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吃教

準(zhǔn)風(fēng)月談 作者:魯迅


吃教

豐之余

達(dá)一先生在《文統(tǒng)之夢》里,因劉勰自謂夢隨孔子,乃始論文,而后來做了和尚,遂譏其“貽羞往圣”。其實是中國自南北朝以來,凡有文人學(xué)士,道士和尚,大抵以“無特操”為特色的。晉以來的名流,每一個人總有三種小玩意,一是《論語》和《孝經(jīng)》,二是《老子》,三是《維摩詰經(jīng)》,不但采作談資,并且常常做一點注解。唐有三教辯論,后來變成大家打諢;所謂名儒,做幾篇伽藍(lán)碑文也不算什么大事。宋儒道貌岸然,而竊取禪師的語錄。清呢,去今不遠(yuǎn),我們還可以知道儒者的相信《太上感應(yīng)篇》和《文昌帝君陰騭文》,并且會請和尚到家里來拜懺。

耶穌教傳入中國,教徒自以為信教,而教外的小百姓卻都叫他們是“吃教”的。這兩個字,真是提出了教徒的“精神”,也可以包括大多數(shù)的儒釋道教之流的信者,也可以移用于許多“吃革命飯”的老英雄。

清朝人稱八股文為“敲門磚”,因為得到功名,就如打開了門,磚即無用。近年則有雜志上的所謂“主張”。《現(xiàn)代評論》之出盤,不是為了迫壓,倒因為這派作者的飛騰;《新月》的冷落,是老社員都“爬”了上去,和月亮距離遠(yuǎn)起來了。這種東西,我們?yōu)橐汀扒瞄T磚”區(qū)別,稱之為“上天梯”罷。

“教”之在中國,何嘗不如此。講革命,彼一時也;講忠孝,又一時也;跟大拉嘛打圈子,又一時也;造塔藏主義,又一時也。有宜于專吃的時代,則指歸應(yīng)定于一尊,有宜合吃的時代,則諸教亦本非異致,不過一碟是全鴨,一碟是雜拌兒而已。劉勰亦然,蓋僅由“不撤姜食”一變而為吃齋,于胃臟里的分量原無差別,何況以和尚而注《論語》《孝經(jīng)》或《老子》,也還是不失為一種“天經(jīng)地義”呢?

(九月二十七日。)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leeflamesbasketballcamp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