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對殖民主義歐洲中心的否定,和對后殖民批評范式局限的批評,這一共存的雙重敘述,使得這部十余年前出版的專著,至今仍具有其重要性,或者說比以往任何時刻都顯得更為重要。 ——馬丁·普赫納(Martin Puchner) 17世紀至18世紀,中國、日本和香料群島等遠東異域令英國人一度目眩神迷。當時的遠東供應著歐洲渴求的香料和奢侈品,也是歐洲幻想中潛力無限的商品外銷市場。作者羅伯特·馬克利重新思考了彼時英國文學對國族和個體身份的想象,由此考察富強的遠東如何喚起英國的追慕與憂懼。 本書是英語世界中國形象研究的“轉向”之作,也是一部“亞洲主導秩序下的英國文學史”。繼薩義德《東方學》及后殖民研究之后,馬克利進一步超越歐洲中心論的理論框架,審視了彌爾頓、德萊頓、丹尼爾·笛福和斯威夫特等作家如何應對一個愈發(fā)陌生又頗具挑戰(zhàn)的世界格局:迄至1800年,遠東帝國主導著全球經濟,而英國則身居邊緣。 為了還原早期現代歐洲作為“弱勢”文明對富庶的亞洲的歷史想象,在細讀文學經典的基礎上,作者還廣泛探討了荷蘭商人、歐洲傳教士、俄國使團、西方地理志作者等群體撰述的兩百余種作品和史料,勾勒出一幅“遠東中心”的全球史圖景,深刻影響了同領域此后至今十余年的研究方向。