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文人、文學與不確定的邊界
第一章 “文人”的概念與“文”
一、“文人”在周代的含義
二、“文”的多重意義
三、“文”的性質
四、文以言志
五、“文”的辯證法
六、詩人
七、戰(zhàn)國的文辯之士
八、西漢以來“文人”日趨書面寫作
九、東漢“文人”向優(yōu)美辭藻偏側的趨勢
第二章 立言與文言
一、立言不朽
二、“立言”的例證
三、“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四、由記言到廣立言論
五、秦文字的統(tǒng)一
六、戰(zhàn)國以來文字的變革奠定了文化書面化的基礎
七、文言,社會單一的書面語言系統(tǒng)
八、語言作為社會身份的表征
九、文言,精雅的書面語系統(tǒng)
第三章 “文人”的復合性
一、文人是士階層中分化出的一個人物集群
二、文人與士人、士大夫的界限并不分明
三、士階層價值的綜合性
四、士大夫社會身份的復合性
五、仕士政能上的融通
六、文人在仕事上的普遍不得意
七、文人與官方文化機構
八、士大夫寫作能力普遍增強的趨勢
九、仕宦之為文人寫作的現實生活背景
第四章 漢大賦的寫作與觀念
一、“諷諫”觀念構成了漢代詩學理論的重心之一
二、漢代士大夫的政治諷諫藝術
三、“詩諫”的式微
四、賦的發(fā)達和寫作的賦化
五、為新興的賦體文學賦予意義
六、諷諫逐步成為漢賦明確的評價標準
七、賦的多層次性
八、有關漢賦的不同社會意識
九、揚雄以賦作諷諫皇帝的政教化努力
十、賦的體式特點與政教功用的矛盾性
十一、班固、張衡對大賦政教化效果的修正
十二、漢大賦政教化失敗的文學意義
第五章 東漢后期士階層文化及生活的新變
一、士階層的擴大與不仕者的增多
二、出處進退之為人生互補性的兩大分野
三、士的階層優(yōu)越和社會排斥
四、士階層文化的發(fā)展與閑逸生活趣味
五、閱讀與琴書自娛
六、宴樂
七、對山水自然的態(tài)度
八、游觀
九、書藝與鴻都門學
十、士大夫對藝術的矛盾態(tài)度
第六章 漢代文人對文學的選擇和探索
一、主動選擇以文章成名
二、寫作是一項需要花費時間、精力的專門活動
三、漢賦所體現的帝國美學
四、嘗試觸摸到語言表現力的邊際
五、漢賦所體現的文學嘗試
六、寫作的學習與模仿的意義
七、文學個人性的增強
八、寫作的日常化和題材的擴大
九、文學之趨向寫實性
十、詩歌成為重要的自我表達方式
第七章 “文人”集群的成型與特點
一、東漢寫作者及作品增多
二、文人交流的增盛
三、政權勢力對文人和文學的獎助
四、“文人”這一人物集群的成型
五、“文人”特性:德行、事功之少有樹立
六、“文人”特性:知識的博通
七、文人與文學標準的矛盾性
第八章 文學的概念、范疇與矛盾性
一、文學與文章
二、“文”:文體的集合
三、文學,以富于修飾性的書面語寫成的短篇詩文
四、著作是比文章更高的寫作范疇
五、文學的有用與無用
主要參考、征引書目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