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美國文學學者、文化史學家莫里斯·迪克斯坦的重要著作,探索了1930年代深陷大蕭條的美國的焦慮與希望、絕望與驚人的樂觀,回顧了整整一代表演者、藝術家和作家的故事,展示了一個豐富、全景式的文化如何既揭露又有助于緩解國家創(chuàng)傷。盡管經濟上貧困,但這個時代創(chuàng)造了一個在生產流行幻想和尖銳社會批評方面富有活力的文化。這就是大蕭條文化的雙重人格:一方面,努力應對前所未有的經濟災難,解釋和解讀它;另一方面,提供逃避之所,創(chuàng)造藝術和娛樂來分散人們的煩惱——這最終是另一種與之和解的方式。正如迪克斯坦徹底轉變了我們對大蕭條文學的理解一樣,他打破了1930年代的音樂劇和電影僅僅是逃避現(xiàn)實這一流行誤解,提出,百老匯和好萊塢的悲喜劇世界保留了一種光輝和活力,成為抵御社會苦難的堡壘。迪克斯坦從對大蕭條時期重要文學、電影、戲劇、攝影、音樂、設計作品的分析切入,以詩意的方式展示了藝術在彼時美國社會結構中的不可或缺。這部輝煌的著作是對美國最杰出藝術時期之一的重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