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主體性發(fā)展是當代人學研究的重要理論課題。書中從“主體性黃昏”問題入手,通過“特指還是泛指”的追問分析,認識走向黃昏的僅是工具理性主宰下的個人主體性樣態(tài)。在“三分范式下雙重轉型”的當代中國,交往理性是對工具理性進行理論糾偏的一種現實選擇,因而實現交往轉向的個人交往主體性理當成為個人主體性研究的黎明新視界。個人交往主體性是交往實踐活動生成的一種關系質態(tài),生成圖式與生成機制的雙重分析回答了其何以可能與如何可能的問題;結構功能分析與歷史流變探討不僅拓寬拓深了主體性研究的視野,而且呈現了當代中國博弈并存的復調圖景。由此出發(fā),粗略探討了健全的個人交往主體的四大構建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