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文人把立德、立功、立言作為人生“三不朽”,窮其一生,追求至善至美,然而真正能達到境界者無幾。假若降格而求之,普通讀書人能在節(jié)操不渝、恪盡職守之外讀點書,寫點字,做點有益于自身、有益于大眾、有益于文化傳播之事,也應稱得上是求仁向善之人。初讀王開堂先生的《指間集》,即作如是觀。幾年前,開堂先生主持編制所在城市的宜居宜游城市規(guī)劃,我應邀前往,有過一面之緣。印象中,他是一個做事嚴謹認真、有法度、有思想的人,言談之間尚有文人的儒雅謙和。今見其文集,方知一切皆有因緣。他是把讀書習文作為修身養(yǎng)性的一種方式,作為提升道德修養(yǎng)和精神境界的不二法門。“以書為伴,潤心田,澡品格,壯氣血,益智慧……好讀書者就是在自覺地凈除身上的濁氣、俗氣,活出一份悠然的韻味”(《書潤心田快樂養(yǎng)生》),這是評價別人,也是他自身的寫照。我們常感嘆為官者忙于俗務,讀書日少,而現(xiàn)實中,真正有作為的官員大都勤于讀書,廣開視野,信息經濟時代的來臨,倒逼著這個時代的官員們不得不下功夫讀點書了?!皩W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為學?!彼凇陡褂性姇鴼庾匀A》一文中已經把這個道理講得十分透徹了。收攏在本書里的數(shù)十篇文章,便是他開卷有益、明心見性的開悟之作。對于眾多的習作者而言,散文是諸多文字樣式中開明的一種,大抵每個人都能在這方天地里施展一下身手,炫弄一下文采,而開堂先生只是無心插柳,率性為之,把寫作置于名利之外,不求聞達,但求心安,忠實記錄著所見所聞、所思所得,并賦予獨到的價值判斷,表明一種生活的態(tài)度、做人的尺度。沒有目的性的寫作,樸素而純粹。因其樸素,自然萬物、人間百態(tài),入眼皆成風景。因其純粹,品讀山水、格物致知,入懷便興波瀾。西北極常見的楊樹、柳樹,樸素的蘆葦、苦苦菜,都成為闡發(fā)意趣、理趣的憑媒,看事物的眼界不同,極平常的事物也便具有了不平常的意義。“秋風中,當我們面對如雪蘆花時,每每會無端地生發(fā)出一些歲月蹉跎、人生滄桑的沉重感慨。而蘆葦自身呢,依然高舉著時光賦予的榮耀與自豪,任憑風霜雨雪,悠然與大自然唱和。光陰荏苒,韶華易逝,隨著歲月的流逝,一切都必然回歸素面皓首,能否安然面對,那就是一種境界了?!保ā堕e話蘆葦》)諸如此類的感懷,如同從心中流出的清泉,自然而然,不事雕琢?!肮湃藢W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敝挥薪洑v了人生滄桑,看破了人情世故,才能對人世間諸般情懷了悟透徹。鄉(xiāng)村記憶同樣折射著作者的心路歷程,故鄉(xiāng)的一棵樹,孤零零地生長在山峁上,“酷似奮發(fā)有為的山村孩子,在‘深山窮谷不可處’的環(huán)境中,一點點、一步步地努力著,用自己的勤奮改寫著人生的履歷”。一眼泉富有溫度和鈣質,“喝著它長大成人,就像身體里的血液一樣,早已植入了文化的基因里,在心中留下無法抹去的情感印記”。這些自然生發(fā)的感懷,實際是多年沉淀的思想,是人生閱歷的參悟。他以立言的方式超出生命的有限,延展人生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