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六 馬熊拖人

魯迅小說里的人物 作者:周作人


六 馬熊拖人

祥林嫂的小兒子在門口剝豆,被狼銜了去,尋到山墺里,看見刺柴上掛著一只小鞋,他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臟都給吃空了,手上還緊緊的捏著那只小籃,這件事是對于她最大的打擊,是故事里的第四成分。這件悲慘的事是有事實作根據(jù)的。周氏第九世的祖墳是在烏石頭山麓,那地方離城才二十多里路,掃墓時船靠了岸,還有一段路,穿過有人家的聚落,迤在山腳下走,不久就到,女人照例用兜轎抬,男子都只是步行而已。這一代是致房的先祖,由派下智仁勇三房輪流值年祭祀,一年中三次到墳頭去,必須與“墳鄰”(看墳人的稱呼)接觸,新年他們也要來一次。這烏石頭墳鄰的小兒子便是這樣的被野獸吃去的,年代大概已很久遠,魯老太太聽那墳鄰的妻子說過,有時提起還很替她傷感,據(jù)說她后來因為哀悼一直把眼睛都哭瞎了。算起來這事總還在光緒癸巳(一八九三年)以前吧。本文里敘述的話差不多就用原來的口氣,但是小說中不指定地方,所以沒有說明剝的是什么豆,這應(yīng)當(dāng)是“羅漢豆”,即是國語的“蠶豆”,又那吃人的動物也只簡單的稱作狼,這東西實在是一種怪獸,鄉(xiāng)下都稱它為“馬熊”。范寅《越諺》卷中禽獸門中有“馬熊”這個名稱,小注說明在同治初年太平軍事初了,居民稀少,豺狼出山拖人,呼為馬熊?!对街V》序署光緒四年,距同治初才有十多年,應(yīng)該所說的話可以相信,但聽人家講馬熊的事情,都說這有毛驢那么大,不像大狗,頸上有長鬣,又說走路閣閣有聲,又好像是分蹄獸的模樣了。但分蹄獸照例是不吃肉的,可以知道決不會是那一類。或者被襲的人嚇得魂不附體,幸而得免,也認不清那是怎么一副形相,因此生出些幻覺來也未可知,仿佛覺得它似馬似熊,所以給了它這樣一個名字。說不是狼,那么該是什么東西,實在也想不出來,說是狼呢,鄉(xiāng)間人并不是不認得狼的,他們說并不是,這真相實在很難知道了。以上所說是前清同治初以至光緒初的事情,至少已是七十年前了,可是想不到近來還聽說有馬熊拖人的事。去年秋天有同鄉(xiāng)潘君來訪,他是民國四五年我在鄉(xiāng)下中學(xué)教書時的同事,后來任浙江大學(xué)的教授,談起家里情況,說別的還好,只是一個小兒子,抗戰(zhàn)時在山鄉(xiāng)避難,給馬熊拖了去了。我記得他是民五結(jié)婚的,不知道那是第幾個孩子,當(dāng)時很是愕然,竟沒有問他詳細的情形。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leeflamesbasketballcamp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