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人物

專訪安·希黛兒談《花神的女兒》:女性與植物學的探究之旅

植物學盛行于18、19世紀的歐洲,遠航探險將異國標本從世界遙遠的角落帶回歐洲,激發(fā)了人們對自然知識的廣泛興趣。

2021-07-29

澎湃新聞

學術研究須憑史料說話:關于黃賓虹研究的幾個問題

藝術史學者王中秀(1940-2018)是黃賓虹研究的專家,大概高劍父與黃賓虹善,且是“藝術革命”的重要人物,故王中秀先生在研究中多有涉及。

2021-07-29

澎湃新聞

馬歡——鄭和下西洋的穆斯林記錄者

“景泰辛未年秋月望日,會稽山樵馬歡述。”明代宗景泰二年(1451年),一位年過古稀的老人在最后一次校對完成后,落款收尾,為自己多年的海上經歷做了總結。

2021-07-28

澎湃新聞

卡洛·金茨堡談微觀史學

出生于1939年的意大利歷史學家卡洛金茨堡(Carlo Ginzburg),不到四十歲就憑借《夜間的戰(zhàn)斗:16、17世紀的巫術和農業(yè)崇拜》和《奶酪與蛆蟲:一個16世紀磨坊主的宇宙》這兩本著作成…

2021-07-25

澎湃新聞

也談“民國四公子”

1954年11月,臺灣晨光月刊社初版陳定山《春申舊聞五袁寒云游俠北里》,記“洪憲敗,寒云(在滬)樂不思歸,時以張學良、張孝若、袁寒云、盧小嘉為四公子”。

2021-07-22

澎湃新聞

作家孫甘露的“四大發(fā)明”:陌生、愛情、時空和上海這座城市

7月18日,作家孫甘露與華東師范大學教授羅崗、作家毛尖、華東師范大學副教授項靜來到朵云書院戲劇店,暢談“一個郊區(qū)詩人的上海時光”。

2021-07-19

澎湃新聞

李雪健撰文談44年演員生涯:在人民中間生根開花

焦裕祿對蘭考人民有一種樸實的感情,人民的疾苦最能牽動他的感情。理解了他的感情,也就理解了他的言行。

2021-07-18

鐘翀:從“舊”時代看見“新”城市

請您簡要介紹一下《外國所繪近代中國城市地圖總目提要》的總體研究設想和目前編纂情況

2021-07-17

澎湃新聞

戛納專訪魏書鈞:永安鎮(zhèn)“電影”故事集是激情的意外產物

《永安鎮(zhèn)故事集》是2021年戛納電影節(jié)導演雙周單元唯一入圍的華語電影

2021-07-17

澎湃新聞

中平卓馬與攝影:拋棄修辭,回歸樸素的記錄

在評價大衛(wèi)道格拉斯鄧肯拍攝的越南戰(zhàn)爭報道攝影時,中平卓馬曾用了這樣的標題——《回歸樸素的記錄》。

2021-07-16

澎湃新聞

澳大利亞華裔作家米蘭迪·里沃:打破對于不同種族的刻板印象

近年來,亞裔和其他少數族裔文學成為多元文化的澳大利亞文學發(fā)展的一大潮流。很多“70后”、“80后”作家在澳大利亞文壇嶄露頭角,女作家米蘭迪里沃(Mirandi Riwoe)便是其中一位…

2021-07-14

丁聰父子與小丁書屋

2002年3月,吉林衛(wèi)視策劃了一檔名為《回家》的文化紀實節(jié)目,跟隨丁聰、郁風、余光中、馮驥才等一批德高望重的文化名人還鄉(xiāng)的腳步,記錄他們“回家”的歷程,鉤沉前輩的人生往事?!?/p>

2021-07-12

澎湃新聞

白先勇談父親白崇禧

九十年前的1931年,日本關東軍制造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標志了日本帝國主義企圖以武力征服中國的開端。

2021-07-11

澎湃新聞

梁漱溟長子梁培寬先生:行其所知、守之以道

7月10日午間12點30分,著名思想家梁漱溟長子梁培寬先生在北京去世,享年96歲。

2021-07-11

澎湃新聞

波德萊爾誕辰兩百年:正午的憂郁,或現代生活的英雄

一次是憂郁(mlancolies),一次是憂郁(la Mlancolie)

2021-07-10

澎湃新聞

熱門文章排行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leeflamesbasketballcamp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