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篇 楊朱

中國哲學史大綱 作者:胡適


一、《楊朱篇》《列子》的第七篇名為《楊朱篇》,所記的都是楊朱的言語行事?!读凶印愤@部書是最不可信的。但是我看這一篇似乎還可信。其中雖有一些不可靠的話,大概是后人加入的(如楊朱見梁王談天下事一段,年代未免太遲了。楊朱大概不及見梁稱王),但這一篇的大體似乎可靠。第一,楊朱的“為我主義”是有旁證的(如孟子所說),此書說他的為我主義頗好。第二,書中論“名實”的幾處,不是后世所討論的問題,確是戰(zhàn)國時的問題。第三,《列子》八篇之中只有這一篇專記一個人的言行?;蛘弋敃r本有這樣一種記楊朱言行的書,后來被編造《列子》的人糊涂拉入《列子》里面,湊成八篇之數(shù)。此如張儀說秦王的書(見《戰(zhàn)國策》),如今竟成了《韓非子》的第一篇?!陨先N理由,雖不甚充足,但當時有這一種極端的為我主義,這是我們所公認的當時實有楊朱這個人,這也是我們所公認的。所以我們不妨暫且把《楊朱篇》來代表這一派學說。

二、楊朱 楊朱的年代頗多異說。有的說他上可以見老聃,有的說他下可以見梁王。據(jù)《孟子》所說,那時楊朱一派的學說已能和儒家墨家三分中國,大概那時楊朱已死了。《楊朱篇》記墨子弟子禽子與楊朱問答,此節(jié)以哲學史的先后次序看來,似乎不甚錯。大概楊朱的年代當在西歷紀元前440年與630年之間。

楊朱的哲學,也是那個時勢的產(chǎn)兒。當時的社會政治都是很紛亂的,戰(zhàn)事連年不休,人民痛苦不堪。這種時代發(fā)生一種極端消極的哲學,是很自然的事。況且自老子以后,“自然主義”逐漸發(fā)達。老子一方面主張打破一切文物制度,歸于無知無欲的自然狀態(tài);但老子一方面又說要“虛其心,實其腹”,“為腹不為目”,“甘其食,美其服”??梢娎献铀舻氖歉叩鹊挠?,他并不反對初等的嗜欲。后來楊朱的學說便是這一種自然主義的天然趨勢了。

三、無名主義 楊朱哲學的根本方法在于他的無名主義。他說:

實無名,名無實。名者,偽而已矣。

又說:

實者,固非名之所與也。

中國古代哲學史上,“名實”兩字乃是一個極重要的問題。如今先解釋這兩個字的意義,再略說這個問題的歷史。按《說文》“實富也。從宀貫,貫為貨物”。又:“寔止也(段玉裁改作“正也”,非也),從宀,是聲?!敝棺止磐ā按恕弊??!墩f文》:“此,止也?!薄对娊?jīng)·召南》毛傳與《韓奕》鄭箋皆說:“寔,是也?!庇帧洞呵铩坊噶辏皩亖??!薄豆騻鳌吩唬骸皩亖碚吆??猶云是人來也?!薄豆攘簜鳌吩唬骸皩亖碚?,是來也?!睂佔钟栔?,訓此,訓是,訓是人,即是白話的“這個”。古文實寔兩字通用?!豆珜O龍子》說:“天地與其所產(chǎn)焉,物也。物以物其所物而不過焉,實也?!泵麑W上的“實”字,含有“寔”字“這個”的意思和“實”字“充實”的意思。兩義合起來說,“實”即是“這個物事”。天地萬物每個都是一個“實”。每一個“實”的稱謂便是那實的“名”?!豆珜O龍子》說:“夫名,實謂也?!蓖惖膶?,可有同樣的名。你是一個實,他是一個實,卻同有“人”的名。如此看來,可以說實是個體的,特別的;名是代表實的共相的(雖私名《本名》也是代表共相的。例如“梅蘭芳”代表今日的梅蘭芳和今年去年前年的梅蘭芳。類名更不用說了)。有了代表共相的名,可以包舉一切同名的事物。所以在人的知識上,名的用處極大。老子最先討論名的用處(看本書第三篇),但老子主張“無知無欲”,故要人復歸于“無名之樸”。孔子深知名的用處,故主張正名,以為若能正名,便可用全稱的名,來整治個體的事物。儒家所注重的名器、禮儀、名分等等,都是正名的手續(xù)。墨子注重實用,故提出一個“實”字,攻擊當時的君子“譽義之名而不察其實”。楊朱更趨于極端,他只承認個體的事物(實),不認全稱的名。所以說:“實無名,名無實。實者,偽而已矣?!眰问恰叭藶榈摹?。一切名都是人造的,沒有實際的存在,故說“實無名,名無實?!边@種學說,最近西洋的“唯名主義”(Nominalism)。唯名主義以為“名”不過是人造的空名,沒有實體,故唯名論其實即是無名論。無名論的應用有兩種趨勢:一是把一切名器禮文都看作人造的虛文。一是只認個人的重要,輕視人倫的關系,故趨于個人主義。

四、為我 楊朱的人生哲學只是一種極端的“為我主義”。楊朱在哲學史上占一個重要的位置,正因為他敢提出這個“為我”的觀念,又能使這個觀念有哲學上的根據(jù)。他說:

有生之最靈者,人也。人者,爪牙不足以供守衛(wèi),肌膚不足以自捍御,趨走不足以逃利害,無毛羽以御寒暑,必將資物以為養(yǎng)性,任智而不恃力。故智之所貴,存我為貴;力之所賤,侵物為賤。

這是為我主義的根本觀念。一切有生命之物,都有一個“存我的天性”。植物動物都同具此性,不單是人所獨有。一切生物的進化:形體的變化,機能的發(fā)達,都由于生物要自己保存自己,故不得不變化,以求適合于所居的境地。人類智識發(fā)達,群眾的觀念也更發(fā)達,故能于“存我”觀念之外,另有“存群”的觀念;不但要保存自己,還要保存家族、社會、國家;能保存得家族、社會、國家,方才可使自己的生存格外穩(wěn)固。后來成了習慣,社會往往極力提倡愛群主義,使個人崇拜團體的尊嚴,終身替團體盡力,從此遂把“存我”的觀念看作不道德的觀念。試看社會提倡“殉夫”、“殉君”、“殉社稷”等等風俗,推尊為道德的行為,便可見存我主義所以不見容的原因了。其實存我觀念本是生物天然的趨向,本身并無什么不道德。楊朱即用這個觀念作為他的“為我主義”的根據(jù)。他又恐怕人把存我觀念看作損人利己的意思,故剛說:“智之所貴,存我為貴?!泵又f:“力之所賤,侵物為賤?!彼终f:

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楊朱的為我主義,并不是損人利己。他一面貴“存我”,一面又賤“侵物”;一面說“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一面又說:“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他只要“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這是楊朱的根本學說。

五、悲觀 楊朱主張為我。凡是極端為我的人,沒有一個不抱悲觀的。你看楊朱說:

百年壽之大齊。得百年者,千無一焉。設有一者,孩提以逮錯老,幾居其半矣。夜眠之所弭,晝覺之所遺,又幾居其半矣。痛疾、哀苦、亡失、憂懼,又幾居其半矣。量十數(shù)年之中,逌然而自得,亡介焉之慮者,亦亡一時之中爾。則人之生也奚為哉?奚樂哉?為美厚爾,為聲色爾。而美厚復不可常厭足,聲色不可常玩聞,乃復為刑賞之所禁勸,名法之所進退。遑遑爾,競一時虛譽,規(guī)死后之余榮;偊偊爾,慎耳目之觀聽,惜身意之是非;徒失當年之至樂,不能自肆于一時,重囚累梏,何以異哉?

太古之人,知生之暫來,知死之暫往。故從心而動,不違自然所好;當身之娛,非所去也,故不為名所勸。從性而游不逆萬物所好,死后之名,非所取也,故不為刑所及。名譽先后,年命多少,非所量也。

又說:

萬物所異者,生也。所同者,死也。生則賢愚貴賤,是所異也。死則臭腐消滅,是所同也?!暌嗨溃倌暌嗨?;仁圣亦死,兇愚亦死。生則堯舜,死則腐骨;生則桀紂,死則腐骨。腐骨一也,孰知其異?且趣當生,奚遑死后?

大概這種厭世的悲觀,也都是時勢的反動。痛苦的時勢,生命財產(chǎn)朝不保夕,自然會生出兩種反動:一種是極端苦心孤行的救世家,像墨子、耶穌一流人;一種就是極端悲觀的厭世家,像楊朱一流人了。

六、養(yǎng)生 上文所引“從心而動,不違自然所好;……從性而游,不逆萬物所好”,已是楊朱養(yǎng)生論的大要。楊朱論養(yǎng)生,不要太貧,也不要太富。太貧了“損生”,太富了“累身”。

然則……其可焉?在曰:可在樂生,可在逸身。善樂生者不窶善逸身者不殖。

又托為管夷吾說養(yǎng)生之道:

肆之而已,勿壅勿閼……恣耳之所欲聽,恣目之所欲視,恣鼻之所欲向,恣口之所欲言,恣體之所欲安,恣意之所欲行。

又托為晏平仲說送死之道:

既死豈在我哉?焚之亦可,沉之亦可,瘞之亦可,露之亦可,衣薪而棄諸溝壑亦可,袞衣繡裳而納諸石槨亦可:唯所遇焉。

楊朱所主張的只是“樂生”、“逸身”兩件。他并不求長壽,也不求不死。

孟孫陽問楊子曰:“有人于此,貴生愛身以蘄不死,可乎?”曰:“理無不死?!?

“以蘄久生,可乎?”曰:“理無久生。……且久生奚為?五情所好惡,古猶今也;四體安危,古猶今也;世事苦樂,古猶今也;變易治亂,古猶今也。既見之矣,既聞之矣,百年猶厭其多,況久生之苦也乎?”

孟孫陽曰:“若然,速亡愈于久生,則踐鋒刃,入湯火,得所志矣?!睏钭釉唬骸安蝗?。既生則廢而任之,究其所欲以俟于死。將死則發(fā)而任之,究其所之以放于盡。無不廢,無不任,何遽遲速于其間乎?”

不求久生不死,也不求速死,只是“從心而動,任性而游”。這是楊朱的“自然主義”。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leeflamesbasketballcamp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