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 海上的救星

丁文江的傳記 作者:胡適


四 海上的救星

這三個大膽的青年,一路上“仍是花錢游玩,并不著急”。有一天,在君在船上聽人說,藹丁堡距離倫敦還很遠,每人火車費要多少錢。他們估計手里的錢已不夠買車票去會見吳稚暉先生了。他們這時候才著急起來了。

他們船上頭等艙里有位姓方的福建客人,常常找他們?nèi)齻€人談話。船到了新加坡,方先生約他們一同上岸去看林文慶先生。林文慶先生請他們吃飯,談起康有為先生現(xiàn)住檳榔嶼,船經(jīng)過時,他們可以去看看這個戊戌維新運動的領(lǐng)袖。

到了檳榔嶼,他們?nèi)グ菰L康有為先生??迪壬娏怂麄?,問了各人的情況,頗表示關(guān)切的意思,臨別時送了他們十個金鎊,還托他們帶一封信到倫敦給他的女婿羅昌先生。后來羅昌先生收到他丈人的信之后,也寄了二十鎊錢給他們。李祖鴻先生說:“康南海的贈金救濟了我們途中的危險?!_昌君的二十鎊支持了我們不少的日子?!劣谒浀娜^,我聽見在君說,于南海先生逝世之前,他曾償還一千元,以示不忘舊德。”

他們到了倫敦,當夜趕火車北去,到藹丁堡見著吳稚暉先生,吳先生已給他們預備了住所。他們把他們的志愿和經(jīng)濟實況告訴了吳先生,吳先生替他們計劃:他自己同莊文亞到利物浦(Liverpool)去過最刻苦的生活,因為莊家沒有錢再接濟他了。丁、李兩人仍留在藹丁堡學習英文,因為他們兩家也許都還可以勉強籌點錢寄給他們。在三十多年后,祖鴻先生說:

在君和我所以不去〔利物浦〕,是恐怕那種〔最刻苦的〕生活不宜讀書。若不讀書,則不免失去了我們到英國來的目的。

在君自己也說:

我是1904年到英國去的。當時聽見吳稚暉先生說英國留學有六百元一年就可以夠用,所以學了幾個月的英文就大膽的自費跑了出去。到了蘇格蘭方始知道六百元一年僅僅夠住房子吃飯,衣服都沒有著落,不用說念書了。(《蘇俄旅行記》四,《獨立》第一○七期)

吳稚暉先生一生宣傳“留學”,往往用他自己能忍受的刻苦生活做標準,勸人往外國去留學。丁文江、莊文亞、李祖鴻三個青年“受了這種引誘”,做了吳先生的信徒,冒了大險,跑了出去。他們到了藹丁堡,才明白“那種生活不宜讀書”!吳先生自己陪了一位信徒到利物浦去過苦生活。剩下的兩位信徒?jīng)Q心要在比較適宜的生活狀態(tài)之下求點新學術(shù),他們只好懇求他們家里寄錢來救濟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leeflamesbasketballcamp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