮利上。答曰欲以明照為之除冥。曰如是賢者,菩薩若生不凈佛土,則凈其人不俱為污。一切所近輒為除冥。

是時大眾渴仰欲見妙樂世界阿閦如來及其大人。佛知一切眾會所念。即請維摩詰言:族姓子?,F(xiàn)此眾中妙樂世界阿閦如來及其菩薩諸弟子眾。眾皆欲見。於是維摩詰菩薩自念。吾當止此師子座不起。為現(xiàn)妙樂世界鐵圍山川溪谷江湖河海州域須彌眾山明冥。日月星宿龍神天宮梵宮。及眾菩薩弟子具足。國邑墟聚人民君王。阿閦如來及其道樹所坐蓮華。其於十方施作佛事。及其三重寶階。從閻浮利至忉利宮。其階忉利諸天所。以下閻浮提禮佛拜謁供事聞法。閻浮提人亦緣其階上忉利宮。天人相見如是無數(shù)德好之樂。從妙樂世界上至第二十四阿迦膩吒天。又斷取來供養(yǎng)入此忍界。使一切眾兩得相見。維摩詰念欲喜眾會。即如其像正受三昧而為神足。居諸眾前於師子座。以右掌接妙樂世界來入忍土。彼得神通菩薩天人弟子見接舉來。皆起稱曰:唯然世尊哀取我。惟世尊安立我。阿閦佛以方便受眾人而解之曰:非我所為。是維摩詰所接也。其馀天人不知為誰取我如往。而妙樂世界入此忍土不增不減。又此土不迫隘。而彼土亦不損也。

於是世尊釋迦文。告諸眾曰:汝等觀是妙樂世界阿閦如來。其土嚴好菩薩行凈弟子清白。皆曰唯然已見。愿受如是凈好佛土諸菩薩皆欲追學阿閦如來菩薩所行。其於是見彼阿閦如來佛土者,十四垓人起無上正真道意。皆愿生妙樂世界。佛即記說是輩皆當生妙樂土。又當來化我此忍世界。一切化已當復還彼。佛問舍利弗。汝已見妙樂世界阿閦如來。如是世尊,見彼土人一切凈好。皆得神足如維摩詰。我等世尊,快得善利。得與是輩從之正士相見與事。在在人人聞是法者快得善利。誰聞是語而不好信。如有手執(zhí)玩習諷讀。是為得佛行念。如有諷起是經(jīng)法者,為受正法為舍眾道。為如來到其舍。若究暢書隨是法說而敬事者,是為得佛福施得大法智。其以是經(jīng)四句頌教為同學說。是為已得記莂。為得法樂已甚解矣。

於是天帝釋白佛言:多福哉世尊,得近如來文殊師利者,雖百千聞。未有若此純法化者也以宿曾聞是法不疑故。使其人得此法乘能受持誦。況我面值應心與合。諸愛此者吾無所違。若一切見軌跡不離諸佛者,於諸彼轉其已得勝。為降眾魔而來體道。道意佛念其人必得。持是法者吾與官屬當助安之。在所墟聚國邑。有以是法教勸說者,吾與官屬共詣其所。其未樂之天人。吾當起其樂必以喜樂而營護法。佛言:善哉善哉!天帝。吾代汝喜。是諸去來現(xiàn)在佛得道者,皆說是法。若是天帝欲得供養(yǎng)去來現(xiàn)在諸佛世尊,當受是法持誦自清宣示同學。正使天帝三千世界如來滿中。譬如甘蔗竹蘆稻麻叢林。甚多無數(shù)皆為如來。有賢者子賢者女。於一劫若百劫。敬之事之奉之養(yǎng)之。一切施安進諸所樂。至諸佛般泥曰:一一等意。穿地藏骨立七寶塔。周於四方彌滿佛界。高至梵天施設蓋幡。為諸佛別造塔。皆於一劫若百劫。供養(yǎng)眾華眾香眾蓋幢幡伎樂。云何天帝此人殖福能增多不。曰多矣。世尊,彼之福祐不可稱說億百千劫。佛告天帝。當以知是賢者子賢者女。受此不思議門所說法要。奉持說者福多於彼。所以者何。法生佛道法出諸佛。其能供養(yǎng)此正法者,非思欲施輩。當以知此。

佛告天帝。有昔過去無央數(shù)劫不可稱計。時世有佛名俾沙闍羅耶〔漢言藥王〕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其世界名太清。劫曰凈除。彼時天帝。藥王如來壽三十劫。其弟子眾凡三十六億垓。菩薩十二億。是時有轉輪圣王名曰寶蓋。王有七寶主四天下。五劫奉事藥王如來。率其官屬施諸所安。至五劫中。圣王寶蓋召其千子而告之曰:汝等已見如來當共奉事施以所安。於是千子聞父王命。皆以安和。復至五劫供養(yǎng)藥王如來,并其官屬一切施安。第一太子名曰善宿。獨坐自念。寧有供養(yǎng)殊過此者,空中有天承佛圣旨應曰:正士。法之供養(yǎng)勝諸供養(yǎng)。即問何謂法之供養(yǎng)。天曰何不行問藥王如來。佛當為汝解說法之供養(yǎng)。於是太子善宿即起行詣藥王如來?;追鹱?。而問法之供養(yǎng)。為法見者是何謂也。藥王佛言:法供養(yǎng)者,如佛所說眾經(jīng)奧藏深邃之言:諸世所歸。非為難受難見之輩。以無憍慢微妙無像其義夷易。菩薩篋藏修至諸持。經(jīng)印所封非無道理。其輪清凈入六度無極??缮迫W道品法凈入正之事。為下大悲建于大悲。離諸大見睹大緣起。非人非命非女非男。如空無相無愿無為。道地之行法輪之際。天人百千所共嘆譽。法藏多度含受眾人。明宣諸佛菩薩道行。為入有義法之正要。下於無??嗫辗巧?。戒無所犯。一切彼轉見為怖畏。師仰諸佛。睹夫生死而不與同現(xiàn)滅度。安習如是像眾經(jīng)微言:分別惟觀而以受法。是為法之供養(yǎng)。又族姓子。法供養(yǎng)者,為聞法生法。法轉成緣起。隨順離諸際見。為如不生不起法忍。非身非人。為上因緣。無違無受如無所諍以舍我作。而依於義不以嚴好。以隨圣典。而依於慧不為文飾。處處入義。而依於經(jīng)不習非義。以所懷戢。而依於法不用人所見。得諸法無受入無處所。滅於不明滅於行。滅於識名色六入更樂痛愛受有。生老死苦一切以滅。如是滅如是觀十二因緣起。以不可盡而受微妙。人所視見而以不視。是族姓子。名為無上法之供養(yǎng)。

如是天帝。太子善宿從藥王佛。聞法供養(yǎng)便得順忍。即解寶衣以覆佛上而言曰:余以堪任於如來滅後奉受正法。作法供養(yǎng)擁護是道。惟愿如來加哀豎立。令我得降魔怨取佛正法。彼佛知其內(nèi)性。即說曰:末後汝當守護法城。於是善宿從見世尊,以家之信。舍家受道勤修德本。精進不久即立善法。起五神通。得入諸道之持。不斷辯才。遂於世尊般泥曰後。以智慧力至滿十劫。藥王如來所轉法施隨而分布。於時善宿比丘化十億人使立大道。十四垓人解弟子乘。馀無量人得生天上。如是天帝。在昔異時王寶蓋者,於今得佛名寶成如來。其太子善宿者,則吾是也。其馀諸子於是賢劫。皆得如來至真等正覺。此賢劫中千佛興者是也。從鳩留先為始作佛。至樓由如來為最後得。如是天帝。當知此要。昔者我身於諸如來行法供養(yǎng)。得為上化為長化為愿化為無上無比之化。是故天帝當以知。此法之供養(yǎng)供養(yǎng)於佛。

彼時佛語彌勒菩薩言:彌勒。是名為無數(shù)億劫習佛道品。汝隨分布。受是像經(jīng)佛所建立。如來滅後廣博此道。所以者何。後世得者,族姓子族姓女天龍神揵沓和。當下德本其於前勝。已作無上正真道行。而未得聞受此法者,聞是輩經(jīng)必甚愛樂。當頂受此佛之要道。又汝彌勒。當利是輩諸族姓子。於是當為布現(xiàn)是經(jīng)文。菩薩有二印。何謂二。有喜雜句嚴飾之印。有入深法妙化之印。彼若好喜雜句飾者,當知是為阿夷恬菩薩輩也。若得是深經(jīng)書受廣行。不以數(shù)數(shù)有畏聞之能傳。當知是菩薩為久修梵行。復有四事。阿夷恬用空耗。何謂四。所未聞經(jīng)聞之驚疑。不作勸助專增為亂。吾未曾聞此從何來。若族姓子。甚解深法樂說微妙。不從受習。雖近不敬專。於中作毀行。是為四。阿夷恬為空耗。不得至深法忍。又彌勒有二行。菩薩雖解深法猶以空耗。何謂二。習在邊方不恒其行。檀智蔑人。不受不誦亦不追求。自有甚解學深法者則以輕慢。貪濁懷嫉不能納人亦不法施。是為二。雖解深法猶以空耗。不能疾近不起法忍。

於是彌勒菩薩白佛言:未曾有。唯然世尊,至於如來之善言:吾當遠離如此之惡。以護如來無數(shù)億劫道品之習。若賢者子心入是輩經(jīng)者,當令手得恣所念取。若念受持如是輩經(jīng)。傳示同學廣說分明。其時世尊,得如是經(jīng)樂喜相傳者,當知此輩菩薩為彌勒所建立也。佛言:善哉善哉!彌勒。如來代喜善說是言:於是一切菩薩等。俱共同出聲言:如來滅後我等在所佛土。當來於此分布佛道。示諸同學以其所樂。爾時四天王白佛言:在所世尊,墟聚國邑有行如是深經(jīng)法者,吾當率諸官屬詣講法所為護講法。百由延內(nèi)當令一切聞見講法。令無伺求得其便者,彼時佛告賢者阿難。取是經(jīng)法奉持誦說以布現(xiàn)人。阿難言唯。當受是經(jīng)布現(xiàn)眾人要者,世尊,當何名斯經(jīng)亦當以何奉持之。佛告阿難是名為維摩詰所說,亦名為不可思議法門之稱。當奉持之。佛說是已莫不勸受。尊者維摩詰文殊師利為上首。眾菩薩大弟子一切魔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leeflamesbasketballcamp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