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道家思想(其一)

先秦政治思想史 作者:梁啟超


道家思想(其一)

道家哲學,有與儒家根本不同之處。儒家以人為中心,道家以自然界為中心。儒家道家皆言“道”,然儒家以人類心力為萬能,以道為人類不斷努力所創(chuàng)造,故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钡兰乙宰匀唤缋矸槿f能,以道為先天的存在且一成不變,故曰: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道何自來耶?彼宗以為: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

道不惟在未有人類以前而且在未有天地以前早已自然而然的混成,其性質乃離吾儕而獨立,且不可改。因此之故,彼宗以為以人類比諸道所從出之“自然”,則人實極幺麼且脆弱,故曰:

吾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莊子·秋水》篇)

此天地間幺麼脆弱之人類,只能順著自然界——最多不過補助一二,而不能有所創(chuàng)造。故老子曰: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莫敢為。

韓非子引喻以釋之曰:

宋人有為其君以象為楮葉者,三年而成。豐殺莖柯,毫芒繁澤,亂諸楮葉之中而不可別也。此人遂以功食祿于宋邦。列子聞之曰:“使天地三年而成一葉,則物之有葉者寡矣?!惫什怀颂斓刂Y,而載一人之身,不隨道理之數(shù),而學一人之智,此皆一葉之行也。故冬耕之稼,后稷不能羨也;豐年大禾,臧獲不能惡也。以一人力,后稷不足,隨自然則臧獲有余,故曰“恃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也。(《喻老》)

此論正否認人類之創(chuàng)造能力,以為吾人所自詫為創(chuàng)造者,其在自然界中,實眇小不足齒數(shù)。以吾觀之,人類誠不能對于自然界有所創(chuàng)造,其所創(chuàng)造者乃在人與自然界之關系及人與人之關系。雖然,彼宗不承認此旨,蓋儒家以宇宙為“未濟”的,刻刻正在進行途中。故加以人工,正所以“弘道”。道家以宇宙為已“混成”的,再加人工,便是毀壞他。故老子曰:

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

莊子設喻曰:

南海之帝為鯈,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鯈與忽時相與遇于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鯈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月而渾沌死。(《應帝王》)

彼宗認“自然”為絕對的美絕對的善,故其持論正如歐洲十九世紀末盧梭一派所絕叫的“復歸于自然”,其哲學上根本觀念既如此,故其論人生也,謂“含德之厚,比于赤子……骨弱筋柔而握固……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老子》)。比言個人之“復歸于自然”的狀態(tài)也。其論政治也,謂:

民莫之令而自正。(《老子》)

此與儒家所言“子率以正孰敢不正”正相針對。又謂: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老子》)

此與儒家所言,“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等語,其承認心理感召之效雖同,然彼為有目的的選擇,此為無成心的放任,兩者精神乃大殊致。道家以為必在絕對放任之下,社會乃能復歸于自然,故其對于政治,極力的排斥干涉主義。其言曰:

馬,蹄可以踐霜雪,毛可以御風寒,龁草飲水,翹足而陸(司馬彪云陸跳也),此馬之真性也。雖有義臺路寢,無所用之。及至伯樂曰:“我善治馬?!睙?,剔之,刻之,雒之,連之以羈,編之以皂棧,馬之死者十二三矣。饑之,渴之,馳之,驟之,整之,齊之,前有橛飾之患,而后有便之威,而馬之死者已過半矣。陶者曰:“我善治埴,圓者中規(guī),方者中矩?!苯橙嗽唬骸拔疑浦文?,曲者中鉤,直者應繩?!狈蜊局?,豈欲中規(guī)矩鉤繩哉。然且世世稱之曰:“伯樂善治馬,而陶匠善治埴木?!贝艘嘀翁煜抡咧^也。(《莊子·馬蹄》篇)

“龁草飲水,翹足而陸”,此為馬之自然狀態(tài)。伯樂治馬,則為反于自然,陶匠之于埴木也亦然。道家以人類與馬及埴木同視,以為只要無他力以撓之,則其原始的自然狀態(tài),便能永遠保存。其理想的人類自然社會如下: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

然則現(xiàn)社會何故不能如此耶?道家以為,

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

救之之法,惟有

見素抱樸,少私寡欲。(《老子》)

惟有

常使民無知無欲。(《老子》)

然則人性究以“不知足”、“欲得”為自然耶?抑以“知足”、“不欲得”為自然耶?換言之,人類自然狀態(tài)究竟有私有知有欲耶?抑本來無知少私寡欲耶?道家之指,乃大反于常識之所云,彼蓋以未鑿竅之渾沌為人類自然狀態(tài),則無知無私無欲,其本來矣。然則本來無知無私無欲之人,何故忽然有知有私欲且多私欲耶?彼宗分兩層答此問題。第一層,謂由自然界之物質的刺戟,所謂: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老子》)

曷由使之復歸于自然耶?曰: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老子》)

第二層,謂由人事界之政治的或社會的誘惑及干涉,所謂: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老子》)

曷由使之復歸于自然耶?曰:

絕圣棄知,大盜乃止;擿玉毀珠,小盜不起;焚符破璽,民乃樸鄙;掊斗折衡,而民不爭。(《莊子·胠篋》篇)

質言之,吾儕所謂文明或文化者,道家一切悉認為罪惡之源泉。故文字,罪惡也;智識,罪惡也;藝術,罪惡也;禮俗,罪惡也;法律,罪惡也;政府,罪惡也;乃至道德條件,皆罪惡也。然則彼宗對于政治究作何觀念耶?彼之言曰:

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其手者矣。(《老子》)

彼宗蓋深信“自然法”萬能,儒家亦尊自然法,但儒家言“天工人其代之”,謂自然法必借“人”而后能體現(xiàn)也。而彼宗則以自然為不容人代也。故又曰:

聞在宥天下,未聞治天下也。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宥之也者,恐天下之遷其德也。天下不淫其性,不遷其德,有治天下者哉?(《莊子·在宥》篇)

“在宥”云者,使民絕對自由之謂也。曷為能使民絕對自由?釋以俗語則曰“別要管他”,文言之則曰“無為”。故曰: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知乎?天門開闔,能無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為乎?(《老子》)

彼宗于是分治術為數(shù)等,曰:

上德(案:上同尚),無為而為以為(案:據(jù)《韓非子·解老》篇“以”字當為“不”字之訛);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老子》)

其意謂上德者以無為為為也;上仁者,無所為而為;上義者,有所為而為;上禮者,則為其所不能為也。彼又將人民對于此四種治術所起之反應列為等第。曰:

太上,下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老子》)

所云太上,蓋指尚德者,其次其次……則尚仁尚義尚禮者。而尚德之治,結果則:

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老子》)

此即政治上之復歸于自然也。百姓各自謂此我之自然而然,而不知有其上,此為道家之理想的政治。質言之,即“無治主義”也。道家以彼宗之哲學為出發(fā)點,以至政治上得此種結論。今請評其得失。

道家之大惑,在以人與物同視,“龁草飲水,翹足而陸”,誠為馬之自然的狀態(tài),世茍無治馬之伯樂,則馬必能長保此狀態(tài)。而馬即常得其所,此吾儕所絕對承認也。顧所當注意者,馬中無伯樂,而伯樂非馬,伯樂乃立乎“馬的全體”之外,而傷害馬的“自然之樸”。人類何如耶?處此自然狀態(tài)中(指道家所謂自然狀態(tài)言耳)者固“人”,厭此自然狀態(tài),壞此自然狀態(tài)者亦“人”也。且人究以何者為其自然狀態(tài)耶?彼宗之說,以“埴木之性不欲中規(guī)矩鉤繩”喻“人之性不欲中……”,然埴與木固確然無知無欲也,中規(guī)矩鉤繩,乃“陶者匠者”之欲;人類何如耶?人性確欲“中……”,“中……”而非有立乎其外如“陶者匠者”者強之使“中”。他勿具論,即彼老子莊子,豈非自欲“中”其“無欲無為之規(guī)矩鉤繩”,且欲人人皆中此規(guī)矩鉤繩者哉?誰歟為陶匠以矯揉老莊之自然而使之“中”此者?故知“不欲中規(guī)矩鉤繩”者,為埴木之性之自然(?),欲如何欲如何者,正乃人性之自然也。而彼宗必欲反此自然滅此自然,則虐馬之伯樂,矯揉埴木之陶匠,非他宗而彼宗也。質言之,則戕賊自然者莫彼宗若也,彼宗謂有欲為非自然的,然“欲”之從何來?則第一層指為受自然界之刺戟,如所謂“五色令人目盲……”云云者,夫自然界之有五色聲味,自然界之自然狀態(tài)也。人類之有耳目舌,又人類之自然狀態(tài)也。今謂色聲味戕賊耳目舌,豈非自然戕賊自然耶?欲使彼自然勿戕賊此自然,其術乃在“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殊不知能見可欲者乃目之自然,能見而使之不見,孰自然,孰不自然耶?荀子曰:

今使人生而未嘗睹芻豢稻粱也,惟菽藿糟糠之為睹,則以至足為在此也。俄而粲然有秉芻豢稻粱而至者,則瞲然視之曰:“此何怪也?”彼臭之而無嗛于鼻,嘗之而甘于口,食之而安于體,則莫不棄彼而取此矣。(《榮辱》篇)

此即見可欲而心亂之說也。夫此正乃人類自然狀態(tài)之所不能避者也,而“明自然”之彼宗乃欲杜滅之何也?彼宗論“欲”之第二來源,歸諸人為的誘惑,謂假使無“芻豢稻粱”,則終無以奪“糠糟菽藿”。斯或然也,殊不思“芻豢稻粱”,非由天降,非由地出,非彼自出,人實好之。質言之,凡“人為”云者,皆“人”所為也。人能有所為且不能不有所為,即人之自然狀態(tài)也。彼言“絕圣棄智,民利百倍”,“法令滋彰,盜賊多有”,夫人之能為圣智法令也,猶其能為芻豢稻粱也,皆其自然。彼言“剖斗折衡,而民不爭”,夫人能爭,人能為斗衡以求免爭,人又能爭于斗衡之中,皆其自然,而“明自然”之彼宗乃欲杜滅之何也?

要而論之,彼宗不體驗人生以求自然,乃以物理界或生物界之自然例人生之自然,于是欲以人所能弘之道弘人,結果處處矛盾而言之不復能成理。此真莊子所謂:“其所謂道者非道,而所言之韙不免于非”(《天下》篇)也。孟子曰:“生于其心,害于其政;發(fā)于其政,害于其事?!钡兰壹确穸ㄈ祟愑袆?chuàng)造性能,且認人為的文化皆為罪惡,然而事實上人類終不能以彼宗所謂“無為”者為常態(tài)也。則如之何?曰:吾姑為消極受動的“為”,不為積極自動的“為”,其秘訣在:

不敢為天下先。(《老子》)

在:

以天下之至柔馳騁乎天下之至剛。(《老子》)

莊子嘗總述老子學說之要點曰: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谷;人皆取先,己獨取后,曰受天下之垢;人皆取實,己獨取虛,無藏也故有余,巋然而有余,其行身也。徐而不費,無為也而笑巧;人皆求福,己獨曲全,曰茍免于咎?!?,堅則毀矣,銳則挫矣……(《天下》篇)

莊子書中言此意者亦最多,如:

今之大冶鑄金,金踴躍曰:“我且必為鏌铘?!贝笠北匾詾椴幌橹??!ā洞笞趲煛菲?

如:

……是不材之木也,無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壽。(《人間世》篇)

此等論調,其病仍在混人物為一談。吾儕為金耶,為木耶,誠宜如此。雖然,吾儕人也。使人性果能為莊子所謂“祥金”與“不材之木”亦曷嘗非善事,然而不能——以反于自然狀態(tài)故不能,不能而以此導之,結果徒教取巧者以藏身之固耳。“子路問政,子曰:先之……”此與彼宗“不敢為天下先”之義最相反者也。(不為天下先,與儒家所謂禮讓若相近,而實大異。禮讓由同情心發(fā)出,其性質屬于社會的;不為先之目的,在以不材保天年,其性質純?yōu)閭€人的。)《易傳》言:“君子以自強不息”,《中庸》言:“不變塞焉強哉矯”,《孟子》言:“浩然之氣,至大至剛”,此與彼宗“柔弱勝剛強”之義最相反者也。欲以人弘道耶?非有為之先者不可,非剛強不可,而道家以為是不“毀”則“挫”,而惟當“不為先”以“曲全”而“茍免于咎”。吾儕誠不解“曲全免咎”在人生中有何意義有何價值?而宇宙間從何處有不毀不挫之事物,又豈直堅與銳而已。故彼宗之說,徒獎厲個人之怯懦巧滑的劣根性,而于道無當也。嗚呼!此種學說,實形成我國民性之主要部分,其影響于過去及將來之政治者非細也。

然則道家思想竟無價值耶?是又不然。其一,彼宗將人類缺點,無容赦的盡情揭破,使人得反省以別求新生命,彼宗之言曰:

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老子》)

又曰:

為之斗斛以量之,則并與斗斛而竊之;為之權衡以稱之,則并與權衡而竊之……為之仁義以矯之,則并與仁義而竊之……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是非竊仁義圣知耶?(《莊子·胠篋》篇)

彼宗固極力詛咒文明者也,然文明之本質,孰敢謂其中不含有宜詛咒者存?。_素最心醉道家言,蓋彼正詛咒現(xiàn)代文明之一人也。)古今來人類所謂文明,大部分皆為擁護強者利益之工具,此其宜詛咒者一也。即不爾,而文明成為結晶體之后,流弊必滋,故曰:“水積則生相食之魚,土積則生自穴之獸,禮義飾則生偽匿之本?!保ā痘茨献印R俗訓》)凡爛熟之文明,必流為形式的以相率于偽,此其宜詛咒者二也。道家對于此等毒害之文明,揭破其假面目,高叫赤裸裸的“自然”一語以逼之,使如湯沃雪,實刷新人心之一良劑也。夫自然主義之為物,能使人懷疑煩悶乃至洶懼而失其所守,或益招社會之混亂。此征諸近代之歐洲而最易見者也。雖然,此如藥經(jīng)瞑眩,乃可以瘳疾。故刷新人心以求第二期之創(chuàng)造,必以此為驅除難焉。此即道家學說之價值也。

其二,道家最大特色,在撇卻卑下的物質文化,去追尋高尚的精神文化;在教人離開外生活以完成其內生活。此種見解,當時最流行之儒墨兩家皆不如此說,而實為道家所獨有。精神文化與內生活究是何物?道家所言是否得其真?此屬別問題,但此為人生最高目的,吾人決當向此路進行,此吾所絕對承認毫不遲疑者也。離卻外生活有內生活,在常識上幾無從索解。吾儕亦深信此種生活不能適用于一般人——不能作為社會教育或政治的一種標幟。但吾儕不謂此事為不可能,蓋人類之自由意志,吾儕雖不敢指為萬能,然確信其力之偉大實不可思議。自己欲作何種生活,最少可以憑自己意力作一大半主,故將物質生活減殺至最低限度,而將精神生活發(fā)育到最高限度,人類實有此可能性。道家觀察人生之出發(fā)點,謂:

其耆欲深者,其天機淺。(《莊子·大宗師》篇)

救治之法在:

去甚,去奢,去泰。(《老子》)

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老子》)

其理想的人生,則: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老子》)

謂信能如此,則:

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老子》)

此種生活,不以生活為達任何目的之手段,生活便是目的。換言之,則為生活而生活——為學問而學問,為勞作而勞作。再換言之,則一切皆“無所為而為”。再換言之,則將生活成為藝術化,夫生活成為藝術化,則真所謂“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矣。此種生活,雖非盡人而能,然智慧愈多者,其可能性愈大,則甚章章也。天下之大患,在有智慧之人耽溺于私欲,日出其智慧以擴張其溪壑無厭的物質生活,于是所產(chǎn)生劣等文化愈豐,而毒害社會亦愈甚。道家欲救此病,故以“見素抱樸,少私寬欲”為教,其哲學基礎在此,其政治思想基礎亦在此。此果為復歸于自然耶?吾不敢承,吾以為老子、莊子所活動之遺跡,與其主義矛盾,彼輩實努力為“反自然的創(chuàng)造”,而所創(chuàng)造者則人類極有價值的作品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leeflamesbasketballcamp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