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玩自然輕盈的玲瓏雅器是清代雍乾兩代帝王緊張嚴謹?shù)恼罩?,為?shù)不多的以器怡情、消遣暢懷的途徑。這些雅器或由宋代美學汲取精華,形色俱佳;或以瓷胎為地,將清新脫俗的文人畫移植于方寸之間;又或?qū)⒑材藕米饔诓杵?,品茗自娛;更有擬自然萬物于瓷,仿生逼真。一色淡雅,彩瓷清新。
中國嘉德2025秋拍呈現(xiàn)的“玲瓏”專場以掌間把玩的玲瓏小品為主體,體現(xiàn)盈握方寸間的無窮意趣。這一專場匯聚的御制器用,集中反映了清代雍乾盛世的御瓷面貌,從中可見皇權(quán)、雅趣、仿古、創(chuàng)新,貫穿于清代雍乾之世的御瓷制作。
師古而不泥古
從北宋在金石學大力支持和推動下,“法古制器”演為時尚。南宋至明,文人燕閑清賞,古物的價值承載和文化意涵日益豐富?!皫煿哦荒喙拧笔抢斫馇宕鷮m廷藝術(shù)設(shè)計理念的重要密鑰。
此次“玲瓏”專場中呈現(xiàn)多件追慕前朝之作,尤以雍正仿效幾可亂真,如“清雍正仿成化斗彩折枝菊花紋杯” “清雍正仿成化斗彩如意靈芝紋折腰小盤”“清雍正仿官釉紙槌瓶”等。

清雍正 仿成化斗彩折枝菊花紋杯
成窯斗彩冠絕古今,不僅開一代彩瓷先河,且影響深遠???、雍、乾三代均對成化斗彩十分推崇,其間又以雍正仿效幾可亂真,常言“明看成化,清看雍正”。雍正斗彩可分為兩類,一類為本朝自創(chuàng)樣式,另一類則為仿成化作品,精致逼肖,又揉入己意。其中“清雍正仿成化斗彩折枝菊花紋杯”即屬后者。

清雍正 仿成化斗彩折枝菊花紋杯
小杯敞口、深弧腹、自口至足漸內(nèi)收。外壁飾四組折枝菊花,每朵菊花均由八片枝葉呈拱衛(wèi)之勢襯托,葉片舒張,呈現(xiàn)向上伸展的姿態(tài),與秀巧杯型相配,設(shè)色明麗淡雅。底落“大明成化年制”六字雙行雙方框寄托款。
雍正帝雅好花道,品味超俗,對秋菊的妍美有著深刻的體味和獨特的標準。陶淵明愛菊,使得菊花成為文人傳統(tǒng)中高潔淡泊的隱士的象征。故宮藏《雍正行樂圖》冊頁中便有一幅雍正帝著漢服扮作陶淵明形象的東籬賞菊的圖畫。

故宮博物院藏成化作品
本品成化朝原型,與成化葡萄紋杯同為斗彩名品,可見如一例,藏于故宮博物院。同類型一對康熙仿成化作品曾于2012年在香港蘇富比上拍,同類雍正仿成化作品則存世更為稀少。

燕笙波先生舊照
這件作品為燕笙波家族舊藏。燕笙波先生(1910-1994),字延駿,室名寶蒙堂,江西南昌人,近代書畫鑒藏家。燕氏乃張大千摯友,曾同游日本與瑞士,與溥心畬、王季遷等藝文同好經(jīng)常唱酬往還。1949年,燕笙波先生移居香港,專注收藏古董、書畫,并與葛士翹、羅桂祥、楊永德、張宗憲、曲桂流、梁義、陳烘等人于1979年12月共組“求知雅集”,為香港著名收藏家團體。

清雍正 仿成化斗彩如意靈芝紋折腰小盤
另一件“清雍正仿成化斗彩如意靈芝紋折腰小盤”也不失為一件雍正御窯追摹成窯作品的經(jīng)典之作。
敞口、折腰、圈足。整器簡潔雅致,斗彩清新悅目。內(nèi)外以斗彩為飾,其中外壁以斗彩繪飾五朵靈芝紋,盤心環(huán)套六瓣如意紋飾,取“六合如意”之吉祥寓意,設(shè)計頗具巧思。該件“如意靈芝紋折腰小盤”為雍正斗彩追摹成化斗彩而來,以名品仿名品,堪稱官仿官之典范。成化官窯斗彩折腰盤早在明代嘉靖時期就有追慕之作,足見成窯瓷器其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

清雍正 仿官釉紙槌瓶
“清雍正仿官釉紙槌瓶”盤口,直頸,折肩,筒腹及底內(nèi)收,內(nèi)挖式圈足。通體施仿官釉,釉面古雅厚潤,紋片舒朗自然,觀之古意盎然,頗具宋器古韻。外底心以青花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官窯作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頗受清代帝室所喜愛。至清代雍乾時期,已不滿足于對官古器的把玩,更希望將這些經(jīng)典作品重現(xiàn)于世。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唐英《陶成紀事碑記》中總結(jié)御窯廠仿古和新增釉色品種中,“仿宋鐵骨大觀釉”就在其列。碑文記載“仿鐵骨大官釉,有月白、粉青、大綠等三種,俱仿內(nèi)發(fā)宋器色澤”。傳世可見宋代紙槌瓶有汝窯、官窯、龍泉窯作品存世,本品當以內(nèi)發(fā)宋器為范本,慕制而成。
紙槌瓶,其祖型來自西亞地區(qū)的玻璃器皿。北宋末年傳入中原,后經(jīng)改造而制為瓷器,成為宋代經(jīng)典瓶型。就其功用而言,歷朝皆多作花器使用。如明代高濂于《瓶花三說》中記載“(書齋插花)瓶宜短小,以官哥膽瓶、紙槌瓶、鵝頸瓶……具可插花?!?/p>
推陳出新
根植慕古之下的創(chuàng)新可以說是清代宮廷最為精絕的部分。新技法、新材料的引入,對于不同門類藝術(shù)風格的借鑒,自上而下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構(gòu)成了絢麗的藝術(shù)風貌?!扒逵赫鄄蔬^枝芙蓉蜻蜓圖盤”“清雍正粉彩神仙人物紋茶圓”“清乾隆洋彩一路連科圖小尊”等幾件精彩紛呈的創(chuàng)新之作將在本次“玲瓏”專場呈現(xiàn)。
清代御窯之粉彩,始于康熙晚年,是在五彩瓷基礎(chǔ)上,融合琺瑯彩技藝而成的新品。雍正時粉彩技藝臻于完善,制作精良,名垂后世。

清雍正 粉彩過枝芙蓉蜻蜓圖盤
“清雍正粉彩過枝芙蓉蜻蜓圖盤”,盤繪一叢芙蓉夾雜幾縷蘆草,起于底沿外側(cè),花葉扶疏,玲瓏過枝,芙蓉花鮮妍嫵媚,幾枚蓓蕾則有含羞待放之態(tài)。蜻蜓振翅飛舞,似將落于花朵之上。筆觸細膩清晰,花瓣、枝葉、蜻蜓翅膀上的紋理、爪上的凸刺俱纖毫畢現(xiàn)。芙蓉花以色彩深淺濃淡多半著稱,有“一日三變”之名?;ǘ涞卒伈AО?,近花心處白中微帶黃綠,花瓣上以尖器依花瓣伸展的方向刮刻出透明的筋脈痕跡,宛然如真,充分體現(xiàn)了芙蓉花以色彩深淺濃淡多變著稱的“一日三變”之名。
本品布局構(gòu)圖之妙在于“過枝”技法之運用。過枝又稱“過墻”,即繪畫布局將碗盤內(nèi)和外壁相連通,圖案自盤外壁攀延過盤邊伸展鋪陳于盤心,使內(nèi)外圖案既獨立成章又渾然一體。凡運用此法者,皆品質(zhì)非凡。

左:鄒一桂《芙蓉雙鷺圖》局部 右:沈陽故宮博物院藏蔣廷錫 《花卉草蟲圖冊》局部
考其畫樣,必是出自宮廷畫師蔣廷錫、鄒一桂之手,二者師出惲壽平門下,寫生寫意并重,筆調(diào)雅逸。清秦祖永《桐陰論畫》曾評鄒一桂之花卉特點以重粉營造質(zhì)感,以淡色渲染的風格,與本品如出一轍,想其粉本應與鄒氏大有淵源??梢娙玎u一桂《芙蓉雙鷺圖》,其上芙蓉花與本品畫法相同,而蔣廷錫《花卉草蟲圖冊》一開中的蜻蜓,與本品別無二致。宮廷畫師和御窯高手配合無間,最終成就了這件精雅美妙如寫生小品的粉彩珍瓷。
本品帶有木質(zhì)包裝,包裝題識“雍正粉彩過枝芙蓉花盤成對”。包裝囊匣墊襯內(nèi)用民國報紙為地,可見開灤礦物總局、天津曙街及各式日文字樣。由此可知,本品于民國時期為津門寓公寶藏,歷經(jīng)烽火,保存至今,殊為難得。

玫茵堂藏品
與這件瓷器畫面構(gòu)圖相似,曾見于公私收藏的有玫茵堂藏品、帕墨家族舊藏等。
雍正一朝,瓷器繪畫之工整、內(nèi)涵之豐富均超過前朝,特別是于康熙晚年初見雛形的粉彩,在雍正時期發(fā)展至鼎盛。其構(gòu)圖講究深遠和層次感,突出主題,更具書畫韻味,人物紋樣極富文人情趣,栩栩如生。由此反映了世宗皇帝柔麗細膩的審美追求。

清雍正 粉彩神仙人物紋茶圓
“清雍正粉彩神仙人物紋茶圓”外壁繪仙人騎鹿圖,朝嵐夕靄山秀潤,白發(fā)仙人騎鹿,著粉衣,腰間系羽裙,雙手并置鹿背,神情恬澹,瑞鹿攸伏,身后一男子赤腳,身背鋤頭花籃,籃中靈芝如列,辭別仙人。

完整紋飾
另一側(cè)一片山石層疊,勾勒精細,石間以細密橫皴分隔,左右兩端山石隱約泛青灰,又將青灰彩料疊于短皴之上,彩料渲染細致自然極具趣味,烘托表現(xiàn)出石塊的立體質(zhì)感和陰陽向背。山石后草木逸出,兩旁紅點零星點綴地面,整體藝術(shù)效果飄逸高雅。

故宮博物院藏品

上海博物館藏品
據(jù)嘉德拍賣瓷器部相關(guān)負責人介紹,類似本品的款識較為少見,據(jù)其書風可判斷為雍正早期作品??钭R相似者另見故宮博物院所藏“雍正粉彩人物鹿紋梅瓶”,題材與本品極為相似,推測或為同時期燒制。此外,對比上海博物館所藏“雍正粉彩春夜宴桃李園圖筆筒”,款識結(jié)字亦與本品相類。此外,上海博物館另藏有“雍正墨彩山水圖筆筒”,款識書寫亦與本品相似,其構(gòu)圖、筆法追摹清初四王山水,極具文人畫意。通過對比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所藏幾件瓷器的款識與畫面構(gòu)圖、紋飾細節(jié),不難看出,凡落此類雍正青花款識者,多見于雍正御窯中頗具文人氣質(zhì)的器物上,不同于一般的制式化官窯瓷器,或為雍正皇帝授意下生產(chǎn)的專為其使用和把玩的傳辦作品,頗具收藏和研究價值。

清乾隆 洋彩一路連科圖小尊
尊口沿描金,頸部自上而下輔以各式紋樣,施彩豐富而不繁縟。腹壁以粉彩描繪通景荷塘白鷺圖。池水中,嫩綠的葉柄、花梗從水中升起,托起碩大的荷葉、鮮艷欲滴的荷花與飽滿多子的蓮蓬,搖曳生姿。其間點綴四只形態(tài)各異的白鷺,羽翼豐滿潔白,姿態(tài)悠然自得,輕逸出塵。呈現(xiàn)出一派自然恬靜的夏日荷塘美景。
“鷺”與“路”同音,“蓮”與“連”同音,舊時科舉考試,連續(xù)考中謂之“連科”。鷺鷥與荷花組成的圖案即稱“一路連科”,是對科舉時代趕考生的祝頌語,謂此行可連中三元,仕途順遂。

呂紀《秋鷺芙蓉》圖局部
乾隆時期以一路連科圖為飾的瓷器并不多見,這種特殊的畫意圖象器物之制作,必先讓宮廷畫師繪出圖樣,經(jīng)皇帝批閱同意之后下發(fā)御窯廠燒造方成,其畫面靈感來源往往為清宮藏畫。觀明代畫家呂紀的《秋鷺芙蓉》中鷺鷥的動作和神態(tài),或為本品母本。
皇權(quán)意趣
對于制器意圖的理解,才能深入發(fā)掘藝術(shù)品背后承載的內(nèi)涵。清代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帝迎來六十大壽,為此萬壽節(jié),宮廷內(nèi)外均竭力籌備,與之相關(guān)的瓷作只有結(jié)合這段史實才能更好地理解。而帶著乾隆皇帝十余首與雨前龍井的御制詩文,才能更好理解應運而生的一些列御制茶器。養(yǎng)心殿西暖閣三希堂壁上的十四只壁瓶,亦昭示著乾隆皇帝“隨行供嘯詠,沿路擷芳華”的意趣。

清康熙 五彩麻姑獻壽圖“萬壽無疆”折沿大盤
折沿,弧腹,下承圈足。整體施透明釉,五彩裝飾,口沿處繪錦地梅花紋,其中間以“萬壽無疆”四字。盤心繪麻姑獻壽圖,麻姑手捧如意,侍女跟隨其后,手持壽桃,神獸拉車,車上載有一盆靈芝。外底心青花雙圈內(nèi)書“大清康熙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此式“萬壽無疆”邊飾圖盤另見有花鳥圖,此種繪麻姑獻壽圖盤見有四種畫片,其一僅繪麻姑與侍女,二人手捧酒壺和爵杯;其二麻姑持葫蘆,侍女提花籃;其三侍女持靈芝,瑞鹿拉壽酒;其四即為本品。此幾種制式中,本品式或最為少見。
本品所繪畫片另一特殊之處在于,常見麻姑獻壽多繪瑞鹿,本品所繪神獸更似《山海經(jīng)》中所記載的“狡”。據(jù)《山海經(jīng)》記載,“其角如牛,其名曰狡。其音如吠犬,見則其國大穰”,即每當狡出現(xiàn),其所在的國家便會迎來豐收。本品將鹿改為狡,或有為國祈福之意。
據(jù)介紹,從本品麻姑獻壽題材及“萬壽無疆”四字推測,本品當為宮廷壽誕宴儀時所用,且很有可能為康熙六十壽辰時,宮廷專為康熙帝定制的祝壽用瓷??滴跷迨辏?713年),康熙帝迎來六十大壽,為此萬壽節(jié),宮廷內(nèi)外均竭力籌備,此前一年,郎廷極便榷窯江西,精心制作一批寓意吉祥、質(zhì)量上乘的瓷器上供御用?!短昭拧酚休d:“仁廟六旬萬壽,所制瓷品頗多。盤碗碟盞?;B蟲魚。幾于無美不備。”其檔次之高,寓意之祥瑞,頗值珍視。

清康熙 斗彩賀壽圖大盤
本品敞口,淺弧腹,圈足。內(nèi)外以斗彩為飾,盤心以青花壽字、斗彩壽桃與仙鶴共同組成“賀壽圖”,圖案環(huán)環(huán)相扣,主題明確,用極具創(chuàng)新的裝飾手法將仙鶴獻壽這一傳統(tǒng)題材表現(xiàn)的淋漓精致。內(nèi)壁以貫套五色卷云紋間以團壽字及壽桃為飾。盤外壁繪以翠竹、靈芝紋、壽石組成“芝仙祝壽”吉祥圖案。可謂內(nèi)外呼應,壽意主題凸顯。底部青花書“大清康熙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本品畫法清雋典雅,敷彩鮮嫩,繪制精細,層次分明,呈現(xiàn)出鮮麗清逸的藝術(shù)風貌,為康熙斗彩器中的精品。正如許之衡《飲流齋說瓷》贊曰“斗彩,康雍至精,若人物、若花卉、若鳥獸,均異彩發(fā)越,清茜可愛”。其畫意吉祥,胎釉、畫工、寫款皆無一不精,彰顯了熙朝斗彩燒制工藝的高度成熟。
此外,從本品賀壽、團壽、芝仙祝壽等畫意主題推測,其當為宮廷壽誕宴儀時所用,且很有可能為康熙六十壽辰時,宮廷專為康熙帝定制的祝壽用瓷。

清乾隆 礬紅綠料彩御制詩“雨前茶”蓋碗一對
胎體輕薄,內(nèi)壁口沿處與脛足處礬紅彩繪如意云頭紋,碗心飾山茶花,碗外壁與碗蓋以同樣紋飾裝飾,其間以綠料書寫《雨前茶》御制詩。詩云“新芽麥顆吐柔枝,水驛無勞貢騎馳。記得湖西龍井谷,筠筐老幼采忙時。第一泉花活火烹,越甌湘鼎伴高清。聶夷中句驀然憶,新榖新絲合共情。詠雨前茶二首。乾隆丙戍(1766年)暮春御制”,尾鈐“乾”、“隆”圓、方陽文印。外底與蓋底心礬紅雙方框內(nèi)礬紅書“彩秀堂制”四字雙行楷書款。
常見三清茶制作以嘉靖撇口盅為型,見有礬紅與青花品種,其為每年正月固定在重華宮舉辦的君臣三清茶宴所做,茶宴完畢后,乾隆皇帝將茶碗賞賜給大臣珍存,借此提醒大臣們要心清如茶,當個愛民的清官。而本品以三清茶碗為型,本品御制詩文為《御詩集·清高宗弘歷》三集卷五十六《雨前茶》。二首詩描述了乾隆皇帝在暮春品茶之余,感念百姓勞作不易之情。

《雨前茶》詩
本品款識為礬紅彩“彩秀堂制”,器身詩文用料彩書寫。“彩秀堂制”款見于雍、乾二朝,且見有一式料彩所書款識。如香港佳士得2024年11月29日拍賣會“清乾隆粉彩萬花錦紋碗”,落藍料“彩秀堂制”楷書款。中國嘉德2021年春拍“清雍正琺瑯彩萬花錦紋小碗”落藍料“雍正年制”款。三者對讀,推測本品燒造應與雍、乾此式料彩款萬花錦紋器物有所關(guān)聯(lián)。

清乾隆 礬紅描金海鶴來朝圖壁瓶
侈口,束頸,折肩,弧腹及底內(nèi)收,下承外撇式圈足,其下具仿木蓮臺座。瓶身均以礬紅描金裝飾,頸部繪纏枝花卉一朵,腹部繪海鶴來朝圖,下繪海水江崖,間生靈芝兩叢,海浪描繪頗具裝飾效果。共繪八鶴,下方四鶴立于海水江崖中,其余四鶴翱翔天際,間以流云。
明人文震亨《長物志》中稱之“壁瓶”,清代則稱為“掛瓶”或“轎瓶”。其主要用途為插花,陳之廳堂、轎輦,以作裝飾。壁瓶自明萬歷年間開始逐漸流行,此時壁瓶體型壯碩,懸掛于居室。明代高濂《遵生八箋·卷七·起居安樂篇·高子書齋說》云:“床內(nèi)后柱上釘銅鉤,用掛壁瓶,四時插花,人作花伴,清芬滿床,臥之神爽意快,冬夏兩可”。清宮壁瓶頗受乾隆皇帝青睞,造型上多有巧思,如僧帽壺式、扇形等。而最大宗的壁瓶為方、圓兩式,其中方式多見四方、六方,圓式則多為橄欖式和葫蘆式,若本品圓式折肩的造型頗為少見。

寧波博物院“瓶壁生輝—中國歷代壁瓶精品展”中一件礬紅描金夔鳳紋壁瓶
另外,壁瓶多飾仿生座,其中多為仿漆座,以礬紅或紫金釉描金裝飾,多具托泥。若本品仿木紋者相對較少。檢索公私收藏資料,僅見寧波博物院“瓶壁生輝—中國歷代壁瓶精品展”中一件礬紅描金夔鳳紋壁瓶,其裝飾技法與本品頗類。另外,本品所繪海鶴來朝圖應在乾隆七年(1742年)進呈乾清宮的一對“洋彩海鶴來朝玉環(huán)膽瓶”紋飾基礎(chǔ)上發(fā)展而來,其紋飾主體亦為海水江崖、靈芝及仙鶴,據(jù)《活計檔》記載,此次進呈三十七件“著配匣入乾清宮頭等”,可見對此式之認可和喜愛。本品以海鶴來朝入飾,或具更深層的寓意,較之尋常壁瓶“隨行供嘯詠,沿途擷芳華”的功用有所區(qū)別。無獨有偶,臺北故宮博物院藏佚名《松鶴圖》亦以海水、靈芝以及仙鶴裝飾,而且與本品同樣描繪八鶴,畫作具闕嵐風格,時代與本品相若,或可作為此類題材在這一時期流行之佐證。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佚名《松鶴圖》

明宣德 御制掐絲琺瑯寶箱花紋法螺
此件宣德的掐絲琺瑯法螺為明代宮廷藏傳用器,造型端莊,胎壁厚重,形制規(guī)整。周身飾以纏枝蓮花紋,多以單線勾勒枝干,再用曲線串聯(lián)不同色彩的盛開花朵,花頭碩大,在多層次花瓣的襯托下,中心形成珊瑚花蕊?,m瑯料質(zhì)地細膩潔凈,色澤純正,具有寶石般質(zhì)感,是明代宣德琺瑯顯著的特征。
明代宣德琺瑯顏色品種有紅、黃、藍、綠、白等,在琺瑯色彩的運用上,極其注重典雅之美,對于掐絲琺瑯圖案裝飾方面起到了開創(chuàng)作用,影響頗深。在佛教中,法螺作為一種宗教象征物,承載著豐富的精神內(nèi)涵和深遠的文化意義,其象征意義有三,一為法音遠播,二為清凈無染,三為吉祥如意。

明宣德 御制掐絲琺瑯寶箱花紋法螺
掐絲琺瑯器是一種“舶”來物。以目前所掌握的實物和文獻資料看,它是在13世紀晚期至14世紀初葉,吸收并借鑒了由阿拉伯半島傳入我國的“大食窯”制作工藝發(fā)展而來的。由于金屬琺瑯器具有金屬的貴重性和琺瑯裝飾性的特點,特別是它那金碧輝煌,富麗華貴的藝術(shù)效果,深得封建帝王和權(quán)貴們的賞識,明清二代均在宮內(nèi)設(shè)立專門機構(gòu)(明代御用監(jiān),清代造辦處琺瑯作)制作生產(chǎn)金屬琺瑯器,以供宮中使用。
明代“御用監(jiān)”為制作琺瑯器的官方機構(gòu),宣德為明代最早的帶有官方年號的開始,收藏在大英博物館和瑞士私人收藏家中的“掐絲琺瑯云龍紋罐”上有“大明宣德年制、御用監(jiān)造”款。明確地說明了宣德琺瑯的制作地點。從流傳的實物看,宣德琺瑯的數(shù)量很少,半件難求,極為罕見,一旦出現(xiàn)在拍賣市場,就屢創(chuàng)高價,從而成為掐絲琺瑯收藏者夢寐以求的終極目標。
鏈接
中國嘉德2025秋拍“玲瓏”專場
預展時間:11月5-7日
11月8日 嘉德客戶日
拍賣時間:11月9日
拍賣地點:嘉德藝術(shù)中心B1層 A廳
中國嘉德2025秋拍“宸賞——明清御瓷珍玩”專場
預展時間:11月5-7日
11月8日 嘉德客戶日
拍賣時間:11月9日 19:30 順延
拍賣地點:嘉德藝術(shù)中心B1層 A廳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