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學界對于明代散曲的研究,多重視“未有昆曲以前,北曲為盛”的明中葉散曲,而認為昆腔興起之后的明后期散曲價值不高。進入21世紀之后,這種現象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觀,但仍有學者認為在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至天啟五年(1625)的這七十年時間內,散曲創(chuàng)作基本都囿于梁辰魚、沈璨兩派,直到施紹莘的出現,才徹底打破“香奩文學”的一統(tǒng)局面。本書以如何確定“晚明”散曲的時間下限為切入點,在盡可能還原這七十年內散曲曲壇真實情況的前提下,從散曲這一文體本身的發(fā)展、演變出發(fā),并結合“晚明”詞曲互化現象的具體表現及形成原因,從理論層面辨析“詞曲同源”與“正變異流”觀的實際內涵,借助“詞曲一體”觀重新定義了散曲史角度的“晚明”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