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上篇 真菌和細菌活性檢測技術研究
1 真菌和細菌活性檢測技術
1.1 培養(yǎng)法
1.2 ATP生物發(fā)光法
1.3 染色法
1.4 比色法
1.5 分子生物學檢測法
2 美澳型核果褐腐病菌活性檢測方法
2.1 概況
2.2 材料與方法
2.3 結果與分析
2.4 討論與結論
3 苜蓿黃萎病菌活性檢測方法
3.1 概況
3.2 材料與方法
3.3 結果與分析
3.4 討論與結論
4 十字花科蔬菜黑脛病菌活性檢測方法
4.1 概況
4.2 材料與方法
4.3 結果與分析
4.4 討論與結論
5 蘋果牛眼果腐病菌的活性檢測方法
5.1 概況
5.2 材料與方法
5.3 結果與分析
5.4 討論與結論
6 北美大豆猝死綜合征病菌活性檢測方法
6.1 概況
6.2 材料與方法
6.3 結果與分析
6.4 討論與結論
7 大豆北方莖潰瘍病菌活性檢測方法
7.1 概況
7.2 材料與方法
7.3 結果與分析
7.4 討論與結論
8 大豆疫霉菌活性檢測方法
8.1 概況
8.2 材料與方法
8.3 結果與分析
8.4 討論與結論
9 櫟樹猝死病菌活性檢測方法
9.1 概況
9.2 材料與方法
9.3 結果與分析
9.4 討論與結論
10 瓜類果斑病菌活性檢測方法
10.1 概況
10.2 材料與方法
10.3 結果與分析
10.4 討論與結論
11 豌豆細菌性疫病菌活性檢測方法
11.1 概況
11.2 材料與方法
11.3 結果與分析
11.4 討論與結論
12 十字花科蔬菜細菌性黑斑病菌活性檢測方法
12.1 概況
12.2 材料與方法
12.3 結果與分析
12.4 討論與結論
13 玉米細菌性枯萎病菌活性檢測方法
13.1 概況
13.2 材料與方法
13.3 結果與分析
13.4 討論與結論
14 金黃色葡萄球菌活性檢測方法
14.1 概況
14.2 材料與方法
14.3 結果與分析
14.4 討論與結論
15 肺炎克雷伯菌活性檢測方法
15.1 概況
15.2 材料與方法
15.3 結果與分析
15.4 討論與結論
16 沙門氏菌活性檢測方法
16.1 概況
16.2 材料與方法
16.3 結果與分析
16.4 討論與結論
17 大腸桿菌O157:H7活性檢測方法
17.1 概況
17.2 材料與方法
17.3 結果與分析
17.4 討論與結論
下篇 真菌和細菌溯源方法研究
18 真菌和細菌遺傳多態(tài)性分析與溯源
18.1 表型分析方法
18.2 分子分析方法
19 苜蓿黃萎病菌遺傳多態(tài)性分析與溯源
19.1 概況
19.2 材料與方法
19.3 結果與分析
19.4 結j滄
20 大豆疫霉病菌遺傳多態(tài)性分析與溯源
20.1 概況
20.2 材料與方法
20.3 結果與分析
20.4 結論
21 美澳型核果褐腐病菌遺傳多態(tài)性分析與溯源
21.1 概況
21.2 材料與方法
21.3 結果與分析
21.4 結論
22 柑橘潰瘍病菌遺傳多態(tài)性分析與溯源
22.1 概況
22.2 材料與方法
22.3 結果與分析
22.4 結論
23 瓜類果斑病菌溯源方法
23.1 概況
23.2 材料與方法
23.3 結果與分析
23.4 結論
附錄1 油菜莖基潰瘍病菌分生孢子活性檢測方法
附錄2 美澳型核果褐腐病菌活性檢測方法
附錄3 瓜類果斑病菌溯源檢測方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