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潛夫論·贊學

師道 作者:荀子


潛夫論·贊學

王符

王符(85—162):字節(jié)信,安定臨涇(今甘肅鎮(zhèn)原縣)人,東漢政論家、文學家、進步思想家,無神論者。王符一生隱居著書,崇儉戒奢、譏評時政得失。因“不欲章顯其名”,故將所著書名之為《潛夫論》。王符思想深刻、觀點鮮明、文筆犀利,至今讀其作仍給人一種淋漓暢快的感覺。他所屬文學時期是秦漢文學,同期作家有張衡、荀悅、馬融等。

天地之所貴者人也,圣人之所尚 者義也,德義之所成者智也,明智之所求者學問也。雖有至圣,不生而智;雖有至材 ,不生而能。故《志》曰:黃帝師風后 ,顓頊師老彭 ,帝嚳師祝融 ,堯師務成 ,舜師紀后,禹師墨如 ,湯師伊尹,文、武師姜尚,周公師庶秀,孔子師老聃。若此言之而信,則人不可以不就師矣。夫此十一君者,皆上圣也,猶待學問,其智乃博,其德乃碩 ,而況于凡人乎?

是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王欲宣其義,必先讀其智?!兑住吩唬骸熬右远嘀厩把酝幸孕? 其德?!笔且匀酥袑W也,猶物之有治也。故夏后之璜 ,楚和之璧 ,雖有玉璞卞和之資,不琢不錯 ,不離礫石。夫瑚簋之器 ,朝祭之服,其始也,乃山野之木、蠶繭之絲耳。使巧倕加繩墨而制之以斤斧,女工加五色而制之以機杼,則皆成宗廟之器、黼黻 之章,可著于鬼神,可御于王公。而況君子敦貞之質,察敏之才,攝之以良朋,教之以明師,文之以《禮》、《樂》,導之以《詩》、,贊之以《周易》,明之以《春秋》,其有濟乎?

《詩》云:“題彼鹡鸰 ,載飛載鳴。我日斯邁,而月斯征。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笔且浴熬咏K日乾乾,進德修業(yè)者”,非直為博己而已也 ,蓋乃思述祖考之令問,而以顯父母也 。

孔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薄案?,餒在其中;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被雨惲鶚O,《國風》歌《北門》,故所謂不憂貧也 。豈好貧而弗之憂邪?蓋志有所專,昭其重也。是故君子之求豐厚也,非為嘉饌、美服、淫樂、聲色也 ,乃將以底其道而邁其德也。

夫道成于學而藏于書,學進于振 而廢于窮。是故董仲舒終身不問家事,景君明經年不出戶庭,得銳精其學而顯昭其業(yè)者,家富也;富佚若彼,而能勤精若此者 ,材子也。倪寬賣力于都巷 ,匡衡自鬻 于保徒者,身貧也;貧厄若彼,而能進學若此者,秀士也。當世學士 恒以萬計,而究涂者無數(shù)十焉,其故何也?其富者則以賄玷精,貧者則以乏易計,或以喪亂期 其年歲,此其所以逮初喪功而及其童蒙者也。是故無董、景之才,倪、匡之志,而欲強捐家出身曠日師門者,必無幾 矣。夫此四子者,耳目聰明,忠信廉勇,未必無儔 也,而及其成名立績,德音令問不已,而有所以然,夫何故哉?徒以其能自托于先圣之典經,結心于夫子之遺訓也。

是故造父疾趨,百步而廢,而托乘輿,坐致千里;水師泛軸 ,解維則溺,自托舟楫,坐濟江河。是故君子者,性非絕世,善自托于物也 。人之情性,未能相百,而其明智有相萬也。此非其真性之材也,必有假以致之也。君子之性,未必盡照,及學也,聰明無蔽,心智無滯,前紀帝王,顧定百世,此則道之明也,而君子能假之以自彰爾。

夫是故道之于心也,猶火之于人目也 。中穽 深室,幽黑無見,及設盛燭,則百物彰矣。此則火之耀也,非目之光也,而目假之,則為明矣。天地之道,神明之為 ,不可見也。學問圣典,心思道術,則皆來覩 矣。此則道之材也,非心之明也,而人假之,則為己知矣。

是故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 ;索道于當世者,莫良于典。典者、經也。先圣之所制;先圣得道之精者以行其身,欲賢人自勉以入于道。故圣人之制經以遺后賢也,譬猶巧倕之為規(guī)矩準繩以遺后工也。

昔倕之巧,目茂 圓方,心定平直,又造規(guī)繩矩墨以誨后人。試使奚仲、公班之徒,釋此四度,而效倕自制,必不能也;凡工妄匠,執(zhí)規(guī)秉矩,錯 準引繩,則巧同于倕也 。是倕以心來制規(guī)矩,往合倕心也,故度之工,幾于倕矣。

先圣之智,心達神明,性直道德,又造經典以遺后人,試使賢人君子,釋于學問,抱質而行,必弗具也,及使從師就學,按經而行,聰達之明,德義之理,亦庶矣。是故圣人以其心來造經典,往合圣心,故修經之賢 ,德近于圣矣。

《詩》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薄叭站驮聦ⅲ瑢W有緝熙 于光明?!笔枪史灿@勛績揚光烈者,莫良于學矣。

天地之間寶貴的是人,圣人所崇尚的是道義,用來成就德行道義的是智慧,用來取得聰明智慧的是學習請教。雖然世上有極其圣明的人,也不是生下來就有了知識;雖然存在極有才能的人,也不是生下來就有了能力。古代的記載說:黃帝以風后為師,擷項以老彭為師,帝譽以祝融為師,唐堯以務成為師,虞舜以尹壽為師,夏禹以墨如為師,商湯以伊尹為師,周文王、周武王以姜尚為師,周公旦以庶秀為師,孔子以老聃為師。如果這些話可信,那么作為一個人就不能不去從師學習了。以上這十一位君子,都是極其圣明的人,尚且要等到學習請教以后,他們的智慧才淵博,他們的德行才偉大,又何況是平常的人呢?

所以工匠要做好他的工作,必須首先磨利自己的工具;帝王要發(fā)揚他的道義,必須首先增進自己的智慧。《周易》說:“君子依靠它多記住從前的言論和以往的行事來增進自己的德行。”因此人需要學習,就像東西需要加工一樣。夏朝帝王的玉磺,楚國和氏的玉璧,雖然有了寶玉的資質以及卞和的呈獻,但如果不雕琢不磨光,就和小石頭沒有什么差別。瑚篡之類的祭祀器皿,上朝以及祭祀時穿的禮服,它們開始時,不過是深山野林中的樹木和蠶繭的絲罷了,讓技術高明的捶彈上墨線并用斧頭來砍削加工它,讓女工們加上五種色彩并用織布機來制作它,就都成了祖廟中的奉器和帶有花紋的禮服,可以用來供奉鬼神,可以穿在天子諸侯的身上。更何況君子具有敦厚堅貞的資質,具有明察機敏的才干,又由品德優(yōu)良的朋友來幫助他,由通曉學術的老師來教育他,用《儀禮》、《樂經》來修養(yǎng)他,用《詩經》、《尚書》來開導他,用《周易》來輔助他,用《春秋》來使他明智,哪有不成功的呢?

《詩經》上說:“請你看看那鵲鴿,一邊飛來一邊鳴。我是天天在奔走,也是月月在遠行。清早起來深夜睡,沒有拈辱你雙親。”因此,君子整天孜孜不倦地提高品德、搞好事業(yè),不是只為了擴大自己的影響而已,而是想繼承祖先的美好聲譽,依靠它使父母聲譽著稱。

孔子說:“我曾經整天不吃,整夜不睡,用這些時間去思考,毫無裨益,不如去學習?!薄叭ジ髀铮鸵ゐI了;去學習嘛,就能得到傣祿了。君子掛在心上的是正確的思想學說,而不去擔憂貧窮?!比欢雨愓f六種使人窮困的事,《國風》中吟唱那《北門》的詩篇,所以孔子所說的不擔憂貧窮,哪里是喜歡貧窮而不為它擔憂呢?大概是因為孔子的志向有所專注,要彰明他看重的東西吧。所以君子追求豐足富裕,并不是為了美味佳肴、漂亮衣服、放縱作樂、音樂美色,而是要用它來獲得正確的思想學說、努力奉行那美好的道德啊。

那正確的思想學說靠學習來成就而儲存在書本中,學習由于勤奮而長進,因為固步自封而荒廢。所以董仲舒一輩子不過問家業(yè),京房常年不出家門,從而能使自己的學問冒尖而精到、使自己的事業(yè)顯赫而昭著,這是因為他們家境富裕。富裕安樂到那種程度而能使自己勤奮精心到這種程度的人,是德才兼?zhèn)涞娜税 D邔挸鲑u勞力做炊事員,匡衡把自己賣給人家做傭工,是因為他們本身貧窮。貧窮困厄到那種程度而使能自己的學業(yè)長進到這種程度的人,是德才優(yōu)秀的人啊。當代的學者常常數(shù)以萬計,而走完那學習路程的沒有幾十個。那原因是什么呢?那些富裕的人往往因為財物鉆污了自己的精神,貧窮的人往往因為缺吃少穿而改變了計劃,也有人因為死喪禍亂而過完了他們的歲月,這就是人們抓住了學習的開始階段、接著又前功盡棄而只能處于那種幼稚愚昧狀態(tài)的原因吧。所以,沒有董仲舒、京房般的資質和倪寬、匡衡般的志向而要強迫他們拋棄家庭獻出自己、在老師門「長久地耗費時間,一定是沒有什么指望了。這四位先生,耳聰目明、忠誠老實、廉正勇敢,社會上不一定就沒有相類似的人。但直到他們才成就了名聲、建立了業(yè)績,美好的聲譽流傳個沒完。這里面是有原因的。那是什么緣故呢?不過是因為他們能夠獻身于從前的圣人所作的經典,把心思凝聚在孔夫子留下的教導上罷了。

所以,造父快速地奔走,上百步就垮了,但是依靠車馬,坐著就能到達千里之外;水兵乘在成排的拖船上可以任其漂蕩,解開那系船的大繩子就會落水淹死,但如果各自依靠船和槳,坐著也能渡過江河。所以君子這種人,他們的天性并非在世間獨特無比,只是善于使自己依靠外物罷了。人們的天性,從來沒有能相差上百倍的;而他們的聰明智慧,卻有相差上萬倍的。這其實并不是他們天生的才能,一定是有所憑借才造成的。君子的天性,未必能洞察一切,等到一學習,聽力視力就沒有蔽塞了。心靈智慧就沒有凝滯了,向前能夠審理帝王的得失,回頭能夠確定上百代的是非。這其實是正確的思想學說的明察啊,而君子只是能夠憑借它來使自已變得聰明罷了。

所以,在深夜的房間里找東西,沒有什么比火光更好的了;在當代尋求正確的思想原則,設有什么比典籍更好的了。所謂典籍,是指經書,它是從前的圣人制作的。從前的圣人發(fā)現(xiàn)了思想原則中的精華,用它們來立身行事;同時也希望賢能的人能夠勉勵自己,把自己納入這種思想原則的指導之中。所以圣人制作經典來留給后代的賢人,打個比方,就像技術高超的唾制作圓規(guī)、曲尺、水準儀、墨線來留給后代的工匠一樣。

從前捶是這樣的技藝高超,眼睛能審察圓形與方形,心靈能判定水平與曲直,又制造了圓規(guī)、曲尺、水準儀、墨線來指教后人。如果讓奚仲、魯班這樣的能工巧匠拋棄這四種測量工具而模仿僵那樣自己去判定圓方平直,一定不行。平庸的工匠,手執(zhí)圓規(guī)、拿著曲尺、放置水準儀、拉出墨線來判定圓方平直,那技藝的高超就和唾相同了。所以,錘憑主觀意念來制作圓規(guī)、曲尺,而后代的工匠用圓規(guī)曲尺去迎合唾的主觀意念,所以,利用這些工具來測量圓方平直的工匠,就和唾差不多了。

前代圣人是如此聰明,心靈能和天神地袛相通,天性能與道德相合,又創(chuàng)造了經典留給后人。如果讓賢人君子舍棄了學問,守著自己的享性去行事,就一定不會具備德才了。等到讓他們跟從老師前去學習,按照經典來行動,那么聰穎通達的明智、仁德道義的言行也就差不多和從前的圣人一樣了。所以圣人憑他的主觀意念來制作經典,而后代的賢人君子通過經典去迎合圣人的主觀意念,所以,學習研究經典的賢人,德行也就接近圣人了。

《詩經》上說:“道德像高山人人敬仰,行為像大路人人遵行?!薄疤焯熳非笤略伦裥?,學習就能積累明智到圣明?!彼裕彩窍虢⒇S功偉績、使自己的光輝與功業(yè)傳揚于世,沒有什么比學習更好的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leeflamesbasketballcamp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