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見報載蘇省有幾位有志青年發(fā)起西北墾殖團,擬籌備十萬基金,招集同志千人(后聞擴充為百萬基金,同志萬人),以新疆之迪化與阿克蘇為目的地,記者對該團內(nèi)容雖無所知,對發(fā)起諸君亦素昧生平,惟以此種宏圖甚合我國解決失業(yè)及救濟民生的一種急切需要,故聞訊喜躍,曾于本刊本卷第十期中作《壯哉移民西北的先鋒隊》一文,奮然愿作桴鼓之相應,切盼此事之能實現(xiàn)。該文發(fā)表以來,遠近讀者來函表示熱烈之同情并詢問該團內(nèi)容及地址者紛至沓來,其滿腔熱誠與勇往直前之氣概,實足令人受極深之感動,常聞老氣橫秋者每咎青年之不肯吃苦,不知大多數(shù)有志青年并非不肯吃苦,實以無機會吃苦為憾,君等不替他們想一可能的出路,徒發(fā)不負責任的空議論以相責難,有何用處?
本刊因函詢此事者之多,來不及寫回信,僅能將該團在報上所宣布的通訊處(據(jù)說在本埠閘北西寶興路協(xié)興里三十七號)附入印刷好的回信,整百的發(fā)出,乃有人報告去信該處者總沒有答復,有人親到該處探問,則見雙扉緊閉,塵垢堆積,好像許久沒有人住的樣子,大捶其門,亦無人應,只落得失望掃興而回。此事在“先鋒”諸君究竟有無決心與準備,誠非局外人所能懸揣,惟愚意結團墾殖邊境實為解決失業(yè)與救濟民生的一種切要辦法,茍有嚴密的組織,相當?shù)臏蕚洌粓F共甘苦相衛(wèi)護的同志,亦即一隊共患難同生死的精兵,為國為己,都是空前的大事業(yè)。上述之西北墾殖團能否負得起這個責任,我們無從懸斷,惟結團殖邊的宗旨所在,實值得政府與社會上有力人士的特別注意與考慮,只須有切實的辦法與保障,則攘臂一呼,萬人立集,并非不可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