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一、作坊:一個中國技術史的研究對象
(一) 近代的起點
(二)“遇見”李約瑟
(三)連續(xù)與斷裂
(四)觀察作坊
二、本書主要內容與結論
(一)主要內容
(二)主要結論
三、造辦處檔案概況和利用說明
(一)清宮造辦處檔案保存現狀
(二)《各作成做活計清檔》記錄特點
(三)《各作成做活計清檔》數據化原則
第一章 御制的傳統(tǒng):中國內廷制造機構簡史
一、秦漢魏晉南北朝: 少府(尚方)
二、隋唐:少府(尚署)、殿中省
三、兩宋:少府(文思院)
四、遼金元:多樣化
五、明清:二十四衙門(御用監(jiān))、內務府(造辦處)
本章小結
第二章 舊制與新需: 清宮造辦處的概念及成立
一、清宮造辦處相關概念辨析
(一)清宮造辦處的文本表達及含義
(二)清宮造辦處發(fā)展階段
二、清宮造辦處的成立背景
(一)明代以來養(yǎng)心殿的御制傳統(tǒng)
(二)康熙皇帝對“西學”的個人興趣
本章小結
第三章 數據與意義: 清宮造辦處的歷史分期
一、成立期(1689—1722) : 康熙皇帝的科學實驗室
(一)“科學院”
(二)養(yǎng)心殿的作坊
二、發(fā)展期(1723—1735) : 雍正皇帝的托物言志所
(一)收權
(二)定式
(三)躬親
三、鼎盛期 (1736—1798) : 乾隆皇帝的多寶工作坊
(一)作坊增多
(二)督催房、查核房
(三)“京外九處”
(四)大建大造
四、守成期(1799—1908) : 嘉道諸帝的生活御制所
(一)圣制節(jié)儉論
(二)在京買辦
(三)裁撤職官
(四)制造小高峰
五、消退期 (1909—1924) : 末代皇帝的器用維修處
本章小結
第四章 宮廷與地方: 清宮造辦處的制造網絡
一、清宮造辦處的京內作坊體系
(一)“作”的專業(yè)性與彈性
(二)“城園兩重格局”
(三)大大小小的作坊
二、清宮造辦處的全國制造網絡
(一)京外制造地的分布
(二)燙手的“御活兒”
三、清宮造辦處與拉薩“雪堆白”
(一)工匠交流
(二)器物交流
本章小結
第五章 帝王與工匠: 清宮造辦處的人事運作
一、帝王的技藝生活
(一)帝王的參與熱情
(二)作為設計師的帝王
(三)作為管理者的帝王
二、細致得力的管理群體
(一)官員設置
(二)官員晉升
(三)“技藝官員”
(四)專司太監(jiān)
三、工匠: 清宮中的技藝主體
(一)旗匠
(二)南匠
(三)西洋人
(四)招募匠
(五)工匠規(guī)模
(六)工匠管理
(七)工匠待遇
四、帝王與工匠之間
(一)“帝王—官員—工匠”交流模式
(二)“樣”和“稿”
五、造辦處工匠的一天
本章小結
第六章 皇權與技藝: 清宮造辦處的器物制造
一、皇權控制的技藝: 通草花
(一)花兒作
(二)花兒匠
(三)種類及用途
(四)“雍興乾衰”
二、皇權之外的技藝: 鐘表
(一)呈進
(二)采辦
(三)造辦
(四)陳設
本章小結
第七章 家事與國事: 清宮造辦處的雙重職能
一、皇家生活制造
(一)穿戴日用
(二)廷園陳設
(三)文玩雅器
(四)陵寢祭祀
(五)科學儀器
二、國事公用制造
(一)典章禮器
(二)賞賜美器
(三)宗教法器
(四)軍工兵器
三、“家”與“國”的權衡
本章小結
第八章 歷史的余響: 清宮造辦處的技術遺產
一、從清宮器物到國家文物
(一)位于外朝的古物陳列所(1914—1948)
(二)位于內廷的故宮博物院(1925—1948)
(三)“完整故宮”理念(1930年至今)
二、從清宮技藝到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 民國時期古物館的文物整理
(二) 20世紀50年代保管部文物修整組
(三) 20世紀 60—70 年代文物修復廠
(四) 20世紀80年代以來文??萍疾?br />三、紫禁城唯一連續(xù)傳承的宮廷技藝: 鐘表修復
本章小結
結 語
尾 聲
附錄 1 清宮造辦處大事記
附錄 2 《各作成做活計清檔》 各條目分類標準
附錄 3 《內務府造辦處各作匠役人名錄》 (光緒二十二年)
附錄 4 清宮造辦處署名工匠花名冊 (雍正元年至乾隆六十年)
附錄 5 清內務府三院等處公題額缺統(tǒng)計表 (道光二十年)
附錄 6 清代皇帝年表
附錄 7 清代紀年表
后 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