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外傷辨惑論》約成書于1232年,刊于1247年,凡三卷,二十六論。卷上十三論,詳細論述了內傷病與外感病的區(qū)別。卷中五論,方23首,提倡飲食勞倦脾胃內傷者,當以甘溫之劑補其中、溫其陽,并創(chuàng)立了補中益氣湯。卷下八論,方23首,論述內傷飲食之消導藥的用法。本書是“補土派”的代表作之一,對中醫(yī)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fā)展起了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有較大的臨床應用和理論指導價值。序 仆幼自受《難》《素》于易水張元素先生,講誦既久,稍有所得。中年以來,更事頗多,諸所診治,坦然不惑,曾撰《內外傷辨惑論》一篇,以證世人用藥之誤。陵谷變遷,忽成老境,神志既惰,懶于語言,此論束之高閣十六年矣。昆侖范尊師曲相獎借,屢以活人為言,謂此書果行,使天下之人不致夭折,是亦仁人君子濟人利物之事,就令著述不已,精力衰耗,書成而死,不愈于無益而生乎!予敬受其言,僅力疾成之,雖未為完備,聊答尊師慈憫之志。師,宋文正公之后也。 丁未歲重九日東垣老人李杲明之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