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腔傳統(tǒng)珍稀劇目集成》是2020年度國家出版基金項目、國家“十四五”重點出版規(guī)劃項目,并入選《2021—2035年國家古籍工作規(guī)劃》。本書是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新昌調腔戲本的??闭砼c研究。調腔是古老的聲腔劇種,被譽為中國戲曲的“活化石”,因現在僅留存于浙江新昌,故被稱作“新昌調腔”。目前全國還在演出調腔的僅剩的縣級專業(yè)劇團——新昌調腔傳承保護發(fā)展中心(新昌縣調腔劇團)。作為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調腔在中國戲曲史特別是浙江戲曲史上有著突出的地位,但調腔的戲本資料卻少之又少,目前僅有10多個調腔戲本被編入《浙江戲曲傳統(tǒng)劇目匯編》等內部資料,基本不曾公開出版。本項目根據新昌縣檔案館、傅斯年圖書館藏的清代民國藝人抄本進行校訂整理,共收入調腔劇目72個,既包括《北西廂》《漢宮秋》等古劇、古本,又有與明清文人傳奇相類但不見著錄或同名異實的清代民間傳奇戲(時戲)36個,并附《調腔劇目叢考》《調腔曲牌分類詳解》等研究成果。本項目既可為雜劇、南戲研究提供信實材料,又披露了諸多可與紹劇、越劇相互參證的新資料,有望推動戲曲史、俗文學的相關研究。調腔是主要流行于浙東紹興、寧波、臺州一帶的高腔劇種,在紹興一帶又被稱為高調或高腔。調腔為中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之一,被譽為中國戲曲的“活化石”,原以紹興、新昌為中心,盛行全越,流布浙江東部沿海各地,旁及浙西和金華部分地區(qū),而目前僅留存于浙江新昌一隅,故被稱為“新昌調腔”。調腔在明末時已見演出記載,張岱(1597—1689?)《陶庵夢憶》卷四“不系園”條載明崇禎七年(1634)彭天錫與朱楚生、陳素芝在杭州西湖畫舫“不系園”串演調腔戲,卷五“朱楚生”條專述調腔女伶朱楚生事跡:“朱楚生,女戲耳,調腔戲耳,其科白之妙,有本腔不能得十分之一者。”清代紹興戲曲先流行的是昆曲和調腔,而調腔風頭之健,實勝過昆曲,使得晚清以來紹興的昆曲多附于調腔班存在。清中期以后,紹興亂彈(紹?。┲饾u興起,徽班在紹興也具有一定的勢力。大致在清咸豐十一年(1861)太平天國進據紹興之前,調腔在紹興劇壇仍占優(yōu)勢地位,“凡祀神、祭祖,以及鄉(xiāng)村社戲,什九雇高調班”(蔡萸英《翠廔小語》);太平天國運動之后,調腔與紹興亂彈、沿山班(以亂彈為主,兼唱徽戲和一些調腔戲)爭勝。隨著農村經濟的凋敝,全面抗戰(zhàn)的爆發(fā),社會陷入混亂,紹興戲班紛紛報散;抗戰(zhàn)結束后,亂彈班都感到生存困難,紹興的調腔班基本絕跡,唯新昌及以東地區(qū)尚存火種。1959年,新昌組建專業(yè)的調腔劇團,調腔重獲新生。2006年,新昌調腔被列入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新昌縣調腔保護傳承發(fā)展中心成立。調腔在浙江戲曲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對浙東的戲曲發(fā)展影響深遠。它既是同為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寧海平調的直接源頭,也是列入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擴展項目名錄的紹興目連戲的主要聲腔,紹興上虞孟姜女戲原亦唱調腔。紹劇在借鑒了調腔的鑼鼓、吹打牌子的基礎上發(fā)展出自身的器樂體系,并在劇目上互相影響。此外,寧波昆劇吸收了五十多本調腔戲,越劇在小歌班、紹興文戲時期移植改編了《沉香扇》《雙獅圖》《仁義緣》《分玉鏡》《一盆花》等調腔劇目。調腔部分傳統(tǒng)劇目演出至今仍保持南戲“干唱”形式,被視為紹興戲曲“價值者”(徐慕云《中國戲劇史》)。但調腔豐富珍稀的傳統(tǒng)戲本,目前大多還塵封于檔案館、圖書館,既沒有妥善保護、系統(tǒng)整理,也基本沒有得到公開出版。像存于新昌縣檔案館的調腔晚清民國抄本,因過去未能得到妥善保護,紙張破舊、字跡漫漶,也很難用于學術研究和舞臺演出。不同于普通古籍刻本整理,藝人抄本叢脞荒幻,往往“粗糙、拙劣與難以辨識”(孫崇濤《戲曲文獻學》),且調腔抄本多為只抄單個角色的單角本,抄寫訛俗滿紙,時或殘缺斷裂。這些抄本文獻又散落多處,幾無完整。古籍的整理、研究和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是黨和政府一直以來高度重視的工作。本書整理者歷時多年,對新昌縣檔案館、復旦大學圖書館和傅斯年圖書館藏調腔晚清民國抄本進行了整理,以新昌縣檔案館藏20世紀五六十年代老藝人憶寫本及演出本、60年代以來的整理本為參考資料,在充分爬梳的基礎上,像敦煌佛經殘卷綴合那樣,通過拼合相關單角本,細加???,極大地擴充了可靠的調腔傳統(tǒng)劇本的數量,同時對調腔古劇、古本做了較為細致的考證,為調腔傳承奠定了堅實基礎。整理者對方俗語詞等也注釋甚勤,還梳理了調腔的歷史、曲牌及其套式、唱腔符號、用韻等各方面,避免了優(yōu)秀文化遺產的湮滅,為戲曲史的研究提供了更豐富、信實的資料?!墩{腔傳統(tǒng)珍稀劇目集成》主體部分為劇目,分雜劇、南戲、傳奇、時戲、例戲五大類別,共整理調腔劇目72個,其中雜劇4個:《西廂記》《漢宮秋》《單刀會》《掃秦》;南戲13個,如《琵琶記》《荊釵記》《白兔記》《拜月記》等;傳奇10個,如《玉簪記》《青袍記》《牡丹亭》《水滸傳(昆腔)》等;時戲36個,如《鳳頭釵》《游龍傳》《三婿招》《雙玉配》《還金鐲》《仁義緣》《天門陣》《八美圖》等;例戲9個,如《賜?!贰掇钠濉贰短旃儋n福(昆腔)》《慶壽(昆腔)》等。每部戲撰有解題、??庇浐妥⑨?,各劇目之前有劇目解題,通常包括劇目介紹、劇目考證、演出鉤沉(以晚清民國時期為主)、劇情梗概、整理說明等內容。五大類別之外,附有“調腔劇目叢考”如《調腔〈西廂記〉考論》《調腔〈漢宮秋〉考論》《調腔〈荊釵記〉考論——兼論明后期青陽腔改本〈荊釵記〉》等研究成果,以及《調腔曲牌分類詳解》,都是調腔學術研究的代表。本書收錄的調腔劇目,既有出自雜劇、南戲和明清傳奇的劇目(被稱為“古戲”),也有后來相對獨立發(fā)展出來的本劇種劇目(被稱為“時戲”)。調腔時戲數量眾多,每部出數相對較多,作者雖無從考實,但大都出自調腔流行區(qū)域的藝人或下層文人之手,有的與彈詞、小說作品相關,部分可與紹劇、越劇劇目相參證;文學性較強,“一劇有一劇之精華,一劇有一劇之意義,亦不若亂彈文戲之千篇一律”(蔡萸英《翠廔小語》),“唱詞較亂彈為典雅”(棘公《越劇雜談》)。例戲則為正本戲開演前搬演的儀式性劇目,包括“五場頭”劇目和彩頭戲。相比于其他高腔劇種常演劇目仍以元明南戲為主,調腔相對獨立地發(fā)展出數量眾多的清代民間傳奇戲,即“時戲”,多為“人無我有”之劇,是一筆寶貴的戲曲文化遺產。地方戲劇本整理始終是中國古典戲曲研究的基礎性工作。《調腔傳統(tǒng)珍稀劇目集成》是首次對調腔劇目系統(tǒng)的、集成式的整理,體量宏大,是填補調腔大型整理項目空白之作。2019年作者團隊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結項時,評審專家即認可本書“是調腔研究前沿的創(chuàng)新成果,對豐富和拓展中國戲曲史研究有重要學術意義”,“會助推傳統(tǒng)地方戲的深入研究,促進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承繼與傳播”。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傳承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發(fā)表一系列重要論述、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為傳承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引航指路。習近平總書記還強調,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深入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guī)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chuàng)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黨的二十大報告也指出,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本書的策劃、落實和鄭重推出,正是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和黨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的體現。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深入挖掘、整理、保護、傳承和發(fā)展優(yōu)秀民族文化遺產,并深入研究闡釋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guī)范,對構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體系,對增強我國人民群眾的文化自信與社會凝聚力都具有重要意義。《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十四五”重點項目規(guī)劃》已經頒布,注重在記憶、傳承、創(chuàng)新、傳播四個方面著力。作為國家出版基金項目、國家“十四五”重點出版規(guī)劃項目、2021—2035年國家古籍工作規(guī)劃項目,相信本書的出版,對延續(xù)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華,展現精神魅力,促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不斷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進一步彰顯中華文化的魅力,吸引更多人了解、傳承傳統(tǒng)文化,有一定的助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