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天體是流動的
2 在自由空間中圓周運動的原理
3 向心力的作用
4 證據的可靠性
5 向心力指向每個行星的中心
6 向心力按照距行星中心距離平方的反比減小
7 環(huán)繞太陽運行的行星,由其向太陽所引半徑掠過的面積與時間成正比
8 控制較遠行星的力并不指向地球,而是指向太陽
9 在行星空間中環(huán)繞太陽的力按照到太陽距離的平方的反比減小
10 假設地球靜止,地球周圍的力按照到地球距離的平方的反比減小
11 假設地球運動,證明同樣的事
12 向心力按照距地球或行星的距離平方的反比減小,這可由行星的偏心率和回歸點極為緩慢的運動加以證明
13 指向各個行星的力的強度,強大的太陽力
14 微弱的地球力
15 行星的視直徑
16 視直徑的校正
17 為什么有的行星密度大,另一些密度小, 但牽引它們的力都與其物質的量成正比
18 力和被吸引的物體之間的另一種類似關系在天體中被發(fā)現(xiàn)
19 地球上的物體也可以證明
20 這些相似關系的一致性
21 它們的一致性
22 對于非常小的物體來說這種力是察覺不到的
23 指向地球上所有物體的力正比于它們的物質的量
24 關于同樣的力指向天上物體的證明
25 吸引力從行星表面向外按照到行星中心距離的平方反比遞減,向內則按照到行星中心距離的平方正比遞減
26 這種力的強度以及在各種情況下引起的運動
27 所有行星都圍繞太陽運行
28 對太陽運動的解釋:所有行星和太陽的公共重心是靜止的,太陽非常緩慢地運動
29 行星沿焦點位于太陽中心的橢圓軌道運行;且行星向太陽所引半徑畫出的面積與時間 成正比
30 軌道的尺寸及其遠日點和交會點的運動
31 基于前述原理推導出迄今為止天文學家觀察到的月球的所有運動
32 推導出迄今為止尚未被觀察到的月球運動的幾種不等性
33 在給定時刻月球到地球的距離
34 根據月球的運動可以導出木星和土星的衛(wèi)星的運動
35 行星相對于恒星圍繞自身的軸均勻地轉動,這些運動可用于時間的度量
36 月球以相同的方式每日圍繞自身的軸旋轉,由此產生了天平動
37 地球和行星的二分點的進動以及其軸的天平動
38 海洋每天必定漲落各兩次,最高水位發(fā)生在日月靠近當地子午線后第三小時
39 潮汐在日月位于朔望點時最大,在日月位于方照點時最小,且在月球到達子午線后的第三小時發(fā)生;除了朔望點和方照點,潮汐會在太陽到達中天后的第三小時發(fā)生
40 日月距地球最近時潮汐最大
41 二分點前后的潮汐最大
42 在赤道以外潮汐的大小交替變化
43 持續(xù)施加的運動使潮差減小,最大的潮汐可能是每月朔望后的第三次潮汐
44 海洋運動因受到海底阻礙而遲滯
45 海底和海岸的阻礙會導致各種現(xiàn)象,例如海水可能每天漲潮一次
46 潮汐在海峽中的時間比在海洋中的更不規(guī)則
47 廣闊且較深的海洋中潮汐更大,陸地沿岸的潮汐比海中島嶼附近的更大,具有寬入口的淺海灣處的潮汐更大
48 根據前述原理,計算太陽干擾月球運動的力
49 計算太陽對海洋的吸引力
50 計算太陽在赤道位置引發(fā)潮汐的高度
51 計算太陽在緯度圈處引發(fā)潮汐的高度
52 在朔望點和方照點,赤道上方潮汐高度之比受太陽和月球共同作用的影響
53 計算月球引發(fā)潮汐的力以及該潮汐的高度
54 太陽和月球的這些力,除了在海洋中引發(fā)潮汐,很難被察覺到
55 月球的密度是太陽的 6 倍
56 月球密度與地球密度之比是 3 比 2
57 關于恒星的距離
58 當彗星可見時,根據其經度上的視差可知它們比木星更近
59 緯度上的視差也可以證明這一點
60 視差也證明了這一點
61 彗星頭部的光表明彗星下降至土星軌道附近
62 它們下降得遠低于木星軌道,有時還低于地球軌道
63 太陽附近彗尾的亮度也證實了這一點
64 在其他條件相同時,根據彗星頭部的光可以確定它距地球的遠近
65 在太陽區(qū)域觀測到的大量彗星也證明了這一點
66 這也可以通過彗星頭部到達與太陽交會點后彗尾的尺寸和亮度的增強來證實
67 彗尾來自彗星的大氣
68 天空的空氣和蒸汽非常稀薄,很少量的蒸汽足以解釋彗尾的所有現(xiàn)象
69 彗星是以何種方式在它們的頭部產生
70 彗尾的多種表現(xiàn)證明它產生于彗星大氣
71 由彗尾可知彗星有時會進入水星軌道內
72 彗星沿圓錐曲線運動,該曲線的一個焦點位于太陽中心,且向該中心所引半徑掠過的面積與時間成正比
73 由彗星的速度可以推斷,這些圓錐曲線近似拋物線
74 彗星沿拋物線軌道穿過地球軌道球面的時間長度
75 1680 年彗星穿過地球軌道球面時的速度
76 這并非兩顆彗星,而是同一顆彗星;更精確地測定該彗星沿什么軌道以多大的速度穿越天空
77 其他關于彗星速度的例子
78 確定彗星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