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 教(五卷本)
嗟乎!中西和局之不能長保者,其必階于入內(nèi)地傳教乎!何則?西人之要求中國者,通商、傳教兩端而已。通商雖奪吾民之利,茍能發(fā)憤為雄,如日本重訂稅則,振興商務(wù),仿西法,只準(zhǔn)各國在外埠通商,不準(zhǔn)入內(nèi)地奪吾民之利,何慮人心不服?惟傳教之牧師必入內(nèi)地,內(nèi)地入教之民,良莠不齊,往往因此滋事,且動以兵力相脅。民之受屈愈甚,則銜恨愈深,而教堂之案迭起矣。
泰西基督一教,流派分而為三:一曰耶穌教,日耳曼國之所演也,英吉利、德意志、美利堅、丹麥、荷蘭、瑞典頓、瑙威、瑞士等國從之;一曰天主教,傳自猶太,盛行于羅馬,意大利、奧斯瑪加、比非利亞、法蘭西、日斯巴尼亞、葡萄牙、比利時等國從之;一曰希臘教,希臘為西洋文字之祖,亦緣飾基督教之說,別樹一幟,小亞細(xì)亞、歐羅巴之東、俄羅斯、希臘等國從之。其教或分或合,有盛有衰,名目不同,源流則一,略本《摩西十城》。耶穌基督自命為上帝之子,創(chuàng)立新約,以罪福之說勸人為善,其初意未必遽非,而千百年來,黨同伐異,仇敵相尋,人民苦鋒鏑,原野厭膏血,別分門戶,遂釀干戈,變本加厲,實非教主始念所及。俄、土之戰(zhàn),其尤著者也。
西字日報論教士之擅權(quán)、教民之?;殉晌泊蟛坏糁畡荩獯罄鹬鴩鴰靺T,西班牙尊之而內(nèi)亂生,法蘭西尊之而黨禍起。西人之有識者,慮其為變,思有以裁制之,故意乘法人兵敗,教王失援,遂據(jù)羅馬都城,收教堂產(chǎn)業(yè),而吞并之機動矣。布魯斯繩以新法,廢其教堂;奧斯瑪加定教士不得干預(yù)國事,停其公費,而排斥之令嚴(yán)矣;荷蘭則更改書院章程,不受教士約束,不讀教書;德意志則致書教王,以監(jiān)督為煽惑人心,違背國法,其國儒士魯所及浮特勤耳,皆著書數(shù)萬言,痛詆教士。特以積習(xí)相沿,無術(shù)以善其后。將來英之于意,意之于法,法之于意,德之于俄,俄之于奧,必有因此而失歡者。(嘗聞《瀛海論》云:同治時普法之戰(zhàn),教人實啟其端,拿破侖第三為教所誤,國破身俘,為天下笑。奧相安得拉議法人甘為教奴;西班牙謂法獨居惡名,受其災(zāi)禍;美國論法國三次大亂,死亡數(shù)百萬,職此之由。是教又法國之蟊賊也。他如印度拒額力士教,德國逐耶穌會,葡萄牙、西班牙皆藉教黨財產(chǎn)入官,意大利封國堂七十余間,簿錄其產(chǎn)。羅馬王遣教人駐瑞士,國人毆之,法國無如何也。錄之以備參考。)
自此教蔓延中土,各國立約首載盟書,準(zhǔn)其周游,加以保護。我中國圣人之道,廣大精微,既無畛域之分,亦無教門名目,其勸善成化,如回、佛諸家,亦在包容之列。而獨至西教一興,美與法合舉國之權(quán)力以袒庇之(美多耶穌教,法多天主教),莠民以入教為護符。嘗聞作奸犯科,訛詐鄉(xiāng)愚,欺凌孤弱,占人妻,侵入產(chǎn),負(fù)租項,欠錢糧,包攬官事,擊斃平民。種種妄為,擢發(fā)難數(shù)。是故傳教者,若存心公正,自不容其所為,間有剛愎之徒,私心褊袒,紊我王章,差提則匿之堂中,罪定則縱之海外。地方官慮開大釁,先存畏懼之心,又不知外國律例,無辭以折服之,則往往遷就定讞。平民受屈,申理無從,眾怒滋深,群思報復(fù),遂至拆教堂,辱教士,民教斗毆之案,層見疊出。平心而論,彼教士亦當(dāng)自愧,豈止非上帝之心,亦大悖交鄰之道矣。然猶不自悔禍,文過飾非,每遇大臣查辦,或以相距太遠,未悉案情,或以律例不同,各執(zhí)一是。定讞偶致稽延,彼即借端要俠;有司既經(jīng)革職,復(fù)請惋惜之國書;首犯既已伏辜,更索賠償之恤款。朝廷大度優(yōu)容,小忿必忍;百姓天良尚在,嘗膽知仇。溯自順治年間,始許荷蘭通市,洋舶遂輻輳粵東,垂二百年,初無設(shè)領(lǐng)事、兵船保護者,亦未聞華洋仇殺之端。推原中西齟齬之由,實出于販煙、傳教。此二事開自英、法。英、法恃其火器兵船,挾官吏以制商民,積怨愈深,禁令愈烈,致中國兒童婦女不及辨其種類,聞聲相惡,職此之由。兩國稍有違言,均慮變生不測,是非徒中國殷憂,抑將礙西國通商之大局矣。
誠欲民教相安,必須妥籌良法。夫入教之民,固中國食毛踐土之民也,勸民為善,固圣朝寬大之政所允行也。若縱教民為奸惡,倚教士為護符,動輒挾制地方官枉法左袒,以屈抑良民,是非勸人為善,直助人為惡,既大失其傳教勸善之本心,抑亦條約所必不能從者也。(耶穌教與天主教不同,可以娶妻,可以為書院掌教,近有久于中國者,不忍坐視其困,多將中外利病著書救世,如林樂知、李提摩太、傅蘭雅、艾約瑟、花之安等輩是也。)是宜與之剴切辨明,改修條約,載明華民入教,開列姓名籍貫,報明地方官,查無過犯之人,方準(zhǔn)注冊照約保護。遇有事故,仍依華例懲辦。既系中國人民,不得因入教遂分輕重,飭令地方官公平處斷,亦不得因惡其入教,顛倒是非。總之,民教一律,務(wù)持其平,此本中國自有之權(quán),教士何勞過問?至教士所至之處,亦應(yīng)歸華官約束,有干預(yù)公事,挾詐侵權(quán)者,立即咨請該國公使飭遣回國,以儆效尤。如此,則民雖入教,于利害無關(guān),國家無所不容,良民何至仇視哉?
夫彼洋人之入中國者,亦多習(xí)華語,讀華書,講倫常,明禮義。其國中書院,且廣儲中國書籍,聘請華儒教習(xí)國中子弟,無異歸吾儒教矣,較之奉彼教者動輒作威,怙勢欺壓平民,其賢不肖何如也?如改約而彼不肯從,則別習(xí)教之民編為教籍,子孫世世永為庶人,不許娶妾,不許應(yīng)試,不許捐納,不許充兵,此本教堂原有之規(guī)例也,以其矛刺其盾,庶亦別分涇渭之一法矣。夫貶異端,即所以崇政體;泯嫌疑,即所以重邦交。秉國鈞者,其熟思而審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