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古詩歌箋釋三種 作者:朱自清


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傳】興也。蒹,薕;葭,蘆也。蒼蒼,盛也。白露凝戾為霜,然后歲事成。國家待禮然后興?!緜魇琛枯筝缟n蒼,在七月之前;而白露為霜,乃在九月已后。故《傳》又申之云:“白露凝戾為霜,然后歲事成”也。按此詩多用興體也。先言蒹葭之盛,喻國家之興,此一興也。又言霜至物成,喻禮得國興,此一興也。下皆以水為喻:溯洄猶逆禮,溯游猶順禮,此又一興也。首章“為霜”,喻已得禮,下章“未晞”、“未已”,就未為霜言,喻未得禮?!玖x疏】《御覽》十二、《事類賦·天部》引《詩緯含神霧》曰:“陽氣終,白露凝為霜?!彼尉唬骸鞍茁叮新兑?。陽終陰用事,故白露凝為霜也?!贝恕洱R》義。愚按,魏源云:“詩以霜興肅殺,非興禮教。正與宋說合。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緜鳌恳?,維也。一方,難至矣。【箋】所謂,是知周禮之賢人,乃在大水之一邊;假喻以言遠。【通釋】在水一方,詩言伊人在其地,有可求也。下四句乃言逆求之則遠而難至,順求之則近而易見。“方”、“旁”古通用。一方即一旁也。“隒”、“崖”,皆水旁之名。下章“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傳》:“湄,水隒也?!薄皼?,雇也?!奔瓷稀霸谒环健币??!墩f文》,“央”、“旁”用義。下云“宛在水中央”,亦謂水之旁,非以中央連續(xù)也。【傳疏】“伊”、“維”,一聲之轉。伊人,即維人。維,是也。猶云是人也?!胺健迸c“防”義亦相通。隄防,與厓岸一也。溯洄從之,道阻且長?!緜鳌磕媪鞫显凰蒌АD娑Y則莫能以至也?!緜魇琛俊缎埏簟?、《谷風》,《傳》并云:“阻,難也。”【《義疏》】韓詩曰:“阻,憂也?!庇衷唬骸暗雷?,阻且險也?!彼萦螐闹鹪谒醒?。【傳】順流而涉曰溯游。順禮求濟,道來迎之?!竟{】宛,坐見貌?!尽锻ㄡ尅贰俊墩f文》:“央,中也。”又曰:“央、旁同義?!痹姸嘁灾袨檎Z詞,水中央,猶言水之旁也。與下二章“水中泜”、“水中址”同義?!緜魇琛垦?,亦中也。中坻,中沚,就首章而申言之?!救航?jīng)平議】此詩本刺襄公不能用周禮,兩“溯”字皆從下而上之意。居今思古,故取義于溯。兩句之異,全在“洄”字、“游”字?!稜栄拧め屗吩唬骸皽埍伲鞔?。過辯,回川?!惫苯馍暇湓弧巴鳌保庀戮湓弧靶鳌?,此《經(jīng)》“洄”字即彼“回”字?!坝巍弊旨幢恕傲鳌弊帧!盎亍蹦恕颁А敝?。游”與“流”古字通?!玖x疏】《魯說》曰:“逆流而上曰沂洄,順流而下曰泝游。”【集傳】賦也。蒹,似而細,高數(shù)尺,又謂之薕。蒹葭未敗,而露始為霜。秋水時至,百川灌河之時也。伊人,猶言彼人也。一方,彼一方也。在水之中央,言近而不可至也。〇言秋水方盛之時,所謂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緜鳌科嗥啵q蒼蒼也。晞,干也?!竟{】未晞,未為霜?!尽秱魇琛贰科嗥啵x為“萋萋”,故《傳》與上章“蒼蒼”同訓為盛。宋本作“凄凄”,不誤也。所謂伊人,在水之湄?!緜鳌夸?,水隒也?!尽锻ㄡ尅贰俊夺屆罚骸颁兀家?。臨水如眉近目也。”《爾雅》:“水草交為湄。”胡承珙曰:此《傳》獨以為水隒者,《說文》:“隒,崖也?!薄把拢哌呉?。”下文“道阻且躋”,躋為升義。故此以水隒見其高義?!緜魇琛俊陡鹚墶鳌贰皾_,水隒也?!薄颁亍迸c“漘”皆有垂邊之義,故《傳》訓相同,溯洄從之,道阻且躋。【傳】躋,升也?!竟{】升者,言其難至如升阪。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傳】坻,小渚也?!就ㄡ尅扣鏋樗行′?,微高于水,實非陵阪可比。故《詩》云:“道阻且躋?!薄豆{》以難至如升阪釋之?!炯瘋鳌抠x也。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緜鳌坎刹桑q凄凄也。未已,猶未止也。所謂伊人,在水之涘。【傳】涘,厓也。溯洄從之,道阻且右。【傳】右,出其右也?!竟{】右者,言其迂回也。【正義】若正與相當,行則易到。今乃出其右?guī)请y至也。言右,取其與“涘”、“沚”為韻?!就ㄡ尅恐苋松凶?,故《箋》以右為迂回。胡承珙曰:“右逆而左順。故禮皆袒左,請罪乃袒右。吉禮交相左,喪禮交相右。此言‘道阻且右’,亦謂逆禮則莫能以濟?!薄尽秱魇琛贰俊稜栄拧め屒稹罚骸八銎淝埃瑴兦?;水出其右,正丘?!薄夺屆罚骸八銎溆以粵b丘。”據(jù)劉熙所見《爾雅》,“正”乃“止”之誤?!秱鳌吩啤俺銎溆摇闭撸^水出道右也,正本《爾雅》“出其右”之義。上章《傳》云:“躋,升也?!鄙q前也,即本《爾雅》“出其前”之義。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緜鳌啃′驹粵b。【集傳】賦也。采采,言其盛而可采也。

【序】 《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禮,將無以固其國焉。

【《詩沈》】 葭蒼露白,秋水澄明,伊人之高潔可想矣。溯洄則道阻且長,溯游則宛在水中央。蓋下游為雒京,士之在周者,如見其在水中央,而不可得也。上游為汧渭,士之在秦者,道雖阻長而可致也。而置之弗求,則周官之舊,不可復見矣。魏氏仲雪曰:“此秦人不復見周室威儀,而隱然有美人之感。”朱氏謀?曰:“是故老之遁跡在秦者,襄公不能招致之也?!?

【《讀風偶識》】 《白駒》,好賢詩也?!遁筝纭罚嗪觅t詩也?!酵鯑|徙,地沒于戎,秦雖得而有之,而所聽信者寺人,所經(jīng)營者甲兵,征戰(zhàn)而不復以崇禮樂,敦教化為務。人材風俗,于是大變。然以地為周之舊也,故猶有守道之君子,能服習先王之教者;見其政變于上,俗移于下,是以深自韜晦,入由惟恐不深。詩人雖知其賢,而亦知其不適于當世之用,是以反復嘆美而不勝其惋惜之情。吾故讀《蒹葭》而知三代之將變?yōu)榍亍h也。

【《詩經(jīng)原始》】 《蒹葭》,惜招隱難致地。〇此詩在《秦風》中,氣味絕不相類。以好戰(zhàn)樂斗之邦,忽遇高超遠舉之作,可謂鶴立雞群,倏然自異者矣?!w秦處周地,不能用周禮。周之賢臣遺老,隱處水濱,不肯出仕。詩人惜之,托為招隱,作此見志。一為賢惜,一為世望?!嫫湓~,雖若可望不可即;味其意,實求之而不遠,思之而即至者。特無心以求之,則其人倜乎遠矣。

【又】 三章只一意,特換韻耳。其實首章已成絕唱。古人作詩,多一意化為三疊,所謂一唱三嘆,佳者多有余音;此則興盡首章,不可不知也。

【《中國詩史》】 《秦風》中的杰作卻是《蒹葭》。這是一首“詩人之詩”。他的音節(jié)與別篇迥異,技術卻遠在別篇之上。例如這幾句:“蒹葭蒼蒼,……在水一方。”在慷慨悲歌的《秦風》中,忽有這一篇優(yōu)游閑暇的詩,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注意。他的意義究竟是招隱或是懷春,我們不能斷定。我們只覺讀了百遍還不厭。……他的下文說:“溯洄從之,……宛在水中央。”方玉潤說:“玩其詞……而即至者?!保ㄒ娚希┻@幾句話,最能傳此詩之神。而“伊人”的標格,作者的技術,也都表現(xiàn)出來了。

【《讀風臆評》】 溯洄,溯游,既無其事;在水一方,亦無其人。詩人蓋感時撫景,忽焉有懷,而托言于一方,以寫其牢騷悒郁之意。宋玉賦:“廓落兮羈旅而無友生。惆悵兮而私自憐。”即此意也。婉轉數(shù)言,煙波萬里。《秋興賦》山鬼伎倆耳。

【郭沫若譯文】

我昨晚一夜沒有睡覺,

清晨往河邊上去散步。

水邊的蘆草依然還是青青地,

草上的白露已經(jīng)凝成秋霜了。

我的愛人明明是站在河的那邊,

我想從上渡頭去趕他,

路難走又太遠了。

我想從下渡頭去趕他,

他又好像站在河水的當中一樣?!?

啊,我所追逐的只是一個幻影呀!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leeflamesbasketballcamp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