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臺案匯錄戊集卷三

臺案匯錄戊集 作者:


五一、「為內閣抄出福建巡撫顏檢奏」移會 五二、兵部「為內閣抄出臺灣總兵觀喜等奏」移會 五三、兵部「為內閣抄出臺灣總兵蔡萬齡等奏」移會 五四、兵部「為內閣抄出臺灣總兵劉廷斌等奏」移會 五五、兵部「為內閣抄出閩浙總督孫爾準等奏」移會 五六、戶部「為內閣抄出閩浙總督孫爾準等奏」移會 五七、兵部「為內閣抄出臺灣總兵劉廷斌等奏」移會 五八、兵部「為內閣抄出閩浙總督程祖洛片奏」移會 五九、兵部「為內閣抄出臺灣總兵張琴等奏」移會 六○、兵部「為內閣抄出臺灣總兵達洪阿奏」移會 六一、臺灣總兵達洪阿等奏摺 六二、兵部「為內閣抄出臺灣道劉鴻翱奏」移會 六三、兵部「為內閣抄出臺灣道劉鴻翱奏」移會 六四、兵部「為內閣抄出臺灣總兵達洪阿等奏」移會 六五、戶部「為內閣抄出臺灣總兵達洪阿等奏」移會 六六、兵部「為內閣抄出閩浙總督德奏」移會 六七、閩浙總督揚應琚題本 六八、禮部「為內閣抄出閩浙總督富勒渾奏」移會 六九、內閣抄出福建巡撫浦霖奏摺 七○、戶部「為內閣抄出兩廣總督李等奏」移會 七一、戶部「為福建巡撫吳文熔奏」移會 五一、「為內閣抄出福建巡撫顏檢奏」移會 兵部為移會事:福建司案呈,內閣抄出福建巡撫顏奏前事一摺,相應抄單移會可也。須至移會者。計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道光二年三月日,主政劉。 福建巡撫臣顏檢跪奏為續(xù)獲沉失臺灣餉銀及應籌款項補發(fā)各確數(shù)、恭摺奏聞事:竊照道光元年應發(fā)臺灣各營兵餉,前經派委文武大員,分裝兵船管運。內有金字三號一船裝載臺餉二十五鞘,計銀二萬五千兩,于上年六月十九日在洋遭風,漂至鳳山縣轄打鼓外洋擊碎,餉鞘等項全行沉失。當經飛飭設法打撈,除撈獲外,未獲銀二鞘零,計重二千六百余兩,并漂失兵丁戴青云等二名。經臣分晰具奏,一面督飭印委各員,仍再實力打撈務獲。嗣欽奉上諭:顏檢奏餉船遭風、分別辦理一摺,福建臺灣餉船在洋遭風,沉失餉銀、軍械,除撈獲外,其未獲者仍著實力打撈,俟核明確數(shù),籌款補發(fā);無著兵丁二名,著查明實在下落,照例辦理。欽此。復經恭錄飭行遵辦去后。茲據臺灣府知府蓋方泌詳稱:沉失前項餉銀,續(xù)又撈獲一鞘,并散銀七錠、牌刀一把,共先后撈獲二十二鞘零五封九十一錠,計銀二萬三千四百零四兩六錢,已照數(shù)兌收府庫;實未獲銀一千五百九十五兩四錢,數(shù)月以來,嚴督人夫竭力打撈,迄無續(xù)獲,或被浪沖失,或淤沙積壓,均未可定,不能深探尋覓,懇請籌項補發(fā),俾資找放兵餉。至兵丁戴青云等二名,亦查無下落等情前來。 臣等查該處系屬深水洋面,潮汐退漲靡常,前項沉失臺餉,除續(xù)又撈獲一鞘零外,實未獲銀一千五百九十余兩?,F(xiàn)據該府詳稱,業(yè)被沙壓浪沖,實已無從撈覓,應即遵旨籌款補發(fā),以免海外餉項短絀。除飭藩司查明應籌款項,照數(shù)支出,順交本年領餉員弁,一并解赴臺灣府庫交收,并飭將金字三號一船,詳請動項造補,漂沒得生各兵,分別營分戰(zhàn)守,取造花名冊結,另行題請議恤外,所有沉失臺餉確數(shù),現(xiàn)在籌款補發(fā)緣由,臣謹會同閩浙總督臣慶保,恭摺具奏,伏乞皇上圣監(jiān)。謹奏。道光二年二月二十五日奉朱批:依議辦理,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十本九二二頁。 五二、兵部「為內閣抄出臺灣總兵觀喜等奏」移會 兵部為移會事:職方司案呈,內閣抄出福建臺灣鎮(zhèn)總兵觀奏前事一摺,相應抄單移會貴房查照銷案可也。須至移會者。計抄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道光三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主政承。 福建臺灣鎮(zhèn)總兵官奴才觀喜、按察使銜福建臺灣道奴才胡承珙跪奏為內營哨船換載班滿兵丁內渡、在洋遭風擊碎、淹斃兵丁、沉失鈐記、炮械、查明恭摺具奏事:竊照內營派弁管帶戍兵,配坐捕哨船來臺,換載班滿兵丁內渡歸伍,久經遵行在案。茲于道光三年八月十二日,據護理澎湖協(xié)副將沈朝冠、澎湖通判蔣鏞報稱:據水師提標左營管駕國字一號哨船隊目李仕清稟報:帶領水兵二十八名,駕坐本船,配足炮位、器械,在廈裝載金門鎮(zhèn)標左營把總吳朝輝管帶本營三起班兵來臺交收,仍載該把總吳朝輝并臺灣安平協(xié)標左營外委何雄虎押帶臺協(xié)中、左二營三起班滿兵丁魏元章等九十四名內渡歸伍。于七月初七日由鹿耳門出口放洋。初八夜亥刻,陡遇颶風,船身顛簸,目兵極力保護。不期風益猛烈,船勒肚被浪刮斷,桅舵拗折,船無把握,人力難施,隨風漂流。至四更時分,漂沖西吉嶼東勢外洋沉礁擊碎,全船弁兵并把總鈐記同防船及班兵配帶炮械、公文概行落水。弁兵人等陸續(xù)攀扶篷板依岸及漁船撈救得生。查點人數(shù),漂失班兵王榮、戴輝生、水兵郭元順三名?,F(xiàn)在確查下落,打撈沉失鈐記、炮械等項,獲日另報。合先據情轉報等因。 當經奴才等分飭營廳照例勘訊,并于失事處所打撈鈐記、炮械,確查漂失兵丁王榮等三名,是否淹斃,有無遇救得生,并飭沿海各口岸一體挨查具報去后。嗣據該營廳詳稱:會勘失事處所,委系外洋,重礁林立,連日督率人夫下水認真打撈,只起獲鳥槍四十二桿、腰刀十六把、牌刀四把,其王榮、戴輝生、郭元順尸身同沉失鈐記、炮械,因外洋潮水湍急,漂流無蹤,無從撈獲。將訊過得生兵丁供由并繪圖具結詳覆前來。奴才等查澎湖東勢外洋漂失班兵王榮、戴輝生、水兵郭元順三名,迨今多日,節(jié)次催查該處及沿海港■〈氵義〉,均無具報該兵丁等倚岸得生,其為淹斃無疑。除飭將擊碎哨船、沉失鈐記炮械等項,查明件數(shù),趕造冊結,同淹斃及得生目兵名冊,詳送督撫臣核明題銷分別造補,咨部查辦,其被溺班兵王榮、戴輝生、水兵郭元順三名,系奉差出洋,遭風淹斃,事屬因公,遵照查明該兵丁等有無打仗受傷,分別詳咨請恤外,今將內營哨船換載班滿兵丁內渡、在洋失水、淹斃兵丁、沉失鈐記炮械緣由,恭摺具奏,伏乞皇上圣監(jiān)。謹奏。 道光三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奉朱批:該部知道,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七本六八八~六八九頁。 五三、兵部「為內閣抄出臺灣總兵蔡萬齡等奏」移會 兵部為移會事:職方司案呈,內閣抄出福建臺灣鎮(zhèn)總兵蔡等奏前事一摺,相應抄單移會貴房查照銷案可也。須至移會者。計抄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道光五年六月日,主政李。 福建臺灣鎮(zhèn)總兵官臣蔡萬齡、按察使銜福建臺灣道臣孔昭虔跪奏為內營哨船載兵來臺補額、差竣回棹、在洋遭風擊碎、淹斃兵丁、沉失軍裝、查明恭摺具奏事:竊照內營撥兵來臺補額,向由廈門配米哨船東渡,久經遵行在案。茲于道光四年八月初三日,據鎮(zhèn)標中營游擊楊俊、臺灣縣知縣李慎彝稟,據水師提標前營年字三號哨船水兵正舵工陳廷生報稱:本船蒙委派隊目李榮管帶廷生等水兵連隊目共二十四名,領配器械,操駕巡緝。本年五月間,在廈渡截戍兵來臺澎各營補額。于二十七日放洋,因風訊不順,六月初十日始從澎湖駛駕到臺。所載各兵,經各營點驗歸伍。閏七月二十三日,由鹿耳門出口內渡。是日午刻,駛至東吉洋面,狂風陡作,即時寄碇,竭力保護。不期二十四日夜,風浪益加猛烈,桅舵俱折,碇索刮斷,船無把握,人力難施,隨風漂流至鹿耳門外沉汕外洋沖汕擊碎。全船目兵同防船軍械,概行落水,陸續(xù)攀扶板片,倚岸遇救得生兵丁十四名,撈獲淹斃兵丁葉進春、鄭連捷、柯名芳尸身三具,就地收埋標記,循例運交領葬。尚有漂失隊目李榮、兵丁施朝生、鄭國元、施清國、陳連全、詹明鐘、文達等七名,現(xiàn)在確查下落,打落沉失軍械,獲日另報。合先據情轉報等因。 當經臣孔昭虔與前署鎮(zhèn)臣趙裕福分飭營縣照例勘訊,并于失事處所,打撈軍裝、杠椇,確查漂失隊目李榮、水兵施朝生等是否淹斃,有無遇救得生,并飭沿海各口岸一體挨查具報去后。嗣據該營縣詳稱:會勘失事處所,委系外洋,水底暗汕,其堅如□。連日督率人夫在于上下洋面認真打撈,無如外洋潮汐湍急,所有李榮等七名尸身及軍裝、杠椇,均被浪涌漂沒無蹤,無從撈獲。將訊過得生兵丁供由,繪圖具結詳覆。臣等查沉汕外洋,漂失水兵李榮等七名,迄今多日,節(jié)次催查,該處及沿海港■〈氵義〉均無具報倚岸得生,是否實已淹斃,抑或漂收他處得生,除再分移臺內各營挨查,并飭將擊碎哨船、沉失軍裝等項查明件數(shù),趕造冊結,同淹斃得生目兵名冊,詳送督撫臣核明題銷,分別造補咨部查辦,其被淹斃兵丁葉進春、鄭連捷、柯茗芳等三名,系奉差出洋,遭風淹斃,事屬因公,遵例查明該兵丁有無打仗受傷,分別詳咨請恤外,合將內營哨船載兵渡臺、在洋失水、淹斃兵丁、沉失軍裝緣由,恭摺具奏,伏乞皇上圣監(jiān)。謹奏。 道光五年五月二十八日奉朱批:知道了,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七本六九○~六九一頁。 五四、兵部「為內閣抄出臺灣總兵劉廷斌等奏」移會 兵部為欽奉事:職方司案呈,內閣抄出臺灣鎮(zhèn)總兵劉等奏前事一摺,相應抄單移會貴房查照銷案可也。須至移會者。計抄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道光七年十二月日,正郎王。 福建臺灣鎮(zhèn)總兵官劉廷斌、按察使銜福建臺灣道臣孔昭虔跪奏為哨船渡載班兵及出洋巡緝、先后遭風擊碎、淹斃兵丁、沉失軍裝鈐記、查明恭摺具奏、仰祈圣監(jiān)事:竊照道光六年三月初六日,臺灣協(xié)□營水師目兵戴青蛟帶同舵水,管駕善字一號哨船,赴廈門渡載班兵,在洋遭風,撬折桅舵,至初七日漂沖鯤身外洋沉汕擊碎,□□兵丁董榮法、辛振興、董光興三名,并防船兵械軍□等情。又是年五月初一日,福寧左營外委王廷璽,配帶目兵,管駕新字六號哨船,渡載邵武營兵赴臺換班,在洋遭風,船身損壞,無處收泊。至初三日,漂沖北汕沉水外洋擱汕擊碎,漂失兵丁林元燦一名□防船炮械軍火等情。又是年七月□一日,署臺灣協(xié)右營守備江繼皋,帶領水兵,管駕澄字六號哨船出洋巡緝,陡遇風浪,舵被□失。至二十二日,漂沖鯤身外洋,適觸鐵板沙汕,船身擊碎,落海淹斃及傷斃兵丁陳義順、林能號、鄭相冠三名,并沉失防船炮械、軍火等情。又是年十二月十九日,署澎協(xié)左營外委林得露,管帶目兵舵水,押駕綏字一號哨船,赴廈門渡載班兵,搭配艋舺營差領硝磺、鉛子之陸路千總黃廷邦,隨帶兵丁、一同回臺,在洋遭風,篷舵桅斗損折。二十日,船身漂至八罩金雞嶼外洋沖礁擊碎,漂失兵丁陳英義、林上錦二名,并防船炮械、軍火及附載硝磺、鉛子、公文、鈐記等情。 臣等前與鎮(zhèn)臣接據□□縣稟報:先后會飭照例勘訊,并令在于失船處所,打撈沉失炮械、鈐記及軍裝、杠椇,檢查漂失兵丁作何下落,是否淹斃,分別呈報去后?!酢跖_灣縣會同該管營汛,帶領善一、新六、澄六各本船管駕弁目,勘明失事處所,委系深水外洋,暗伏沙仙,即經雇募泅水人夫,在于上下洋面認真打撈,業(yè)經撈獲尸身,同炮械分別掩埋、還營配用。所有軍裝、火藥等物,因系外洋,潮流湍急,無從撈拾。訊據得生弁兵僉稱,實系猝遇暴風,桅舵損折,船無把握,人力難施,以致漂沖沙汕,船身擊碎,委非管駕不慎等語。將供由圖結,分案詳覆,并聲明時值臺灣北路嘉、彰一帶,匪徒焚搶滋事,文武員弁分駐水陸堵拿,是以收結稍遲。并據澎湖廳會營勘覆,失船外洋,礁石林立,深不可測,所有漂失兵丁、炮械、公文鈐記,實屬無從打撈,繪圖具結,錄取切供,一并詳覆前來。臣等逐一確查,委無捏飾。除將擊碎各哨船、沉失軍裝、炮械、火藥、鈐記等項,催營趕造冊結,詳咨督撫臣分別題請造補,一面□□沿海檢查因公出洋漂沒各兵存亡下落,同落海淹斃、傷斃兵丁,開造花名清冊,咨部照例核明請旨賞恤外,合將先后遭風擊碎哨船、溺失兵丁緣由,恭摺具奏,伏乞皇上圣監(jiān)。謹奏。 道光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奉朱批:知道了,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七本六九一~六九二頁。 五五、兵部「為內閣抄出閩浙總督孫爾準等奏」移會 兵部為欽奉事:職方司案呈,據武庫司付道光八年二月十四日內閣抄出閩督孫奏前事一摺,相應抄單移會貴房查照銷案可也。須至移會者。計抄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 道光八年二月二十七日,正郎王。 閩浙總督臣孫爾準、福建巡撫臣韓克均跪奏為臺灣解京人犯、在洋漂沒、催齊各省印結、恭摺覆奏、并將管解員弁兵役人等、請旨恤賞事:竊照前任臺灣鎮(zhèn)道武隆阿等會奏拿解假藉太監(jiān)名色、捏造準充噶瑪蘭業(yè)戶部照之劉碧玉等各犯,并搜出假照圖章木戳等件。訊據劉碧玉供稱:太監(jiān)林表、林顯系該犯妻侄。該犯吳光裔、劉桂圖充噶瑪蘭業(yè)戶,代為進京,與林表等商議,向周光遠借用路費番銀,許搭業(yè)戶股分。嗣進京看見林表及林表出繼之弟林瑪定,商辦不成。該犯回至廈門,捏造部照木戮、書信,帶回臺灣,雇楊入老、吳逢官送信與吳光裔等,捏稱業(yè)戶已經辦妥,希圖誆騙銀兩?,F(xiàn)起圖章字跡等件,俱系林表給予等情。奉上諭:據武隆阿等奏:拿獲假藉太監(jiān)名色,捏造充噶瑪蘭業(yè)戶部照之劉碧玉等,并于該犯家內搜出戶部假照、郵封、圖章、木戳及大內奮膳單、戲單、儀注單等件,研訊供詞具奏等語。林表、林顯、林瑪定等現(xiàn)經拿交軍機大臣,會同刑部審訊。其劉碧玉、周光遠、吳光裔、劉桂、楊入老五犯,現(xiàn)已交臺解省,著該督撫即派委妥員,迅速押解來京,交刑部歸案收審。其大內膳單、戲單、儀注單及搜出圖章字跡等件,著亦一并解交查驗。將此由四百里諭令知之。欽此。 旋據該鎮(zhèn)道呈報:派委署□□縣大武儱巡檢程士教、臺灣城守左軍外委鐘鳴皋,帶領兵役,管解劉碧玉等五犯,同假照等件,配坐海澄縣船戶新得勝即新藏隆商船,于嘉慶二十年七月十六日由鹿耳門出口放洋。經前督臣汪志伊委員赴廈門海日迎提。因劉碧玉等久未解到,恐遭風漂至黑水外洋,或隨風漂至鄰省,先后奏明飭行臺灣及閩省沿海文武官確查下落,并飛咨浙江、廣東、江蘇、山東各督撫一體挨查。如漂至該省地方,即經解進京,以免稽延。嗣據興泉永道慶善、署廈門同知張映斗稟報:有臺灣回抵廈門之商船金瑞吉等三只,當即傳訊。據供:新藏隆船只配載劉碧玉等人犯,與伊等一共八船,同時出口,在洋遭風。伊等三船收入澎湖,今始回廈。新藏隆及其余四船,俱無下落等情。又據長樂縣知縣楊清輪稟報:船戶曾太安與新藏隆等七船一同放洋。曾泉安船遭風擊碎沉沒,幸遇小船撈救,載至浙江,一路求乞回閩。遇見同鄉(xiāng)許豹官告知,新藏隆船只配載人犯劉碧玉等內渡,遭風沉溺等情。飭據□□縣知縣□尚焜傳到許豹官查訊。據稱:同泉安船只同時在洋遭風,遇救生還。其解犯之新藏隆一船,尚無下落,懸揣必是沉溺等供。均經前督撫臣奏奉朱批:查明具奏,欽此。欽遵通行本省及各地方逐細訪查,取結核辦。 臣等接任,查各處結核未齊,且多遺漏舛錯,節(jié)次分別催駁換去后。茲先后接準浙江、江蘇、山東、廣東等省咨覆,又據閩省沿海各廳縣營員詳報,并無新藏隆船配載劉碧玉等犯及官弁兵役舵水人等漂沒到境,各具切實印結。并準陜西省查明,巡檢程士教并無回籍。籍隸閩省之外委鐘鳴皋及押解兵役、船戶、水手等,亦據該管營縣將各親屬逐一查傳到案,詳細訊問,均無下落,取結申送,由藩司吳光悅會同臬司鄂順安詳請覆奏前來。臣等查此案前準部咨,內監(jiān)林表、林顯并林表之弟林瑪定等業(yè)經刑部先后審明定擬奏辦在案。今劉碧玉等五犯,委員押解,配坐新藏隆船只由臺內渡,已閱十余載之久,各處行查,并無漂收到境,即員弁、兵役、船戶、水手人等,亦無一人得有下落,其與新藏隆同日放洋之曾泉安、金瑞吉等商船均供在洋遭風屬實。內曾泉安一船擊碎沉沒,該船戶遇救得生,由浙回閩。是劉碧玉船只實系遭風沉溺無疑。相應查明具奏請旨,將因公解犯漂沒外洋之員弁、兵役、船戶人等,敕部分別議恤,以廣恩施。除冊結咨部外,臣等謹合詞恭摺覆奏,伏乞皇上圣監(jiān)。再噶瑪蘭新墾田園,按則往租,向無業(yè)戶名目。劉碧玉假照冒充,本系圖騙未成。現(xiàn)在農民耕鑿相安,并無滋事,合并陳明。謹奏。 道光七年十二月十八日奉朱批:該部議奏,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七本六九二~六九三頁。 五六、戶部「為內閣抄出閩浙總督孫爾準等奏」移會 戶部為移會事:福建司案呈,內閣抄出閩浙總督孫等奏前事一摺,相應抄單移會可也。須至移會者。計單一紙。右移書稽察房。道光九年四月三十日,副郎錫。 閩浙總督臣孫爾準等跪奏為臺灣代買內地倉谷、在洋遭風沉失、溺斃押運委員、恭摺奏聞、仰祈圣監(jiān)事:竊照省城民食倉儲,俱應隨時籌備。前因臺灣府屬收成豐稔,所有省倉未補缺額谷石,可以照數(shù)發(fā)買,以實儲備。臣等與藩司商酌,將福防廳倉嘉慶二十年糶濟浙商谷一千石、福糧倉糶濟谷三千五百石、又前任閩縣任履增盤折谷三千八百一十二石,共八千三百一十二石,動支價銀,發(fā)交臺灣府代買。旋據該府鄧傳安稟報:全數(shù)買備,飭委巡檢祁泰紹督運到廈,經廈防同知分雇船只,仍令祁泰紹押運來省。茲據護理金門鎮(zhèn)武定太稟報:該委員所坐船只,于十二月二十七日夜駛至晉江縣轄永凝外洋,遭風擊碎。該船配載福糧倉谷二千石,全行沉失。內惟出海林汶彬及家丁黃升、水手王著等十四名,攀扶板片,遇救得生。其委員祁泰紹同跟丁、批差二名、舵工水手九名,俱各溺斃。經晉江縣知縣盧擇元會營撈獲尸身十一具。尚有水手一名,查無下落等情前來。 臣等查祁泰紹系拿口巡檢,前因解餉赴臺,就便督運臺灣代買省倉谷石內渡,由廈轉運來省。船只遭風溺斃,情殊可憫。查官員因公差遣及丁役人等在洋遭風溺斃,例應增蔭議恤;其沉失官谷二千石,并應豁免,另行籌款買補。除飭該府縣會營勘明失事處所,繪圖取結,并查明該員有無子嗣,堪以承廕,另行咨部照例核辦外,臣等謹恭摺具奏,伏乞皇上圣監(jiān)。再此案尚有另船裝運之官谷六千三百余石,俱已先后到省,驗收上倉,合并陳明。謹奏。道光九年四月十一日奉朱批:轉行照辦,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七本六九四頁。 五七、兵部「為內閣抄出臺灣總兵劉廷斌等奏」移會 兵部為欽奉事:職方司案呈,內閣抄出福建臺灣鎮(zhèn)總兵劉等奏前事一摺,相應抄單移會貴房查照銷案可也。須至移會者。計抄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道光十年八月日,副郎柳。 福建臺灣鎮(zhèn)總兵臣劉廷斌、福建臺灣道臣平慶跪奏為臺廠修竣哨船,由營押回澎湖、在洋遭風擊碎、漂沒兵丁、查明恭摺具奏,仰祥圣監(jiān)事:竊道光九年十月十二日,據澎湖右營把總林大生稟稱:奉派親赴臺廠,督同目兵李清溥,管帶舵水兵丁二十九名,將修竣澎湖右營鞏字一號哨船押回澎湖配緝。是年十月十三日由鹿耳門掛驗出口。船內系用沙土壓載,并無配帶軍火、炮械。十四日酉刻,駛至東吉洋面,風浪大作,舵水人等竭力保護。至三更后,風浪益加猛烈,桅舵刮斷,人力難施。十五日丑刻,漂至南鯤身外洋被浪擊碎,片板無存。全船人等盡行落海。該把總及舵水、兵丁扶板倚岸得生。惟兵丁王朝鳳、李添才落海無蹤等情。 臣劉廷斌會同前臺灣道臣劉重麟,查鞏字一號哨船系屆限小修,由廠修竣,造冊詳報在案。隨飛飭該管營縣,照例勘訊,并令挨查該兵丁王朝鳳等有無遇救得生,一體結報去后。嗣據嘉義縣知縣張縉云會營詣勘失事處所,系深水外洋。查訊得生弁兵,同稱實系猝遇暴風,桅舵斷折,船無把握,人力難施,以致漂流擊碎,委非管駕不慎等語,繪圖錄供,具結通詳。茲又催據沿海各廳縣營汛陸續(xù)詳稱,檢查各口岸港■〈氵義〉,并無該兵丁王朝鳳等漂流到境,實系淹斃,取結申送前來。臣等覆加查核,委無捏飾。除移知水師提臣再行通查內地沿海,取結照例由提臣咨送督撫臣核明分別具題咨報外,合將哨船遭風擊碎、漂沒兵丁緣由,恭摺具奏,伏乞皇上圣監(jiān)。謹奏。 道光十年七月二十三日奉朱批:知道了,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七本六九四頁。 五八、兵部「為內閣抄出閩浙總督程祖洛片奏」移會 兵部為欽奉事:職方司案呈,內閣抄出閩督程片奏前事一摺,相應抄單移會貴房查照銷案可也。須至移會者。計抄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道光十四年二月日。 程祖洛片:再查陸路提標左營署千總任連春等管帶凱撤弁兵一百二十四員名,于道光十三年六月二十八日,在臺灣鹿耳門配坐商船放洋□□。至七月初二日晚,駛至東碇洋面,該船遭風擊碎,淹斃陸路提標左營外委■〈艸辦〉凈云及兵丁三十名。臣當因■〈艸辦〉凈云等尸身無著,恐有漂至下游遇救得生情事,續(xù)飭行查去后。茲據署藩司鳳來查明,■〈艸辦〉凈云等實已淹斃,具詳請奏前來。臣查外委■〈艸辦〉凈云隨同提臣馬濟勝在臺灣屢次打仗殺賊,功列二等。茲因凱撤內渡,遭風淹斃,實勘憫惻。相應請旨,將陸路提標左營外委■〈艸辦〉凈云交部照例議恤,以昭激勸。其淹斃兵丁,匯入陣亡案內造冊咨部。遇救得生弁兵,沉失器械,照例恭疏題報。臣謹會同福建撫臣魏元烺附片陳明,伏乞圣監(jiān)訓示。謹奏。 道光十四年二月初十日,內閣奉上諭:程祖洛等奏請將淹斃之外委照例議恤等語,福建陸路提標左營外委■〈艸辦〉凈云因凱撤內渡,遭風淹斃,實勘憫惻,著交部照例議恤。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七本六九五頁。 五九、兵部「為內閣抄出臺灣總兵張琴等奏」移會 兵部為欽奉事:職方司案呈,內閣抄出福建臺灣鎮(zhèn)總兵張等奏前事一摺,相應抄單移會貴房查照銷案可也。須至移會者。計抄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年月缺) 福建臺灣鎮(zhèn)總兵臣張琴、按察使銜臺灣道臣劉鴻翱跪奏為哨船撥配倉谷、遭風擊碎、漂失兵丁、沉沒軍械、查明恭摺具奏,仰祈圣監(jiān)事:竊據督標水師營參將王毅斌稟稱:奉委會同文員候補從九品謝玉楷,由廈門配坐提標右營集字七號哨船,護解道光十三年全臺兵餉來臺交收,復稟派赴彰化縣裝載代買晉江縣缺翹榖運回蚶江交卸。于十月十二日自郡開駕。二十二日夜四更時候,駛至彰化縣屬麥仔寮外洋,颶風突起,猛烈異常,將該船肚帶擊斷,尾舵漂失。當飭管駕弁兵,立將正副碇拋下,竭力保護。無如風浪益加猛烈,正副碇先后擊碎,船無把握,人力難施,于二十三日黎明沖礁擊碎,軍火、炮械一并沉失。該參將與管駕把總陳朝宗及全船兵丁人等,概行落水,幸扶板片、水柜,陸續(xù)遇救得生。把總陳朝宗鈐記隨帶在身,并無遺失,惟尚有提標左營水兵沈江臨一名,漂沒無蹤等情。 臣等查臺屬廳縣代買內地漳、泉二府屬缺谷,系督撫臣奏明派撥□餉兵船裝運回內,所有彰化縣代買晉江縣缺谷一千一百石,因道光□□年解餉兵船遭風擊碎,由司詳明,俟十三年運解臺餉兵船撥往裝運在案。據稟前情,當即分飭該管營縣照例勘訊,并令打撈沉失軍械,挨查漂失兵丁去后。嗣據彰化縣知縣李廷璧會營帶同得生弁兵,勘明失事處所,委系深水外洋,暗伏沙汕,督率人夫打撈,并無兵丁沈江臨下落,亦無撈獲軍火、炮械。訊據得生弁兵,僉稱實系猝遇颶風,人力難施,以致沖礁擊碎,委非管駕不慎,繪圖錄供具結通詳前來。臣等確查,并無捏飾。除擊碎哨船及沉失軍火、炮械,應由原營造具冊結,詳明督撫臣分別題咨造補,一面分行沿海營縣,并咨水師提臣,轉行內地核查兵丁沈江臨有無遇救得生,照例取結辦理外,合將哨船遭風擊碎緣由,恭摺具奏,伏乞皇上圣監(jiān)。謹奏。 道光十四年九月初八日奉朱批:轉行照辦。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七本六九五~六九六頁。 六○、兵部「為內閣抄出臺灣總兵達洪阿奏」移會 兵部為欽奉事:職方司案呈,內閣抄出福建臺灣鎮(zhèn)總兵達奏前事一摺,相應抄單移會貴房查照銷案可也。須至移會者。右移會稽察房。道光十五年十一月,主政安。 福建臺灣鎮(zhèn)總兵官臣達洪阿等跪奏為哨船在洋遭風擊碎、沉沒軍械、漂失兵丁、查明恭摺具奏,仰祈圣監(jiān)事:竊據臺灣縣知縣陳炳極詳,據水師提標右營管駕成字七號哨船目兵楊明報稱:該船配帶舵水兵丁二十八名,由廈渡載差弁李連高,管帶目兵陳景藩等七名,領運臺營火藥、硝磺,來臺交收,并載調臺補額歸伍弁兵十員。各于道光十四年六月十三日,在廈門開駕出口,二十五日,駛至臺屬公界系外洋,因風訊不順,暫行寄泊。調臺弁兵先搭漁船登岸。至二十九日,將船駕至鹿耳門招外,不意風雨大作,潮流頂阻,不能進口。當即協(xié)同差弁李連高,督率舵水、兵丁亟拋雙碇,竭力保護。幸有漁船往救,將火藥、硝磺盡行起駁,交差弁李連高等押運到郡。次日風浪益加猛烈,正副碇索刮斷,命舵出金,船無把握,人力難施,隨風漂流。至七月初三日,漂沖馬鬃隙外洋,沉汕擊碎。防船軍火、炮械,概行沉失。本船兵丁紛紛落海,幸得扳篷扶板,遇救登岸。尚有水兵歐陽清一名,被漂無著等情。當經該縣會營詣勘夫事處所,委系深水外洋,暗伏沙汕,督令人夫打撈,并無兵丁歐陽清下落,亦無撈獲軍火、器械。訊據得生兵丁,僉稱實因風浪猛烈,人力難施,以致沖汕擊碎,繪圖具結通詳。 臣劉鴻翱以該船于六月二十九日在鹿耳門招外遇風,當時既有漁船往救,何以并不設法挽運入港,一任風浪漂流,直至七月初三日沖汕擊碎,恐系管駕不慎,朦混捏報,迭次研訊究賠去后。茲據代理臺灣縣知縣熊飛,傳到管駕目兵,訊因鹿耳門口流沙壅滯,必須風潮順利,方能進口。當日風雨狂大,潮流頂阻,實難挽運入港,委非管駕不慎,朦混舞弊,錄供詳覆前來。臣等伏查無異,除擊碎哨船同沉失軍械,應由原營造具冊結,詳明督撫臣分別題咨造補,一面移行臺內沿海各營縣核查兵丁歐陽清有無漂流到境,遇救得生,照例取結辦理外,合將哨船遭風擊碎緣由,恭摺具奏,伏乞皇上圣監(jiān)。謹奏。 道光十五年十一月十一日奉朱批:知道了,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七本六九六~六九七頁。 六一、臺灣總兵達洪阿等奏摺 福建臺灣總兵官臣達洪阿等跪奏為哨船在洋遭風擊碎、沉沒軍器、漂失兵丁、查明恭摺具奏,伏祈圣監(jiān)事:竊據代理臺灣縣知縣熊飛詳,據署臺灣水師協(xié)標左營守備陳大坤移,據目兵林捷寶報稱:奉派管駕定字二號哨船一只,配帶舵水兵丁三十三名,赴廈候載四起班共,于道光十五年閏六月二十八日由鹿耳門開駕出口。二十九日夜,駛至澎湖東吉洋面,突起颶風,浪涌滔天。當即督同舵水、兵丁極力保護。無如風浪益加猛烈,勒肚刮斷,命舵出金,船無把握,人力難施,隨風漂沖馬鬃隙外洋沉汕擊碎,軍裝炮械盡行沉失,通船人等紛紛落海,幸得扳篷扶板,陸續(xù)遇救得生,尚有兵丁何朝祥一名被漂無著等情。當經該縣會營帶同得生兵丁,勘明失事處所,委系深水外洋,暗伏沙汕,督率人夫打撈,并無兵丁何朝祥下落,亦無撈獲軍裝、炮械。訊據得生兵丁,僉供實因在洋猝遇颶風,人力難施,以致沖汕擊碎,并非管駕不慎,繪圖具結通詳前來,臣等覆加確查,并無捏飾。除擊碎哨船同沉失軍械,由營造具冊結,詳明督撫臣分別題咨造補,一面移行臺內沿海各營縣挨查兵丁何朝祥有無漂流到境,遇救得生,照例取結辦理外,合將哨船在洋遭風擊碎緣由,恭摺具奏,伏乞皇上圣監(jiān)。謹奏。 道光十五年十一月十一日奉朱批:知道了,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七本六九七頁。 六二、兵部「為內閣抄出臺灣道劉鴻翱奏」移會 兵部為欽奉事:職方司案呈,內閣抄出福建臺灣道劉奏前事一摺,相應抄單移會貴房查照銷案可也。須至移會者。計抄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道光十五年十一月日,主政安。 按察使銜福建臺灣道臣劉鴻翱跪奏為哨船遭風擊碎、沉沒軍械、漂失兵丁、恭摺具奏,仰祈圣監(jiān)事:竊據鳳山縣徐必觀稟,據金門右營管駕湯字五號哨船效用莊江州報稱:該船配帶目共、舵水二十八名,于道光十四年三月間,在廈門渡載班兵來臺更換,因風漂收鹿港登岸。旋奉派載督標中、左、右及城守右軍等營班滿弁兵一百六十八員名,同帶兵千總毛振超等四員內渡歸伍。于十四日開駕出口。十五夜,遭風漂南路洋面寄碇。十六夜三更時分,陡起颶風,碇索刮斷,桅舵拗折,船無把握,人力難施,隨風漂至大山仔外洋沖汕擊碎,軍裝器械概行沉失,全船人等紛紛落海,幸得扳篷扶板,陸續(xù)遇救登岸。尚有本船水兵王勝順、許士成二名漂流無著等情。前據帶兵千總毛振超等稟同前事。當經批飭會營勘訊,并令打撈軍械,挨查兵丁王順勝去后。嗣據該縣營帶同得生弁兵,會勘失事處所,委系深水外洋,暗伏沙汕。督同人夫打撈兵丁王順勝等下落,亦無撈獲軍裝器械。訊據得生弁兵,僉稱實因在洋遭風,以致沖汕擊碎,委非管駕不慎,錄供具題通詳。 臣以該船于六月十五夜遭風,漂至南路洋面寄碇,何以并不設法收泊穩(wěn)澳,以致十六夜漂沖擊碎,恐管駕不慎,朦混捏報,迭飭確訊參賠。茲據代理鳳山縣知縣魏瀛會營覆勘,該處實無港澳可以收泊。查傳得生弁兵,均已內渡歸伍。訊據?!跞说?,僉供是夜風狂浪大,實難施力等語,加結詳覆前來。臣與鎮(zhèn)臣張琴覆加確查無異。除擊碎哨船同沉失軍裝器械,應由原營造具冊結,詳明督撫臣分別題咨造補,一面分行臺內沿海各營縣挨查兵丁王順勝等有無漂流到境,遇救得生,照例取結辦理外。合將哨船遭風擊碎緣由,恭摺具奏,伏乞皇上圣監(jiān)。再鎮(zhèn)臣張琴因聞訃丁憂,照例委員代行,是以未經列銜,合并陳明。謹奏。 道光十五年十一月十一日奉朱批:知道了,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七本六九八頁。 六三、兵部「為內閣抄出臺灣道劉鴻翱奏」移會 兵部為欽奉事:職方司案呈,內閣抄出福建臺灣道劉奏前事一摺,相應抄單移會貴房查照銷案可也。須至移會者。計抄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道光十五年十一月日。 按察使銜福建臺灣道臣劉鴻翱跪奏為哨船在洋遭風擊擊碎、漂失兵丁、沉沒軍火、炮械、恭摺具奏,仰祈圣監(jiān)事:竊據署臺灣水師協(xié)標中營守備劉瑛稟,據把總陳世章報稱:奉派管駕濟字一號哨船,配帶目兵舵水三十名,于四月二十日出洋巡哨。五月二十七日申刻,巡至國賽港洋面,突起暴風,浪涌滔天,即欲收避穩(wěn)澳,而風急浪大,戧駛不前,只得督同舵水竭力保護,是夜風浪益加狂烈,勒肚刮斷,命舵出金,船無把握,兼值黑夜,人力難施,隨風漂沖馬鬃隙外洋沉汕擊碎。通船人等俱各落海,防船軍火炮械一并沉失。把總與目兵楊金成等各自扳扶篷板,隨浪漂流,陸續(xù)□救得生。當有水兵薛胡全一名被漂無著。把總鈐記隨帶在身,并未失落等情。當經飭縣照例勘明,并令打撈沉失軍械,挨查兵丁薛胡全下落去后。嗣據代理臺灣縣知縣熊飛會營,帶同得生弁兵,勘明失事處所,委系深水外洋,暗伏沙汕。督率人夫打撈,并無薛胡全下落,亦無撈獲軍火炮械。訊據得生弁兵,僉稱實因在洋巡哨,遭風擊碎并非管駕不慎,繪圖錄供具結通詳前來。 臣與鎮(zhèn)臣張琴嚴查確查,并無捏飾。除擊碎哨船同沉失軍火炮械,由營造具冊結,詳明督撫臣分別題咨造補,一面分飭沿海營縣,挨查兵丁薛胡全有無遇救得生,照例取結辦理外,合將哨船遭風擊碎緣由,恭摺具奏,伏乞皇上圣監(jiān)。再鎮(zhèn)臣張琴因聞訃丁憂,照例委員代行,是以未經列銜,合并陳明。謹奏。 道光十五年十一月十一日奉朱批:知道了,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七本六九九頁。 六四、兵部「為內閣抄出臺灣總兵達洪阿等奏」移會 兵部為欽奉事:職方司案呈,內閣抄出臺灣鎮(zhèn)總兵達等奏前事一摺,相應抄單移會貴房查照銷案可也。須至移會者。計抄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道光十九年五月日,副郎成。 福建臺灣鎮(zhèn)總兵官臣達洪阿、按察使銜署福建臺灣道臣姚瑩跪奏為哨船在洋遭風擊碎、漂失兵丁、查明恭摺具奏,仰祈圣監(jiān)事:據臺灣縣知縣托克通阿詳,準臺灣鎮(zhèn)標中營游擊移,據艋舺營滬尾汛效用吳連標稟:奉派管帶舵水兵丁二十九名來郡操駕臺廠修竣之順字十三號哨船一只,回營差緝。于道光十八年七月十四日早,由安平港出口。是夜二更,駛至大汕頭外洋,猝遇暴風,勒肚刮斷,命舵落海,船身顛簸,人力難施。四更時分,漂至二鯤身外洋沖汕擊碎,片板無存。通船之人盡行落海,陸續(xù)遇救得生。查點漂失兵丁鄭得福一名。又據艋舺營滬尾汛把總鄭開科稟:奉派管帶舵水兵丁二十九名來郡操駕臺廠造竣順字十六號哨船一只,回營差緝。于道光十八年七月十三日早,由安平港出口。十四日夜二更,駛至黑水外洋,猝遇暴風,舵身拗折,命舵出金,船無把握,人力難施,四更時漂至鹿耳門外洋馬鬃隙沖礁擊碎,片板無存。通船之人盡行落海,陸續(xù)遇救得生。查點漂失兵丁范得升一名各等情到縣。經該縣會營帶同得生兵丁,勘明失事處所,均系深水外洋,暗伏汕礁。訊據得生兵丁,僉供在洋猝遇暴風,人力難施,以致沖汕擊碎,并非管駕不慎,繪圖具結通詳前來。 臣等覆加確查,并無捏飾。除擊碎哨船由營造具冊結,詳明督撫臣具題,一面飭令沿海營縣挨查漂失之兵丁鄭得福、范得升二名,有無遇救得生,取結照例辦理外,所有哨船在洋遭風擊碎緣由,理合恭摺具奏,伏乞皇上圣監(jiān)。謹奏。 道光十九年五月初八日奉朱批:知道了,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七本六九九頁。 六五、戶部「為內閣抄出臺灣總兵達洪阿等奏」移會 戶部為移會事:福建司案呈,內閣抄出福建臺灣鎮(zhèn)總兵達等奏前事一摺,相應抄單移會可也。須至移會者。計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道光十九年十月日,正郎德。 福建臺灣鎮(zhèn)總兵官臣達洪阿、按察使銜署福建臺灣道臣姚瑩跪奏為哨船在洋遭風擊碎、漂失兵丁、查明恭摺具奏、仰祈圣監(jiān)事:竊先據臺灣縣知縣托克通阿詳,準護理臺灣鎮(zhèn)中軍事守備陳斌移,據水提標額外林雁飛稟稱:竊額外奉派管駕本營集字五號哨船一只,來臺換載班兵回廈,因鹿耳門港道淤塞,船非輕載不能出入,是以額外于道光十八年四月二十六日,先將本船駕出抬喉,等候各兵上船。不料二十八日申刻,陡起東南颶風,額外督同目兵林源寶等極力保護,無如風浪益猛,大桅撬折,勒肚刮斷,命舵出金,船無把握,人力莫施,漂沖馬鬃隙沉汕擊碎,片板無存,防船軍火等項及通船人等俱各落海,陸續(xù)遇救得生。尚有水兵林進春、葉旺二名被漂無著等情到縣。正在會勘間,據兵丁林進春遇救得生報到。隨會營帶同得生兵丁,勘明失事處所,委系外洋,猝遇暴風,人力難挽,沖汕擊碎,并非管駕不慎,繪圖具結通詳。 臣等當查該船駕出抬喉,候兵上船,為其離口不遠可知,何至即被漂沖擊碎,難保非管駕不慎,更恐有飾詞捏稟情事,批府飭縣,再行確查,并挨查兵丁葉旺去后。茲據署臺灣縣知縣裕祿詳稱:該船駕出口外,陡遭颶風,因鹿耳門港口淤塞,一時駕收不及,致被漂沖擊碎,并非管駕不慎,亦無捏飾情事。飭查兵丁葉旺,尚無下落等情前來。臣等覆查無異。除擊碎哨船由營造冊詳明督撫臣具題,一面飭令沿海營縣挨查漂失兵丁葉旺有無下落,分別辦理外,所有哨船遭風擊碎緣由,理合恭摺具奏,伏乞皇上圣監(jiān)。謹奏。 道光十九年九月初九日奉朱批:知道了,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七本七○○頁。 六六、兵部「為內閣抄出閩浙總督德奏」移會 兵部為移會事,所有閏六月二十九日武庫司郎中花善內閣抄出閩浙總督德奏為欽奉朱批事一摺,相應抄錄粘單移會內閣存案可也。須至移會者。計漢字粘單一紙。右移會內閣。乾隆五年七月初七日。 閩浙總督鎮(zhèn)國將軍宗室臣德沛□奏為欽奉朱批事:竊查晉江縣船戶陳吳勝在臺配載臣標兵米,私越呂宋盜賣,經該國查拿,寄書泉州府廈門同知通報。當經前督臣郝玉麟會摺奏聞,并聲明來書內所稱查拿人犯及追出賣船銀兩均未解到?!酢酢跛疽莆脑搰跆峤?,到日照例審擬等因。欽奉朱批:該國王輸誠報效,正屬可嘉。移文傳旨嘉獎之。這所奏知道了。欽此。隨經前督臣行司,欽遵傳旨嘉獎。續(xù)據該國將現(xiàn)獲人犯陳同、施偉及賣船之銀番錢一百大圓,解交廈門同知,飭解泉州府,檄發(fā)晉江縣究審追擬去后。 茲據署布政司喬學尹會同按察司張嗣昌詳稱:晉江縣船戶陳吳勝船只,在臺配運兵米出口,遭風漂越呂宋盜賣一案,緣惠邑人張清,本姓陳,頂駕伊父遺下原領晉江縣照票牌名陳吳勝商船一只,配舵水蔣伊、陳同、施偉等共三十人,于乾隆元年八月十四日,在廈門憑行保吳南珍保結,運載軍工木料往臺,經文武汛口點驗。適緣張清患病不能管駕,□□□頂替往臺,將船料交繳明白。于十一月十六日在臺配載兵□□□,并自買麥、豆、油渣餅、落花生等物,經在臺行保郭萬盈□□,由鹿耳門汛點驗出口。十七日放洋,遭風失桅,船只被飄,于十二月初六日至呂宋一老哥地方,淹死水手李進等五人,牌照俱失。其兵米及麥豆在船未失。詎蔣伊不將載運兵米被飄緣由,□番官給照運回,遂起意串通陳同、施偉等擅將官米私行□賣番銀二百圓,將五十圓為給照費用,共余一百五十圓,蔣伊□陳同、施偉、張宇生、吳都、謝固、陳杓、陳全、許欽、羅應、楊喜、施瑞、施□、施恩、陳悅各分十圓,散居覓食。今據該府縣審訊陳同等供認不諱。查蔣伊等實系遭風被飄,并非有意透越,應如所擬,陳同、施偉等照依監(jiān)守自盜不分首從并贓論罪,□兵米二百石時價二百二十兩,又運費銀二十兩,共二百四十兩,□入己一兩以下律應擬斬,系雜犯準徒五年。陳同年□□□□律收贖。在逃之蔣伊等,行文呂宋,并飭行沿海各營縣及□原籍拘拿,獲日問擬追贓安插。船戶張清即陳吳勝,雇吳二頂替,合照漁船舵水人等詭名頂替杖八十、徒二年,系商船,加一等,杖九十、徒二年半。頂替之吳二已經溺故,毋庸議。臺廈□保郭萬盈、吳南珍雖遇熱審,照例減等發(fā)落。臺灣澳甲林瑞,系撥雇□□駁載米石運交大船,并非保載,亦不知情;張宙不將伊父張清頂替情由舉首,雖屬不合,但得相容隱,均予免議。再陳同、施偉、張清、吳南珍等各所犯徒杖等罪,俱在乾隆二年四月十六日恩赦以前,相應援免。呂宋國解回賣船番銀一百大圓,照例□□?!醣變r腳費銀二百四十兩,應于陳同、施偉等各名下□□□蔣伊、張宇生、吳都、謝固、陳杓、陳全、許欽、羅應、楊喜、施瑞、施□、施恩、陳悅等十三人家產,限一月內變追完補。逾限無完,著落臺廈行保吳南珍、郭萬盈名下各半分賠等因前來。臣覆核無異。查此案系前督臣郝玉麟等摺奉事件,擬將審擬援赦免罪情由,恭摺奏明,伏乞皇上睿監(jiān)。謹奏。 乾隆五年閏六月二十九日奉朱批:該部議奏,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戊庚編第八本七○五頁。 六七、閩浙總督揚應琚題本 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福建浙江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兼署福建巡撫印務臣楊應琚謹題為稟明事:據福建布政使司布政使德福呈詳:奉本署撫院牌:乾隆二十三年三月初三日,據臺灣道稟,據淡防廳稟,據淡水八里坌巡檢趙榮壽稟稱,北港社通事何長具稟:本年正月十四日,三貂社社丁翁生報:有外國番男婦在蛤仔瀾鼻頭,查問音語不通,令其寫字,系朝鮮國番,行船生理,遇風打破。此次登岸,剩有涼太七十余斤,共七百個,各自拾帶在身。并據淡防廳家人胡茂稟報:北港通事何長護送朝鮮國難番四十一名,內番婦一口,到八里坌大社寫問,稱系丁丑年十二月初五日在津島開船,載米往南塘浦貿易。將米發(fā)賣,隨買涼太等物,于戊寅年正月初三日回島,遭風飄流貴地打破,扶板登岸,物件隨身無失各等情。隨捐俸銀,差役齎往八里坌,飭令巡檢趙榮壽將各難番照例撫恤,護送外塹,轉送臺防廳送省回籍。仍俟詢明被水情形、各番姓名并遺存物數(shù)另詳?shù)扔傻降?。隨查臺灣府現(xiàn)在北路察盤倉庫、巡查地方,除一面飭令照例資給口糧撫恤、撥役護送外,理合稟報等由到本署撫院。據此,備牌行司,即便移行確查前項難番實共男婦若干名口?船只作何遭風擊碎?有無淹失人口?遺存何項物件若干?逐一譯詢供情,造冊詳報。并將各難番照例加意撫恤,查明例案議詳。又奉閩浙總督楊部院批司確查,取供詳報,照例撫恤,并將該難番作何資送回國,查例議詳各等因。 奉此,當即移行護送赴省去后。嗣據福州府海防同知劉增呈報:乾隆二十三年三月二十一日,據侯官縣知縣柯欽錦申送,接準前途遞送到朝鮮國難夷金應澤等四十一名口到職。卑職隨即安頓南臺霞浦鋪臥云寺內住歇,捐備床鋪家火器用,賞給酒肉薪米,從優(yōu)撫恤。照例先行墊給口糧,躬親散給。派撥妥役防護照管,毋致失所。合將安頓撫恤緣由具報等因。 復奉兩院行司查明,照例辦理,又經轉行去后。茲據海防同知劉增詳稱:復即親詣公所,查詢各難番飄流情形。緣音語不通,寫字為供。問據船戶李次發(fā)供:年四十三歲,是朝鮮國海南縣人,平素駛船生理。自己駕有渡船一只,領有海南縣地方番官牌照。船上舵工水手連船戶共十二人。于乾隆二十二年二月初五日在海南塘浦,攬載開城府客商金應澤一名、漢陽京城客商李馨蕃、尹耕莘、李道里、金才萬、姜仁福五人、海南本處客商金才完、黃再詰、張英漢、金海伯、玄伍龍、趙有牧、趙有孟、姜甘金、金才太、金之昌、安致番、宋千萬、金中全、李陪水、李文星、方三伊、金林金、金永三、宋夢先十九人,通共載客商二十五人,裝運米谷到珍島交易。這海南縣至南塘浦水程止四十里。由南塘浦至珍島,水程有七百里。我們于上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駛至珍島??蜕探饝獫傻葘⒚坠葍稉Q涼太、雙魚、全卜、馬尾、木梳、刀柄、皮靴、竹籠、鐵釘?shù)任?,于乾隆二十三年正月初三日欲駕回海南交卸。又有海南番民鄭云先同妻姜世白、長子鄭仍叱萬、次子鄭命鐵四人,先在珍島探親,附搭本船回去。不料是夜洋中遭風,隨浪漂流,于正月十四日飄到臺灣淡水洋面,船只被浪打到海邊。我們各扶船上板料,隨帶些須衣物,登岸逃生。其船只登時被浪擊碎,片板無存;番照亦經失水。合船通共四十一名口,幸無淹斃。彼時有番社人等救援,詢問方知是臺灣蛤仔爛頭地方。如今叨蒙護送到省。我們止有衣服二件并客人隨身行李,是客人自己收存的。問據舵工高有昌供稱:難番年四十六歲,是朝鮮國海南縣人。水手金淡才供:年四十一步。金永金供:年二十二歲。李春已供:年二十七歲。許初安供:年二十八歲。金千章供:年三十一歲。李之連供:年四十六歲。金次碩供:年四十一歲。李星發(fā)供:年三十九歲。粱進永供:年三十六歲。李枝昌供:年三十八歲。俱是朝鮮國海南縣人。同供:難番們都在李次發(fā)船上充當舵水。乾隆二十二年十二月初五日,在海南攬載駕往珍島交易。乾隆二十三年正月初三日,由珍島駕船欲回海南。是夜遭風飄流,十四日飄至臺灣淡水洋面登岸,船只被風打破無存是實。余供與船戶李次發(fā)供同。問據客民金應澤供:難商是朝鮮國開城府人,年三十一歲,離國王駐處水程一百六十里。李馨蕃年二十六歲。尹耕莘年三十一歲。李道里年四十一歲。金才萬年三十三歲。姜仁福年二十二歲。都是朝鮮國漢陽京城人,離國王駐處,水程也止一百六十里。金才完年三十三歲。黃再詰年三十一歲。張英漢年三十三歲。金海伯年三十歲。玄伍龍年十八歲。趙有牧年三十二歲。趙有孟年二十五歲。姜甘金年四十八歲。金才太年二十七歲。金之昌年二十七歲。安致番年四十五歲。宋千萬年三十一歲。金中全年三十四歲。李陪水年五十一歲。李文星年三十三歲。方三伊年四十七歲。金林金年五十八歲。金永三年二十三歲。宋夢先年二十一歲。俱是朝鮮國海南縣人。同供:難商們向在本國商賈生理。乾隆二十二年十二月初五日,在海南南塘浦地方,伙雇李次發(fā)船,裝運米谷三百四十石,載往本國珍島交易。二十五日至珍島,將米谷兌換涼太、全卜、雙魚、馬尾、木梳、刀柄、皮靴、竹籠、鐵釘?shù)任铩冉饝獫?、李馨蕃二人貨物件?shù)最多,其余客商各人所帶無幾。不料是夜在洋遭風。十四日飄至臺灣淡水蛤仔爛鼻頭地方。船只被浪推到海邊。我們急扶板料上岸,船只登時擊碎,片板無存。一切貨物,眼見漂流,幸未淹斃人口。我們止帶有隨身一二件衣服行李的。這鄭元先夫妻兒子四口是在朝鮮珍島處搭船欲回海南的,如今俱蒙撫恤,護送來省,沾恩不盡。問據鄭元先供稱:難番年五十八歲。這姜世白年五十一歲,是難番的妻室。長子鄭仍叱萬年二十三歲,次子鄭命鐵年十七歲,是難番的兒子。我一家四口,俱是朝鮮海南縣民人,平素耕田生理。上年十一月十五日在珍島看女兒,遇見李次發(fā)船只,搭載欲回海南。同船客民共二十五人。裝載涼太等物,與我無干的。本年正月初三日夜間,在洋中遭風,隨浪飄流。正月十四日到臺灣蛤仔爛鼻頭地方,船被風浪打到海邊不遠,我們急扶板料登(岸)逃生。船只打碎。帶有衣服六件,馬尾六斤,隨身無失。當時有番社人等救援?,F(xiàn)蒙撫恤,護送來省,救了一家性命,感恩不淺的。又問據金應澤等供稱:我們實是上年十二月初五日在海南南塘浦裝載米谷,開船往珍島貿易,本年正月初三日由珍島開船回海南時遭風,十四日飄至臺灣。這宋千萬、姜仁福二名,在臺灣誤寫作金萬年、姜仁白,珍島誤寫作津島,如今到省蒙問,俱改正明白的。至涼太是竹絲編成笠帽,雙魚是海魚,全卜是海蛤。所有貨物俱失水漂流,止有撈拾涼太四捆帶來的各等供。 據此,該卑職查得:朝鮮國難番金應澤等四十一名,內番婦一口,俱系朝鮮國番民,住居散處不一。有船戶李次發(fā)配舵水共一十二人,領該國海南縣番官牌照,駕駛海船,于乾隆二十二年十二月初五日,裝載客商金應澤等二十五名并米谷,自該國海南南塘浦開船,二十五日入該國珍島,交易涼太等物,即竹篾笠胎等項物件。于乾隆二十三年正月初三日開船,欲歸海南。又有海南番民鄭元先,同妻姜世白、長子鄭仍叱萬、次子鄭命鐵四人,因往珍島探親,亦附搭該船回家。是夜洋中遭風漂流,于正月十四日飄至臺灣淡水番社蛤仔爛鼻頭地方。幸船只打近海邊,各番隨取帶一二行李衣服及涼太四捆,扶板登岸得生。其船登時被浪擊碎,寸板無存,一切貨物盡行飄沒。番照失水;并未傷斃人口。當經該地社丁救援,送交淡防廳,轉送至臺,配船抵廈,于本年三月二十一日護送到省。卑職隨即安頓公所,優(yōu)加撫恤。因語音不通,據各番寫供前情。所有攜帶行李雜物,殘缺無幾,現(xiàn)在該番隨身自行收貯。除飭令地保巡役小心防護稽查、毋致失所外,案查乾隆十七年該國難番金有太等七名被風飄入臺灣,護送到省,照例給發(fā)口糧,一面詳請題報,一面給與咨文勘合,委員護送赴部,遣發(fā)回國,沿途給與夫船行糧在案。今難番金應澤等四十一名口到省,應請照例辦理。合將訊過供情,并造具花名,暨隨帶衣物等項清冊,詳報察覆請題等由到司。 據此,該本司布政使德福查得:乾隆二十三年正月十四日,有朝鮮國商民金應澤等四十一名,內番婦一口,駕坐船只,被風飄入臺灣淡水番社蛤仔爛鼻頭地方。船近海邊,各番隨取零星衣服行李物件,扶板登岸。船被擊碎。經淡水同知驗明,優(yōu)加撫恤,由臺灣送至廈門,于乾隆二十三年三月二十一日轉送到省。行據福州府海防同知劉增詳稱:因各番語音不通,寫字問供。據供:金應澤等四十一名,內番婦一口,俱系朝鮮國番民。緣船戶李次發(fā)原配舵水共十三人,領該國海南縣番官牌照,駕駛海船,于乾隆二十二年十二月初五日,裝載客商金應澤等二十五名并米谷,自該國海南南塘浦開船。二十五日,入該國珍島,交易涼太等物,即竹篾笠胎等項物件。乾隆二十三年正月初三日,裝貨駕歸海南,又有海南番民鄭云先,同妻姜世白、長子鄭仍叱萬、次子鄭命鐵等四人,因往珍島探親,亦附搭該船回家。是夜洋中遭風漂流。至正月十四日,飄流至淡水番社,船近海邊,各番隨取帶一二行李衣服及涼太等項,扶板登岸得生。其船登時被浪擊碎,寸板無存,貨物番照俱被沉失,并未傷斃人口等情,造冊詳送前來。本司伏查乾隆五年閏九月十五日,欽奉上諭:今年夏秋間,有小琉球國中山王裝載粟米棉花船二只,遭值颶風,斷桅折柁,飄至浙江定海象山地方。隨經大學士嵇曾筠等查明人數(shù),資給衣糧,將所存貨物一一交還。其船只器具修整完固,咨赴閩省,附搭歸國。朕思沿海地方常有外國船只遭風飄至境內者,朕胞與為懷,內外并無岐視。外邦人民既到中國,豈可令一夫之失所?嗣后如有似此被風飄泊之人船,著該督撫率有司加意撫恤,動用存公銀兩,賞給衣糧,修理舟楫,并將貨物查還,遣歸本國,以示朕懷柔遠人之至意。將此永著為例。欽此欽遵。又乾隆十七年朝鮮國難民金有太等七人被風飄入臺灣,護送到省。自抵閩安插之日為始,每人日給鹽菜銀六厘、米一升,又每人各給衣物等項銀四兩,譯訊供情,詳請題報,一面資給口糧夫船,委員伴送赴京,令該國使臣帶回各在案。今該國遭風難番金應澤等四十一名口由臺資送來省,應請體照前例,于安插之日為始,動撥乾隆二十三年存公銀兩,按日給與鹽菜口糧,并制給衣服等項,事竣造具實需數(shù)冊,另請咨銷,仍一面差員伴送赴京,遣發(fā)回國。理合轉造各番花名并隨帶衣物等項清冊詳報,伏候察核具題等情到臣。 據此,該臣看得:朝鮮國商民金應澤等四十一名口,船只遭風,于乾隆二十三年正月十四日飄人臺灣淡水番社蛤仔爛鼻頭地方,各扶板料,隨帶零星行李物件登岸。船被擊碎。經淡水同知王錫縉驗明撫恤,由臺灣道轉稟到臣。隨經行司確查,并令加意撫恤。嗣據報該番等于乾隆二十三年三月二十一日,由臺轉送到省,復經行司查明,照例辦理去后。茲據布政使德福呈詳,行據福州府海防同知劉增詳稱:因各番語音不通,寫字問供。據寫供:金應澤等四十一名,內番婦一口,俱系朝鮮國番民。緣船戶李次發(fā)配舵水十二人,領該國番官牌照,駕駛海船,于乾隆二十二年十二月初五日,裝載客商金應澤等二十五名并米谷,自該國南塘浦開船。二十五日,入該國珍島交易涼太等物,即竹篾笠胎等項。乾隆二十三年正月初五日,裝貨駕歸海南,又有海南番民鄭云先,同妻姜世白、長子鄭仍叱萬、次子鄭命鐵四人,因往珍島探親,亦附搭該船回家。是夜洋中遭風漂流。至正月十四日漂至淡水番社。船近海邊,各取帶一二行李衣服及涼太等項,扶板登岸得生。其船當被擊碎,寸拔無存。貨物番照俱失,并未傷斃人口等情。伏查乾隆五年閏九月十五日欽奉上諭:沿海地方常有外國船只遭風飄至境內者,嗣后如有似此被風飄泊之人船,著該督撫督率有司,加意撫恤,動用存公銀兩,賞給衣糧,修理舟楫,并將貨物查還,遣歸本國,以示朕懷柔遠人之至意。將此永著為例。欽此欽遵。又乾隆十七年,朝鮮國難民金有太等七人被風飄入臺灣,護送到省。自抵閩安插之日為始,每人日給鹽菜銀六厘、米一升。又每人各給衣物等項銀四兩。譯訊供情,詳請題報。一面資給口糧夫船,委員伴送赴京。令該國使臣帶回等因各在案。今該國遭風難番金應澤等四十一名口由臺咨送來省,應請體照前例,于安插之日為始,動撥乾隆二十三年存公銀兩,按日給與鹽菜口糧,并制給衣服等項,事竣造冊,另請咨銷。仍一面差員伴送赴京,遣發(fā)回國。造具花名并附帶衣物等項數(shù)冊,詳請核題等由前來。臣覆查無異。除冊送部外,相應具題。伏乞皇上敕部議覆施行。臣等未敢擅便,為此具本謹題請旨。乾隆二十三年四月二十四日,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部御史總督福建浙江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兼署福建巡撫印務臣楊應琚。 旨:該部知道。 ——錄自明清史料庚編第五本四四○~四四三頁。 六八、禮部「為內閣抄出閩浙總督富勒渾奏」移會 禮部為知照事:主客司案呈,準兼署福建巡撫奏前事一件,相應抄單并原奏移會稽察房查照可也。須至咨者。計原奏一件、抄單一紙。右咨稽察房。乾隆五十年八月十三日。 乾隆五十年八月初八日,內閣抄出閩浙總督兼署福建巡撫臣富勒渾跪奏為奏聞事:竊據臺灣府孫景燧報稱,據淡水同知潘凱牒報,三月初四日據差稟:有琉球國番船飄流三貂社山后擊碎。有該社番人帶同琉球番十五人到社,現(xiàn)已驗明,捐給口糧,合先通報等情。經臣檄飭撫恤,護送來省,安頓驛館,訊明遣送去后。茲據布政使徐嗣曾詳稱:據護理福州府海防同知徐夢麟詳報:臺灣府委員護送琉球國難番向裔富濱等十五人到省,隨飭令土通事譯詢,向裔富濱等十五人系琉球國太平山人,于本年正月二十日,駕船一只,前往本國多良間地方,欲載粟交納琉球王,同船共二十人。當在太平山開船,二十一日在洋遭風,桅篷折斷,隨風飄流。至二十九日,飄到臺灣山后,船被擊碎。隨身服物漂失下海。該難番等扶板登岸,沿海行走八日。內有水手下里仲間、忠遵、平良、仲間、多良間五人在路身死。至二月初八日,始遇捕魚熟番救援,到淡水貂社地方,經淡水同知驗明,照例撫恤,將向裔富濱等十五人,委員配船護送來省。于五月二十九日到省,安插館驛。令照例以安插之日為始,每人日給口糧一升、鹽菜銀六厘?;貒?,各給行糧一個月。在于本年存公銀內動給,另冊請銷。并據該番等以所駕船只飄沒無存,懇請俟本年該國進貢事竣,附搭貢使便船回國等情前來。臣現(xiàn)飭該司加意撫恤,不使失所,仰副圣主柔懷遠人之至意。除冊咨部外,所有遭風難番在閩撫恤緣由,理合恭摺具奏,伏乞皇上圣監(jiān)。謹奏。 乾隆五十年八月初八日,內閣抄出抄兼福建巡撫富奏琉球國遭風番人向裔富濱等十五人經淡水同知驗明、照例撫恤、委員配船護送到閩、照例安插、俟呈該國進貢船只附搭回國一摺,于乾隆五十年八月初三日奉朱批:知道了,欽此。欽遵到部。 ——錄自明清史料庚編第四本三六五~二六六頁。 六九、內閣抄出福建巡撫浦霖奏摺 乾隆五十七年五月初六日,內閣抄出福建巡撫浦霖跪奏為奏明撫恤琉球國遭風番民仰祈睿監(jiān)事:竊臣接據臺灣府知府楊紹裘詳報:琉球國遭風番民古波洋等三人被風飄泊來閩,查驗并無船只,隨照例撫恤,委員護送來省等情。經臣飭司譯詢供情,照例撫恤安頓去后。茲據布政使伊轍布詳:據兼攝福州府海防同知事福州府知府鄧廷輯詳稱:遵即帶同土通事譯詢得:古波洋等俱系琉球國那霸府泉崎村人。原共十六人管駕海船一只,奉本處地方官差往那姑呢地方裝運貢米。于乾隆五十五年十一月初八日開船,在洋遭風,砍棄桅篷,隨風飄流,于十一月二十七日飄至臺灣海邊,船只沖礁擊破,人俱落水。該難番古波洋、外間、又吉、公平等四人奔□逃生,尚有難番一十二人,想俱飄沒不知下落。內公平一名旋即病故,就地掩埋。嗣經臺地民人領該難番等送至臺防同知衙門,賞給日食、棉布、番銀,轉送臺灣府,復給番銀錢文,委員護送,于乾隆五十七年三月二十一日到省,安插驛館。照例以安插之日為始,每人日給米一升、鹽菜銀六厘?;貒眨斫o行糧一個月。在于五十七年存公銀內動給,事竣造冊請銷?!鯎撏ㄊ路A稱:該難番等將來回國,請附搭現(xiàn)在□頭號船內回國等情。臣查該難番等遭風飄泊,轉□□□□,情殊可憫,現(xiàn)在飭(約缺數(shù)字),附搭貢船(約缺數(shù)字),所以期仰副(約缺數(shù)字)惠遠人之至意。除冊送部外,所有琉球國遭風番民在閩撫□□□,理合恭摺具(下缺) ——修自明清史料庚編第四本三七二頁。 七○、戶部「為內閣抄出兩廣總督李等奏」移會 戶部為遵旨等事:廣東司案呈,內閣抄出兩廣總督李等附奏,因署福建臺灣澎湖通判烏竹芳眷屬遭風漂至暹羅國,經該國王恤給資糧,附載來粵,遵旨優(yōu)賞暹羅國大庫呸雅打侃緞疋等項,飭交該國貢使賫回給賞緣由,附片具奏一摺,道光十二年六月二十六日奉朱批:知道了,欽此。欽遵抄出到部。相應抄錄附片,移會稽察房查照可也。須至移會者。計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道光十二年七月初九日,主政慶。 李鴻賓等片:再前因署福建臺灣澎湖通判烏竹芳眷屬遭風漂至暹羅國,經該國王恤給資糧,附載上年貢船來粵。先經臣朱桂楨于兼護督篆任內附片陳奏,欽奉上諭:暹羅國王因內地官員眷屬遭風漂收到境,拯救資贍,附載回粵,甚屬恭順,自應降敕褒獎,照例實賫,令該貢使于回粵時賫回。該督撫即先行知該國王,以示獎賞等因。欽此。當經臣朱桂楨恭錄諭旨,先行照會暹羅國王欽遵查照。嗣準禮部咨,欽奉上諭:著賞賜該國王蟒緞二疋、粵緞二疋、錦緞二疋、彩緞四疋、素緞四疋,以示嘉獎。其大庫呸雅打侃亦著該督撫優(yōu)加賞賫,交該國王頒給。俱俟貢使回國之便帶往。該部先行文該國王知之等因,欽此。并準到禮部行知暹羅國王公文一角。適值道光十年暹羅國叩祝之貢使拍針倫素攀那蜜等在省起身回國,隨將禮部公文轉給該貢使領賞在案。茲上年例貢使臣呸雅噯滑里巡收呵叭臈車寅等于本年四月二十日京旋到省,臣等應欽遵諭旨,□大庫呸雅打侃優(yōu)加賞賫,因無例案可循,今酌量從優(yōu)賞給粵紬□□、粵緞四疋、直紗二疋、葛紗二疋,飭交貢使賫回,交該國王頒給大庫呸雅打侃收領,并照會該國王查照所有遵旨優(yōu)加賞賫緣由。謹會同附片具奏,伏乞圣監(jiān)。謹奏。 ——錄自明清史料庚編第六本五八二頁。 七一、戶部「為福建巡撫吳文熔奏」移會 戶部為移會事:福建司案呈所有前事一摺,相應抄單移會可也。須至移會者。計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道光二十一年二月日,副郎佛。 福建巡撫臣吳文熔跪奏為撫恤琉球國遭風難夷、恭摺奏祈圣監(jiān)事:竊據鳳山縣曹謹詳報:道光二十年四月二十八日,有琉球國夷人九名,駕坐雙桅船只,漂泊縣轄打鼓汛岐外,至午馳入岐內,遇兵船接護進港,送縣譯訊通詳。當經檄飭護送來省。茲據藩司詳稱:飭據兼署福防同知褚登譯訊,該難夷平氏友寄、吳氏平安是舵工,召氏■〈亻戶〉禮、林氏比嘉、信氏與儀、往氏比嘉、吳氏嵨袋、喜氏兼城、利氏大成均是水手。通船一共九人,俱系琉球國那霸府人。坐駕小海船一只,并無牌照、軍器,于道光二十年四月初八日,奉本處地方官差往本國屬宮古島催連糧米,隨置買食鹽、茶葉、桂面,順便帶往宮古島地方售賣。即于是日由那霸港開船。不意是夜在洋,陡遇狂風大作,船身損漏。該難夷等將船上所載食鹽、桂面等丟棄下海,船只順風漂流。至四月十九日,漂收臺灣鳳山縣轄打鼓岐洋面,遇兵船接護進港。二十八日送到鳳山縣衙門,經該縣安頓撫恤,于五月十一日轉送到臺灣府城,安頓公所,賞給飯食錢文,修整原船。于八月二十四日,派撥內地舵水,操駕內渡。至十一月二十五日抵省城南臺,會驗明白,于二十六日安頓館驛等情,具詳請奏前來。 臣查該難夷平氏友寄等在洋面遭風,情殊堪憫,應于安插之日起,每人日給米一升、鹽菜銀六厘,回國之日,另給行糧一個月,并照例加賞布棉等物,折價給領,均于存公銀內動支,事竣造冊造銷,以仰副圣主懷柔遠人之至意。至該難夷等將來回國,不諳閩洋海道,照例派撥貢船內水梢二名代為引道,并查驗原船是否堅固,分別代為修補。除飭司加意撫恤毋致失所,并將清冊送部外,臣謹恭摺具奏,伏乞皇上圣監(jiān)。再閩浙總督系臣護理,毋庸會銜,合并陳明。謹奏。 道光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奉朱批:妥為辦理。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庚編第六本五八七~五八八頁。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leeflamesbasketballcamp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