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華僑教育之一斑

歐游散記 作者:王統(tǒng)照


走馬看花式的觀覽,原是什么也認識不清的。從另一方面說,因為遠客路過,受時間的限制,對于特殊情形注意力的集中,也許比本地人來得強??上н@只康脫柔佛號的郵船因為趕著二十三天一定的旅程到達威尼斯,故經過各埠大都只有半日的停泊。除卻上岸與須及時趕回之外,沒有多少工夫。但機會在人間是多的,我經過的香港與新加坡兩處總共不過在岸上十多小時,卻對于華人教育稍知一二。

香港與新加坡(Singapore)同為英人經營東方之根據地,但辦法似微有不同。因為香港究竟是從中國人手里強要過去的,在那里對岸九龍有鐵路可達廣州,有輪船能通到廣東福建及各處。凡是中國人,提到香港,誰也會想到它是廣東的一個重要出口;但又一想,現(xiàn)在屬英國了,便下不得轉語!英國人在這里似乎故示寬大,例如中國人上岸用不到護照,中國的達官貴人可以時時來此作被保護者。而對于廣東的資本家更盡懷柔操縱之能事。他們在這地方盡心盡意對付中國人,好永久握住英國貨物進中國的樞紐,又可借此與別國競爭。至于新加坡可是另一種情形。雖說全埠六十萬人口中華人竟占有五十萬,然而除此外還有散處在各小島的馬來人,黑人,印度人,種族既很復雜,而文化的程度更不齊一。英人雖握有統(tǒng)治的全權,處理起來并非易易。據說新加坡是種族最復雜的地方,紅,黃,棕,白,黑各種人皆有,言語歧異,風俗各別。英人要加意管理這些被管理者,煞費苦心。何況新埠是南洋要地,東去香港,西往哥侖布,交通便利;而港口彎入,島嶼環(huán)回,又是英海軍的重要根據地。英人近年也感到日美海軍的威力,曾開海軍會議于此,足見除商業(yè)的競爭外,在此處,他們的處心積慮是另有所在。

單就華人的教育說,香港有久已著名的香港大學,譽之者以為足與英國本國的各大學媲美。實在他們每年花去二十余萬鎊,一共不過教授百數(shù)左右的學生,他們有什么目的?也許在英國文字的勢力下養(yǎng)成幾個科學者,能夠為中國社會服務。但我想這怕是少數(shù)吧?

并非是我個人的臆測,有證明。聽說香港私立小學有三百多間,(這是廣東人的叫法,由此“間”字便可明白所謂小學就是私塾。)英人辦的亦有十余間。私立而接受英政府補助費者有一百余間。如此說來,香港一埠的華人學校不能算少。然而據我所見,所謂小學者多半在二三層樓之上,租屋數(shù)間,在空中掛一商店式之招牌,便稱得起是一個小學。而英人所辦及有津貼者,則以英漢文并讀,私立的則專教漢文。頭二種,就等于日本人在大連,旅順所設立的公學堂,而后一種完全是舊式私塾。他們何嘗不以提倡教育自詡,同時還可以博得寬大為懷的美名。例如在船上我與一位曾居高麗二十一年的老牧師,(他是德國人,年五十歲。離開德國二十一年,這次還是頭一次回去。所以他知道德國的情形遠不如他知道高麗情形的熟悉。)談起高麗的現(xiàn)狀,他很誠篤地說:日本人近多少年在這殖民地中盡過心力,如教導高麗人識字,改良種田的方法,修治道路,與一切設施。難道這么辦還有不是么?及至問他是不是他們的學校一例用日文日語教授?牧師掠著長胡子微笑了:“是的,這是個問題,與別國殖民地的學校一樣,——一個樣。……”一個樣,各國殖民地的教育方法。

他們對華人的教育方法是印就一例的模型,到處照辦。英人又何嘗比他國人傻。香港的初等教育,并非例外。

至于香港英政府獎勵私立學塾的辦法,是每年分季派教育司署的官吏往各學??荚?,擇其成績好的送入官立學校肄業(yè),可以免費。而高中卒業(yè)時,亦選擇成績佳者送入香港大學學習。

新加坡的英國管教育的最高官吏,還是沿用前清的名稱,為“提學司”。這正如香港的司法高級官稱為“臬司”是一樣。屬“提學司”下的有“視學官”,再下級的是“視學員”。每年也是分季赴各校視察。據說他們視察的主要目的在防備學校內是否有民族思想的傳布。關于這類的書籍,即使在街上有賣的,也不準學校收藏。更不許以此教授學生。自從前歲所謂金文泰總督(他是以前的香港總督,香港報上有時稱之為金中丞的)。到任以后,據說直截了當限國民黨新加坡的支部于二十四小時以內解散,沒有客氣,一逾時限他可另有辦法。由此一來,各華僑學校對于民族思想的書籍檢查更嚴,有些學校將這類的書付之一炬,有的便收藏起來,不敢再在圖書室中陳列。

一個有力的證明,試問滬上較大的書局在南洋賣的小學教科書,不是另有一種名叫做《南洋國語教科書》的?因為普通小學用的,到那里有許多文字不準教授。有些書局只好另編一種,以適應環(huán)境的需要。

新加坡的華僑教授辦法與內地不同,我們曾在匆匆中參觀過一個養(yǎng)正學校(在新加坡大門樓),與其校長相談。據云:分中學與小學及成人教育三部,中學有一部是專仿英國中學的辦法,以英語教授。至小學部由一年級起即有英語,每周四小時,除此外直至第六年級皆有每周六小時之英語。以所處地需要應用,故有此特殊情形。同年級之國語亦有每周十小時九小時之多。合計即在小學部每周功課占時間有三十九小時。至成人部則采單級教授法,每天約上二三小時,以備有職業(yè)及年長失學者,與不能入完全小學之較大兒童的學習。又有為不解國語之華僑所設之特別班。即用羅馬字拼音法英語教中國文字,說是較易于見效。

這所學校在新加坡有很悠久的歷史,創(chuàng)始于清光緒三十一年,由廣幫僑商設立。初名為廣肇惠星洲養(yǎng)正學校。至民國八年,歷經改革,學生由三班增至十六班,人數(shù)由百人增至五百余人,教室由三所增至十六所,不可謂沒有進步。在外國人的勢力下能夠維持辦去,比起內地人士創(chuàng)辦學校自然較難,可是華僑的資力雄厚,故又比內地的私立學校容易發(fā)展。

學校的設備大致也算完全,如校園,學生商店,儀器標本室,圖書室,運動場等,皆還相當完備。工藝室,音樂室,游戲室,美術室等亦各別分設。教者學者兩俱利便。雖然是房舍較為陳舊,黑暗,然以每月二千余叻洋(叻洋即新加坡洋,一元約合國幣三元)辦此,亦值得相當稱許。

因為這些學校的努力,現(xiàn)在居然有些華僑子弟能說國語,這實在是大可欣慰的事。廣東、福建兩省言語的特殊,與內地人談話格格不通,故華僑即能說英語,馬來語,除卻在僑居地無何大用,故在南洋一帶國語的普及,實比任何事為重要。

總之,不能說華僑不熱心于教育,惟既受異族的種種壓迫,而大家又容易自分派別,不易統(tǒng)一,便有許多問題發(fā)生。然以近年來世界經濟之深度的恐慌,牽連到南洋華僑各種營業(yè)的失敗,再加上殖民地主人翁之榨取,(例如新埠的橡皮業(yè)之衰落即其一端。)則華僑資本家的前途怕不易再有歐戰(zhàn)前及歐戰(zhàn)后數(shù)年的幸運了。因此,教育及其他公眾事業(yè)也都受此影響。

雖然迥非前若干年可比,而每一只船從上海,香港開往南洋去,中國的謀生者還是一批一批地向那些炎熱的地方走。英人,荷人,對于人口的華人有種種限制,而去者卻并不見得減少許多。

到處都是一樣,在香港,在新加坡,有蹲在街口擦皮鞋賣報的童子,有守著小香煙攤售煙的女孩子,所謂“教育平等”這句話,說來究竟有些勉強。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leeflamesbasketballcamp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